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22-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育儿过程是一场自我的修行,包括性情,也包括知识。要做到“不吼不叫”,于性情而言,要修心养脾,于知识而言,要做到真正的理解。
我本人属于比较能忍的性格,很少对孩子“河东狮吼”,但是很多时候说实话,也差点“憋出内伤”。就这个问题我也在不停思考和不停提升认知。怎么才能真正做到从源头掐住怒火,不伤孩子,也不伤自己。

你真的能做到不怒不吼地教育孩子吗?-1.jpg
总结了主要就是要做到两点:理解孩子;理解自己。
1.理解孩子。
因为很多愤怒,都与“想不通”密切相关。
我们要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是负面情绪的错误宣泄,并非刻意找茬。
之所以会对孩子发火,很大可能是因为我们觉得:孩子实在不可理喻,孩子行为给我们造成很大困扰。
的确,我们成人的视角,很难参透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思维能力,还达不到成熟的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看来无理取闹的行为,只是孩子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并不是故意捣蛋。
简单例子,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正哭着闹着只要妈妈,搞得全家不得安宁。只是因为他正处于高度依恋期,在他的视角,没有妈妈在身边,是一件极度没有安全感的事情。
说说我自己忽视孩子情绪的一次经验教训吧。我大女儿六岁那年,我跟我老公带着她回了趟老家。
那几天,她跟老家的几个孩子,特别是大她5岁的小姑姑,玩得特别开心。可在回家路上,她就一直闷闷不乐,回家后还莫名其妙,竟不肯在她的便盆上拉尿。当时的我气急了,硬是把她摁到便盆上。结果她更大哭大闹了。
后面我才知道,回老家这一趟,她跟小姑姑特别玩得来,特别舍不得她,所以心情不好。后来我们让她跟小姑姑通电话,她的情绪才安抚了下来。
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被我摁到便盆上时,泪眼汪汪看着我,委屈难过的表情。
如果我当时懂得捕捉她的情绪,而不是只看到她不配合的行为,那我完全可以掐灭火源。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其名作《全脑教养法》中说的:“不论孩子的感情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和令人沮丧,它们对孩子来说都是真实而且重要的——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真诚和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
当孩子出现不可理喻的行为时,也许我们需要首先想到:他可能只是在闹情绪,并无恶意。这样想,我们对孩子的“怒”,就会被心底的“爱”覆盖,也就会积极想怎么安抚孩子,而不是也跟着闹情绪了。
我们还要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与我们的错误示范有关,主要责任不在孩子。
孩子的很多我们认为“不完美”的表现,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不完美”。
而我们理想的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孩子应该比我们出类拔萃,却不愿意面对,孩子也是普通人的现实。
我也曾犯过这样错误。与很多父母一样,我希望女儿拥有所有好习惯。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女儿的房间凌乱,得经常提醒;女儿丢三落四,得经常提醒;女儿坐姿不正,得经常提醒......
这经常让我一肚子火气,女儿怎么就这么不长记性!
后来我反思,我也不怎么整理房间,也经常忘带东西,在家也不怎么讲究坐姿......
我自己没有主动改进,凭什么让孩子要进步要完美呢?
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多。特别是在自律等问题上,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就不应该“以严格要求”之名来要求孩子,除非我们自己先改过来。
当我们找到了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不是出在孩子身上,我们对孩子的“怒”,也会被心底的“爱”覆盖,也会积极想怎么先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完美了。
(2)理解自己。
因为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才能准确表达我们的愤怒,才能尽量不伤害孩子。
我们必须要理解:我们也难免有负面情绪,也有权正确表达自己的愤怒
不管对全职父母还是职场父母,家庭教育都是一份高压的工作。
尽管我们真的很爱我们的孩子,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准备,但是面对各种压力,依旧难免会突然暴怒。
我大女儿一直不爱运动。即便她已经接受我的提议,每天洗澡前跳绳2000下。但她还是经常不跳,要等待我提醒。
我那天正好事情也比较多,心情有些烦躁,看到她又拿了衣服要去洗澡,又忘记要跳绳,我火气顿时就冒上来了。
本想冲口骂她不自觉,爱忘事,话到嘴边又咽下了。
我改变了表达方式:“我每天也挺多事情,我也挺忙,我真的很不想这样,每天提醒你跳绳。这让我感觉很累。”
我女儿愣了一下,说:“喔,我忘记了。”
“或许你可以考虑,想个办法提醒自己。”
她想了一下,说“我设置闹钟吧。”
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如果我依然用以前惯用的句式“你怎么这么健忘?”“你到底要我提醒你多少次?”来发泄不满的情绪,那么肯定大家心情都是更不愉快的。
而我换用了“我。。。。。。”的句式,在避免言辞对孩子产生攻击的同时,我也交代了自己疲倦的状态,表达了自己不情愿的情绪。
我们必须要善于理解自己:除了愤怒之外,隐藏在我们内心的第二情绪是什么,然后用“我”开头的句式,来告知孩子我们的隐藏情绪。
比如伤心,失望,低落,焦急等等,我们都可以告诉孩子,不必默默忍受。孩子也能从中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练习怎么换位思考。
偶尔发怒,是我们负面情绪的必要宣泄,但要注意:你有权表达自己,但无权攻击孩子。
明白了道理后,接下来就是修炼了,孩子的长大需要过程,我们的修行也需要时间,给彼此耐性就可以了。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12

  • 帖子

    13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