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22-1-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共情能力(同理心),比智商更重要的情商能力

同理心的认知成分及发展层次

心理学家霍夫曼(Hoffman, 1984)等提出了四个观点:
(一).一岁前幼儿处于自我融合的阶段,分不清人我关系,将别人的情绪当作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的反应。
(二).到了一岁左右,个体恒存概念逐渐形成,能区分别人和自己的痛苦,但以为别人的感受都与自己的一样。
(三). 两、三岁时开始形成观点取代的认知,会察觉别人的感受可能与自己的不同,而且是因为别人对事物的解读或需求所产生的。
(四).六岁左右逐渐形成对个体的认同,知道人是连续成熟的个体,会透过自己的长大经验来回应别人的情绪,即使对方表现的不明显,也能同理对方内在的情绪。
情感激发模式

同理心包含了情感成分,从无意识发展到具较高层次的认知:
(一).反射性的哭泣:新生儿听到别的婴儿哭时,也会跟着哭泣。
(二).制约反应:观察别人受到痛苦,而形成「制约刺激」,以后再发现相关的制约刺激时,会觉得自己也很痛苦而产生不舒服的「制约反应」。
(三).直接联想:看到别人的情绪表现,会联想到自己的经验而与别人同悲同喜。
(四).模仿:经由主动模仿别人的表情动作而体会相同的情感。
(五).象征性的联想:能透过象征性物件,像是声音、图画去感受别人的情感。
(六).角色取代: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像及感受。
借助绘本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真正的高情商,是拥有同理心)
共情能力太强,到底是好是坏?

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感受对方的感觉而产生共鸣,叫做「同理心」。但是情绪反应激烈、同理心很强,都是高敏感族典型的表现!
同理心可以比喻为「音叉」,敏感的孩子就像体内拥有特别的音叉,容易对各式各样人事物,产生很深的共鸣。因同理心太强,面对别人的不好事情,让自己也跟着难过、不安。他们不仅站在对方立场,还把对方的情绪转移到自己身上。
另一方面,即使不曾有过和对方相同的经验、相同的心情,有些状况仍会让对方踏入自己内心。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可以隔开彼此的「界线」,并透过自我来辨别,以保护自己。偏偏有些人的界线很模煳,因为自我没有发展完成,无法在和自己无关的事物上画清界线,造成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线划分不清。这种时候即使没有出现同理心,也会因为界线模煳的关系,让对方的思考、情绪、行为侵入自己的领域里。这种情形不同于同理心,称为「过度同调性」,这个问题会比较大。
同理心强的高敏感孩子会读取他人的心情,并努力去配合他人。但是在长大过程中,一旦因为充满压力的环境造成心理受伤、心灵受伤,导致自我无法顺利发展时,过度同调性就会愈来愈强。
高敏儿童的比例可达到每5人中就有1人(即15%至20%),这点与成人的比例相似,而高敏儿童的表现在5岁前即可察觉出,除了上述提及的几点(固执、情绪化、小大人等),高敏儿童有完美主义倾向、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外人看来他会很害羞、想得很多甚至被视为不合群等。
举几个例子,当高敏儿童看到别人受伤,他会嚎啕大哭,那是同理心的一种表现,再来是衣领上的标签非要摘下,否则会大哭大闹,或者是一整堆小朋友聚在一块准备玩耍时,他就会在一旁思考‘好玩吗?’、‘安全吗?’、‘跌倒后怎办?’,等到他思考后,其他小朋友已经玩完了,于是就被视为不合群、骄傲或优柔寡断等。
一般上高敏儿童有几个特征:
1)他会很在意别人是怎么想。
2)他以别人的看法来断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所做的是对抑或错。
3)他看事很细微及仔细。
4)他必须想很久才能做决定。
5)任何事物必须是按照和之前一样进行或排列,否则他会感觉很不舒服。
焦虑情绪波动大
那是否意味着是因为现代父母对孩子采取‘娇生惯养’方式才会引发高敏呢?非也,从医生的角度来看,高敏一直都存在,只是如今一来少子化,再来是对儿童发展情绪,以及儿童心理的更多认知及研究,因此近年来高敏儿童才逐渐受到关注。
尽管高敏的表现更多是体现在心理层面,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因高敏而衍生的焦虑情绪以及情绪上的波动很大,日后在成人阶段时罹患精神疾病会较高。

难接受大变化 长大或受累
高敏的儿童会想得多、想得更仔细,彷佛一台无休止的机器,不同的讯息一则接一则地涌入他的脑海中,就会造成必须不断把收集到的讯息处理再处理而疲累不堪,持续下去就会影响睡眠品质。
再来是高敏儿童无法接受很大的变化,比如对餐饮上的一些改变表现会表现非常执着,这就会造成他出现偏食,在睡不好及吃不好的情况下,其长大与发展将会一并受影响。
此外高敏儿童的各种表现症状若不及时获得父母介入教养,包括关怀和陪伴,那这个由心理层面衍生至生理方面的人格特质将会影响到孩子的长大以及日后发展等。
大脑“行为抑制”活跃
那高敏儿童是否为大脑有问题呢?非也,人的前叶皮质是大脑的指令与管理中枢,包含了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以及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过动儿是属于前者较为活跃,而高敏儿童则是后者更为活跃,从整体来看,他的脑部并没有受到伤害或缺陷,再次强调,高敏是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并非疾病,这是它与自闭或感统失调最大的差别。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发现有80%的高敏儿童,其父母是没有高敏特质,正因如此很多时候高敏儿童的父母是没有察觉孩子的不一样,只是笼统地认为‘为何我家小孩特别难搞’,殊不知是孩子就是高敏儿童。
高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换言之他是天生就是如此,而这种特质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成为他的气质,伴随一辈子,那后天环境是否会有影响,则端乎高敏的严重性(比如已造成精神负担或引发焦虑等),或者高敏儿童本身是否愿意去“改善”,再来是父母对他的接纳度,即教养介入如教导他凡事不是只有一种,不一定所有事情是ABCDE,有时也会出现CDACB,父母多给予一些耐性,即可协助高敏孩子努力迈前一步。
高敏和自闭及感统失调最大的差别就是前者是人格特质,但后者则是属于病态,即神经发展的疾病,如言语和沟通能力有障碍,必要时需要通过行为治疗或职能治疗等来改善,而高敏则是性格,他们的社交、学习、表达及沟通能力等没有障碍,只是因着高敏所以会比同龄的儿童想得更多,更细微等,如果简单形容,那就是高敏是心理会影响到生理,没错,高敏不是疾病,但它所引发的情绪反应却可能会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如睡眠不足、偏食等,而自闭或感统失调则是从生理进而影响心理(因脑部问题而形成)。
教会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家长进行儿童早教时的重要一环

随着孩子长大茁壮,爸爸妈妈们会开始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与状态,原因就在于孩子会在长大的过程,学习透过行为或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会开始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长大过程中会慢慢发掘与展现各种不同的‘情绪’与‘性格’,开心、生气、伤心、调皮......等之后年纪再渐大时,他又可能会面临像是烦恼、接受自己不完美、怕做错事等长大课题)!
亲子共读,引导很重要
亲子共读除了帮助孩子认识并试图感受故事中各式各样的情绪之外,更多的是要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累积正能量。举例来说,在故事情境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主角刚刚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感觉,并鼓励孩子形容、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更进一步,甚至家长可以邀请孩子连结看看,让孩子思考自己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验与情绪,以及应该如何面对等等。
孩子一步一步的跟着故事主角步调与情绪发展的过程,可以排解负面情绪,或让绘本感染正向情绪,以作为身心调剂。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主动分享自己过往的经验,让孩子知道情绪本来就很多样、复杂且抽象,也让孩子理解自己并不孤单,家长也经历过类似的情绪;在这样的过程中,除了可以让孩子学习理解与感受各式各样的情绪,并学会情绪管理之外,也可以透过亲子互相分享情绪达到增进亲子关系的效果。
以上的一些解读供参考~总之,孩子还太小,情绪反馈无须太认真,不过亲子共读的引导方面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哦,它是绘本阅读的核心,在亲子共读过程中可以找出一些孩子长大方面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123457730

村民

  • 主题

    12

  • 帖子

    28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