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22-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一个有趣的问题,贡献一个专业者的视角吧。
先说结论。
如果成人真的:
1、有闲;(最难之一)
2、经济允许;(最难之一)
3、有明确评估过计划,并基于孩子的发展需求策划过行程;
4、知道孩子会因此失去那些重要的体验,并且也有明确的方案或计划,来帮孩子获得这些体验;
5、有极大地耐心能够和孩子专注于创造深度的,有意义的,基于学习与发展的旅行体验,而不是专注于打卡拍照刷手机之中;
6、能坚持将旅行的作息尽量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7、养成与孩子确立旅行中的自由与限制的习惯;
8、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与传统课程的知识学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且也知道如何用适合孩子的方式进行学习。
那么长途长时间旅行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尽管如此,我仍旧不建议在3-6岁阶段,长途长时间旅行超过两周。
首先审题:
普通家庭,父母都是90后,本身自己也爱玩。有娃后,从娃10个月开始就带娃到处旅行。娃现在4岁,上过一个学期幼儿园,但感觉幼儿园基本就是园区活动和睡觉三餐,意义不大。现在不想让他上幼儿园了,跟着父母一起到处旅游看看风景,不知道在中国是不是好实现?社交上会不会有影响?
首先这是一个个案问题,由于文字信息传递的局限性,笔者并不太清楚题主的其他细节。比如上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平时在学校做什么样的事情?孩子和父母一年里平均旅行的频率如何?是什么样形式的旅行等。
虽然我从题目里,或多或少读出了题主自身的价值倾向,因为你已经认为幼儿园的活动已经是“没意义”了,所以可能你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和想法,只不过是寻求一些支援和验证。
不过我们仍旧可以简单的来盘一盘,因为这个问题或多或少的指向了另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
首先,“幼儿园”这个东西,并不是人类历史里很早就出现的东西。一直到19世纪,福禄贝尔才真正的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幼儿园”。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幼崽们是怎么长大的呢?简单来说——跟着父母混,有什么吃什么,逮什么玩什么。这么说起来的话,这倒是很贴合出游旅行状态下,成人与孩子的生活模式。
这两种模式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个个看,首先跟父母混模式里,显而易见的至少能有这几个优点:
1、由于和父母天然的情感联结,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处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状态下,成人也可以见证孩子的一系列长大。对于有条件的家庭来说,这大概是最好的一种,让家庭生活的乐趣充盈于生命之间的生活方式。
2、父母可以很自然的依循自己的兴趣,带孩子探索这个世界。孩子是天然的对成人所做的一切感兴趣的。一趟精心策划的旅行,可以极大的在满足成人对于传承自身所知的精神需求同时,满足孩子对于广袤世界的好奇。
然而,需要考虑到的是,实际上过去的所谓“跟父母混”模式,和题主所提到的“花两年时间去旅行”,仍旧有不同的地方。因为过去的“跟父母混”,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是在公共教育资源尚未丰富起来时的不得已而为之。过去的孩子,他们的“跟父母混”,并不是如题主那一般去游山玩水的,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也不是“五岳归来不看山”,而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状态。
发现没有?第三句诗歌里,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你会说:“大儿务农,中儿手工,小儿贪玩。”
在我看来,这三个孩子所做的,都是一件事——“生活”。(当然我觉得这句诗里的大儿,起码应该也有12岁以上吧。)
协助成人一起,克服生活里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完成生活里一个又一个的事情,才是对孩子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你可能会觉得,这其中哪来的乐趣可言?但我要说的是,你是成人,又不是孩子,你怎么知道没有乐趣呢?
如果你的旅行计划里,有明确的考虑到要如何与孩子一起,让他学会适应并克服过程中的困难,那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计划。虽然我并不认为这样一个计划,有必要花费完整的两年时间去做。
因为我接下来要说的,是去幼儿园的模式了
最早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是福禄贝尔所创立的,与其同步出现的是福禄贝尔的一系列恩物教具。幼儿园的出现实质上有一个很大的背景需要我们注意,如我们前面所述,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主流的3-6育儿模式都是“跟父母混”模式,而福禄贝尔创立幼儿园的19世纪(确切地说是1840年),是一个什么样时代?
翻阅一下历史,你会留意到,自1840年起,后推20年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篇章——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正式开始了。逐渐的,随着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工厂不再只是男性们的专属场所,女性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时间也是女性权利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因为机器的出现,使得力量并不如男性的女性也能胜任重要而精细的机器操作——可能某些层面上,女性甚至比男性还强。
然而,由于生产力的大解放,走进工厂,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当他们离开家庭时,他们的孩子怎么办?
是的,幼儿园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流行开来,并渐渐成为显学。
因为幼儿园的存在,使得女性白天因照料儿童而不得不被占用的8个小时被释放出来了。
当然,或多或少我们也不能忽视“启蒙运动”带来的影响,但这里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而这里我们也要说到幼儿园的优点了。
1、集体化抚养,可以解放父母的时间。这里前面已有叙述,不再赘言。
2、集体化抚养,也是使孩子正式开始社会化发展历程的里程碑。放在现代,尤其是在计划生育背景下的现代中国,这一点意义尤甚。因为在过去,父母们可能至少也会生育2-3个孩子,这样的氛围自然而然的会形成社会化的抚养环境。然而在更加原子化的现代中国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度可能变得更加疏离的环境里,幼儿园反而是孩子为数不多的,长期同侪(同年龄同能力伙伴)关系获取的重要资源。
3、专业化抚养,也是一个能够补足大多数父母缺失的部分。不要以为幼儿园教的知识简单就看轻了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对于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来说,困难的地方从来不是“知识”,而是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由于3-6岁阶段的心理特点,孩子对于“知识”的学习是绝对不能以小学生那种,甚至是成人那种抽象化的、刻板的、灌输式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在这件事情上,大部分的老师总归会比家长要专业的多——主要是胜在“临床经验”丰富这一点上。与此同时,由于集体化抚养的氛围,某些时候成人(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难以给孩子渗透的东西,有时候孩子之间互相一流行,一传播,可能很快就明白了。
4、规律且稳定的生活作息,这个部分我带入了一点我作为蒙特梭利教师的观点。因为若从蒙特梭利教师的角度来看,3-6岁阶段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协助孩子巩固并强化其意志力的发展,而这一点,若不能让孩子处在一个他相对熟悉的生活节奏和环境中,可以说是较难实现的事情。因为当孩子处在旅途中时,可能会面临许多完全陌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成人自己都会有些自顾不暇。更遑论孩子了。而生活作息规律紊乱这件事情,对于3-6孩子来说,影响是深远的,因为这一部分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我强烈建议成人不要考虑超过2周以上的长途旅行的原因。
又及,如果是在蒙特梭利学校的孩子。请千万务必尽量不要请假。因为孩子在教室里的个人工作状态,真的很容易因为长途旅行或旅游而导致的作息紊乱给破坏掉。
总结一下,可以说,幼儿园的出现,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一来给父母减负,释放成人的时间,好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这是社会意义而言);二来集中化训练的教师,能够使作为家长的成人不需要为花费太大的精力,去学习如何组织和提供能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的活动。
一言以蔽之:幼儿园若从其在社会单元里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在帮家长省心的。虽然看起来,好像不去幼儿园也没事,因为成人也可以带着孩子混嘛,毕竟19世纪以前的人类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那是建立在“成人能够提供,与幼儿园环境同等质量,甚至是要更高质量的发展活动与刺激”的前提条件之上。
结个尾。我想很多人都动过这个想法,辞职不干带娃去旅行之类的,听着很浪漫很诗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关心的,一贯只有儿童的发展需求是否被满足了这个点。
确切的说,如果是在幼儿园,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对于家长来说只要配合幼儿园老师一起做对事情就行了,相对而言还是轻松的。
而对于如何满足发展需求有足够认识的家长(一般也多半会有专业背景),确实可以做到旅行带娃这样的事情,但那是由于能力所带来的从容,举例而言大概就像让调酒师在稀释100倍的水里判断酒的品种一样,又或者是庖丁解牛一般,并不是因为浪漫和冲动,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确切的计划部署的,而这首先是由他自己对此足够专业才能拥有的底气——事实上,越是专业者,会越谨慎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成人要处理的麻烦事儿已经够多了。
但对于不仅没有系统性儿童发展知识,还一直想浪漫一下的成人,这里的建议,还是三思一下。
归根结底,我会想问的一句话是:
那股躁动不安的旅行之魂,究竟是成人的,还是儿童的呢?
毕竟对于儿童而言,
他生活的一切早已是一趟充满惊奇的旅行。
又及:没有钱没有闲的成人们,还是好好搬砖吧。
除非你的职业是旅行博主,或者是旅行占卜师一类。(狗头)
是说搬砖人应该也不会看这个答案就是。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10

  • 帖子

    20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