#楼主# 2022-2-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题主的问题中有个词:总是。换言之,作比较这件事并非偶然为之,而是具有持续性的行为。抛开频次谈影响,都是耍流氓,如果家长确实大量频繁地罔顾孩子生长环境、受教育方式、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一味地进行横向比较,那「自己家的孩子」,到底是会被激发出熊熊的斗志,还是一蹶不振出现不敢挑战或者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就很难说了。
1、
也许有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对目标有客观的认识,也能够自我消化掉不良情绪的影响,那家长在了解孩子这种特质的情况下,进行理智地比较,这种对比会成为一种激励,促使孩子积极去应对问题,迎难而上。
但是,大部分孩子,特别是年龄很小的儿童,他们本身大脑前额叶发育尚不够完善,还不能合理地处理地处理情绪和控制局面,在这种发展现状下,家长渴望拿别人家孩子的事迹激发自己家孩子的斗志,那就太高看孩子的执行功能了。
更何况,孩子与孩子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个词叫「气质」,指的是:
婴幼儿期出现的在反应性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稳定个体差异。
反应性指情绪唤醒、注意以及活动的速度和强度。
自我调节指用于改变反应性的策略。
(Rothbart,2004;Rothbart&Bates,1998)
1956年,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蒂拉·切斯(Stella Chess)开始做一项纽约追踪研究项目,对114名被试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气质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气质会增加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而且,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儿童的气质。换句话说,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在各个维度都会展现出不同的反应,而且,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孩子的行为影响也是巨大。
比如,有的孩子属于抑制型(或害羞型)儿童,那他们就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表现退缩;而非抑制型(或善交际)儿童 ,则对新异物体和陌生人表现出积极情绪和趋近行为。如果小明是抑制型儿童,而小东是非抑制型儿童,小明的家长就觉得自己孩子始终比不上小东那么活泼开朗爱交往,这样比较起来,实在很没有意义。不肯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我觉得这样的家长也是很任性哦。
那小明作为害羞型的儿童,就不值得在社交场上拥有姓名么?当然不是。小明的爸妈完全可以调整教养方式,给予更多的接纳和关爱,减少害羞婴幼儿对新异刺激的生理反应,帮助孩子克服一些恐惧和退缩。
承认差异,并且安然接纳,在此基础上再赋予策略性的教养方式调整,才是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一味地重复性地抱怨自家孩子技不如人,有个P用呢?
2、
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特有的概念,叫做「最近发展区」
最近(或潜能)发展区指儿童不能独自完成、但能在更老练的同伴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都不一样。比如小明和小东一起背单词,两个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英语学习基础均不同,两个孩子各自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小明一晚上最多能背10个单词,而小东一晚上最多能背5个,这个时候小东的妈妈如果来责怪小东:“你这个熊孩子,背书不认真,肯定是你不用功,你看人家小明都能背10个,你怎么就背了5个?”你觉得小东委屈不?
在二人都很努力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背诵结果,其实是因为小明和小东的最近发展区不同,他们能力所及的区域不同。我们作为监护人,作为陪伴者,要先去明确自己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说白了就是摸索到自己孩子挑战的极限在哪里,你为孩子设定的挑战目标高于孩子能达到的实际高度,那最终失望的是家长,受伤的是孩子。
我们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任务,选择平和的交流方式,供给合理的挑战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认知的发展。不分青红皂白地比较,看见人家孩子学英语你也带娃去学;看见人家孩子跳舞蹈你也带娃去跳;看见人家孩子考了100分,你的孩子考了90分你就暴跳如雷,那着实是在给自己添堵。
3、
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被比较、被贬低、被轻视的境地,还会有种什么结果呢?也许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反复被否定,反复被伤害,最终只会让人放弃努力,放弃抵抗,甘愿被命运甩脸子,随波逐流。
一个孩子,在技不如人的时候,内心也是惶恐和不安的,他在这个时候没有得到理解和接纳,而是得到更暴烈的比较和否认,时间久了,真的会像塞利格曼实验中被电击的狗狗一样,失去了斗志,会认为自己干什么事都是不行的,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配拥有荣誉和成功,那这种失败的归因太可怕了。
作为父母,能够合理恰当地评价孩子的失败,并给予精神上的肯定和引领,这是种美德,既然选择做了家人,我们就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做他们思想和生活上的靠山,而不是无边无涯的黑洞。
4、
相信自己家的孩子,理性看待别人家的孩子,承认差异,给予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有效策略,眼光放长放远,别只盯眼前,你会发现,养娃的日子,也有出乎意料的美好。

父母总是把孩子和别人作比较,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1.jpg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41

  • 帖子

    34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