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主题

18

帖子

479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79
季nono 发表于 2021-11-6 09:17:27
在教育过程中,该不该打孩子?
当然是该打就得打,不打不成材。
棍棒底下出人才。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孩子在12岁之前,他都是有兽性的一面,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必要时还是要打的,但是不是打得太过分。
如果你问孩子想干什么,大多孩子都是想玩,如果大人不打不管,他会愿意学什么辅导班吗?他会愿意改变坏习惯吗?


答主,齐帆齐,微信公众号,齐帆齐微刊,有兼职赚零花钱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8

帖子

554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54
崔炫俊汕 发表于 2021-11-6 09:18:19
这个问题解读之后其实很简单。

如果能接受体罚,体罚的界限在哪里?(罚抄也是体罚的一种)
如果不能接受体罚,那么做错了事情如何去强化映象?是否也要取消奖励机制?

诸位知乎er不用信誓旦旦得说:还不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很多公司在引导新人的流程上完全就是空白的,导致效率低下。就算是成年人甚至是社会上的企业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

实际上网络上包括这个回答下很多观点(目测在知乎超过99%的回答)的存在也是只输出了情绪而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了,高明不到哪里去。

我个人是支持一些情况下的毒打的。(例子很多)
就像知乎er在熊孩子的回答下各种充满恶意的反击一样。
在这个话题上,我想知乎的双标似乎是相当严重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7

帖子

484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4
射手繁华的街华d 发表于 2021-11-6 09:18:30
孩子都一个样子吗?如果不是,那没有一个普适的答案。
我的看法是,尽量不打,但不放弃这种方法。
很多心理医生都会建议一种改变习惯的方法:手腕上带一个皮筋,如果你做了你想改掉的一件事情,就拉起皮筋,弹自己一下,使用疼痛来建立一个条件反射,最终改变你的习惯。有时候,家长不得不充当这个皮筋。
很多人说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不用打也行。所谓的得当,需要多方面配合,长时间培养,不是你拿出一个案例说明有效就可以回家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的。
还有人拿法律说事,要知道,从法律角度说,打孩子犯法,对于犯法的人也是有别的惩罚措施的——和此人小时候有没有挨过打无关。
说个例子,小孩子抽烟。父母肯定不希望小孩子抽烟,但这个毛病是父母的同事朋友传过来的。怎么办?犯烟瘾的时候孩子也难受,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就算孩子明白抽烟不好,看到周围的大人也抽烟,这个道理也就没什么用了。怎么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知道还有比抽烟更可怕的事情。打就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再说一个例子,两三岁孩子缠着家长,抱着家长腿不让走,家长三分钟不走就要迟到,就要丢单子,谁来给我说说不用强制手段怎么办?可能对于孩子来说,被另一个家长强行抱走还不如挨顿打呢。
很多人举的例子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生活条件。如果一个家庭贫困,孩子开始偷东西,怎么教育?很多人某某专家、某某明星、某某富人如何教育孩子,恰恰说明了,家庭条件越好,越不需要使用暴力方式来教育孩子。举个例子,还说孩子抽烟,普通家庭可能看到的是抽样影响健康,必须教育孩子不能抽烟;富人家庭就多了购买定制香烟这一选项。
我反对完全不打,但更反对经常打。因为绝大多数家庭中,打已经是极限了,最多打断腿,还能打死不成?而威慑力最强的武器恰恰是你轻易不用的,所以,尽量不打,但不放弃这种方式。
很多人可以拿出很多案例,但这种案例更像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属于特例。
我也可以拿出另一个方向的特例:那些整天讲如何教育人、如何做人的,哪个去过关押青少年犯的监狱?哪个去给哪些罪犯们讲过课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一方面拿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案例,一方面却避开了对自己最不利的场合。
所以,他们的说法(包括我的说法),听听就好,关键还是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
不过,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思路,会减少不得不打孩子的机会。
一般来说,家庭越富有,手段就越多;父母文化层次越高或者越喜欢多读书多思考,手段就越多;父母性格越好,手段就越多。那么,需要动用打这一手段的机会就越少。
补充一个极端案例。我小的时候,八几年。有个邻居,本身工人工资就不太高,还有老人需要照顾,所以家庭情况很不好。有一天他的孩子路过一个牛肉摊,孩子想吃牛肉,可惜他没钱,五毛钱都没有。孩子就哭闹起来,他在一边怎么劝说都没用(现在的那些教育专家们,谁能劝走一个不到五岁的、长期没肉吃又特别想吃肉的孩子,你说啥我都听)。最后买牛肉的看不下去了,切了五毛钱的牛肉给了孩子。第二天,大家发现这个父亲上吊自杀了。
与其讨论该不该打孩子,不如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点,自己多看点书,多陪陪孩子,多摸清孩子的思路,让自己心中有思想,身外有余钱。你也就很少能用得上打这种方法了。
抽空看了一下其他的回答,很多人侧重于谈情怀、谈奖励和惩罚的问题,有些是空谈,有些则是“一整套育儿理论可惜没孩子”。受这些言论的启发,发现自己的回答中也缺了点东西,故此补充上来。
大部分回答,包括我自己之前的,都缺少一点说明:教育孩子之前,你给孩子定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是“随心情”或者“越高越好”,那还是别讨论该不该用某种手段,还是先考虑一下基准线问题吧。
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孩子就知道界线在哪里,当然,也就知道偷懒的地方在哪里,这是每个家长都必须意识到的。如果希望孩子理解自己——基本上是做梦,大人不去理解孩子却要小孩子理解大人?谁的能力高?不要搞错了。可以说,抛弃标准讲方法都是耍流氓。
有些家长今天一个标准,明天一个说法,美其名曰“我希望孩子更好”。说句比较重的话,随意更改标准便于“立威”,不利于“教育”。
所以,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要明白你对孩子的期望,也就是奖励和惩罚的分界线在哪里。这个并不绝对。有一次我孩子考了90多分,被惩罚了,虽然孩子已经比大多数同学成绩要高;还有一次孩子考了70多分,但没有受罚,虽然这个分数勉强只能算是中等。因为我给孩子定下的标准是“会做的一定要做对”。考90多那次,丢的分都是因为粗心大意,所以要受罚;考70多那次,不受罚是因为有些知识点用法和解法孩子确实没见过(课外班会讲,课堂上不会讲的那些)。我没有说“你应该学会举一反三”,而是带着孩子报了一个课外班,帮助孩子补充这些内容。
然后,父母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和父母的期望相一致。父母觉得孩子可以更好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已经比大多数同学好了,或者自己已经尽力了,这时候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因为双方的认识和期望产生了偏差。我每次我觉得我的孩子可以更好的时候,孩子总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了,我也像别的家长一样,尝试过让孩子了解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差的生活质量都是什么样子,但说多了看多了孩子也就麻木了,如何让孩子的期望和我保持一致并具有持久性,是个问题。后来,一次聊天时,孩子问我“难道我还不够好吗?难道我很差劲吗?”我想到了一个主意,我说“爸爸错了,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错了。因为我一直拿你当普通孩子了,现在我才发现,你其实不是个普通的孩子,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我应该用优秀人的标准来要求你”——此前,孩子做过一个智商测试,结果非常好(从孩子平时表现看,我是不太相信的,但我必须相信,并且让孩子相信)——“你有非常高的智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爸爸也拿普通人标准衡量自己,我也错了,因为我实际上比普通人更加优秀。我们都应该用优秀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而不是普通的标准”。就这样,孩子开始认同我的标准,因为孩子也希望自己“优秀”。
同时,要求孩子的,自己也要做到,自己做不到,别要求孩子。如果单方面要求,父母就失去了信誉。奖励和惩罚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那些“绝对不能打孩子”或者“必须通过奖励来教育孩子”的说法都是空中楼阁。关键在于执行,不妥协地执行,不分身份地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才能讨论方式的正确与否。你可以说打孩子是错误的,但如果提前告诉孩子什么情况会挨打,那么孩子就会把做错事和挨打联系起来,从而明白什么是对和错并建立起一个是非观的体系。应当惩罚的,哪怕是打孩子,也要下得去手;应当奖励的,哪怕正好当时兜里没钱了,借钱也要奖励。而不是自己做不到还要孩子理解自己。孩子小时候只能看到大人做到没做到,长大了才会理解其代价。可以这么说,如果要用打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如果父母能在自己犯错的时候,在事先约定好的情况下,允许孩子打自己,那么打孩子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最后,奖励和惩罚都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里,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比如写字,很多家长都批评自己孩子的字“难看”“乱”,甚至罚抄字帖,为什么不给孩子做个示范呢?为什么不具体到笔画呢?我跟孩子说,我不要求你的字好看,但必须工整,横要平竖要直,如果写歪了,重新写。还有一些容易犯错的数学知识,比如单位换算,孩子一开始面对几个单位是很容易搞混的,大人觉得简单是因为平时用的太多了,所以我把换算方法总结成公式,让孩子背会,以后每次做同类题,先背一遍,再做题。有时候,孩子可能真的不会,或者真的笨(也许很多家长不承认),那就找到一个孩子能接受的方法,逼着他学会。也许聪明人会五种方法,那么我们可以要求自己的孩子至少会一种再考虑别的吧,总比这里有个疙瘩要好。
教育孩子,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容易之处在于孩子可塑性比成人要高,而且父母可以用各种手段教育孩子;难点在于想做好的话,必须有一整套体系支撑,最难的是,教育孩子实际上是先教育自己。大多数被认为失败的教育,是因为父母自己没有达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不使用某个手段(比如体罚),而是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的合理期望以及孩子的实际情况共同构建的一套规则并严格执行下来。
教育好孩子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可以这么说,我私下认为,那些号称教育专家、育儿专家,整天写文章出书传授经验技巧的,包括回答这个问题的很多答主,至少有一半是没搞清楚状况转不住重点空谈的。
还回到问题:应不应该打孩子?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孩子千差万别(别说孩子是一张白纸,第一没有证明过,第二,不受约束成长的人,其实就是原始社会,还不明白就看看动物世界,不详细展开说),不能一概而论。
我自己加工了一下,理解为:什么情况下,你会打自己的孩子?很多人的回答直接避开这个问题,开始讨论为什么不能打。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只有明白了打的底线,才能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然后才能讨论如何引导孩子去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情,如何认识那些不能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承担什么角色,家长该做什么,家长不能做什么,家长该如何改变自己。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长重新认识自己和教育自己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社会、人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学习一些人文、历史、哲学和科学的知识,并形成一个能够基本自圆其说的、适用于父母孩子的思想体系,还要身体力行去践行,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舍弃一些东西,包括金钱、时间、习惯甚至自己的某个理想。
并不容易。
严重反对动武和能力挂钩的说法。什么所有的暴力都是无能的表现。这种无标准无界线评价能力的方式完全就是空中楼阁。每个人都可以说只有有能力就如何,问题是这个“有能力”到底算多高?有多少人能达到?现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既不能随意提高,也不能因为有人做到那么所有人都可以有这个可能了。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有个情节,郭靖在桃花岛上观看黄药师、洪七公和欧阳锋的争斗,总觉得某时刻某个人只要稍微快一点,或者稍微力量大一点就可以获胜,但却谁也无法获胜,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功夫虽然很高,但都是有极限的。金庸先生还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有千斤之力,那么不需要招式,一拳打出去,无人能敌。但没有人有千斤之力。
真正有能力的人都明白极限在哪里以及各个事物存在的意义,只有夸夸其谈的人才会无限拔高“能力”.
最近在看很多人推崇的《正面管教》,里面有句话,大意是绝对不能惩罚孩子。但继续看下去,感觉作者并不完全排斥惩罚。于是返回去重新看了一下,发现了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说的同一个词,可能不是同一个意思。在我看来,惩罚是触犯了规则产生的、可以预期的负激励,当然可以包括挨打,但必须是提前规定好的。而《正面管教》的作者则强调惩罚是由于父母的负面情绪导致的。实际上该书作者描写的很多做法,在我的那个定义中,也属于惩罚。比如该书作者提到,如果孩子粗暴对待玩具,可以在说明情况后,拿走玩具,待孩子冷静后再还给孩子。这个拿走玩具的行为,在我的理解中,已经属于惩罚的范围了。
所以,很多时候出的问题,源自大家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

帖子

448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48
茹蕙zx 发表于 2021-11-6 09:18:40
半夜睡不着乱翻知乎,虽然我很懒,但实在看不过去了。有些人根本不懂教育,完全就是胡说八道。
结论有四个:
一、暴力手段是必备的,但不是必须的。搞不懂的人想想看警察为什么带着警棍——当你一意孤行时制止你的错误行为,这个时候谈话是没用的。
二、暴力手段惩罚的是“错误行为”而不是“做的不够好”,其作用是让孩子懂得“恶劣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不是“如果你考不了一百我就打死你”。
三、执行者必须保持冷静,要搞清楚“这不是在发泄你自己的不满”,而是在告诉孩子“如果你继续这样做,社会和法律会十倍百倍的惩罚你,到时候谁也帮不了你”。
四、暴力手段一般情况下不应该带有侮辱的性质。那什么是特殊情况呢?如果你家小男孩跑去掀女生裙子取乐,不要犹豫一定要抽他耳光,他掀了几个就抽几个。然后告诉他——他此刻的感受就是那些女孩的感受。
就说这些吧,有点困了。
我知道这个回答会静静的沉在一角。
也许能有三两个赞?
没有也无妨,我做了该做的的,可以心安理得的继潜水瞎混抖机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67

帖子

704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704
安夕萌mdj 发表于 2021-11-6 09:18:46
从很久以前开始,人类就学会了构建法律体系,去惩罚犯了错误的人。
千古一帝秦始皇认为,人一旦犯了错误,就要严惩,这样人就不会再犯错误。只要国家有最严苛的法律,就可以让每个子民都恪守制度,做个守法好公民。
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法律的问题,我跑也是死,和你玩命也是死,那我就和你玩命吧。于是点起了推翻秦朝的第一处火种。
记得前几年,发生了好多起小孩被拐卖的事件。网上呼吁「把所有人贩子都实施死刑。」这时候就有冷静的人说,那人贩子一旦发现自己暴露,岂不是第一时间就要把孩子杀了以保全自己?反正怎么都是死。
教育孩子是一个道理。
在家庭教育里,打基本已经占据了惩罚方式的最顶层了。你横不能说把自己孩子杀了吧?
好,那如果孩子不交作业,你揍他一顿。孩子撒谎,你揍他一顿。孩子把同学推游泳池里,你还揍他一顿。那在他的角度,他只能理解为,这几个错误性质是一样的。下次他玩火不小心把邻居家房子点了,他也不会和你说,因为反正点了房子也是揍一顿,撒谎也是揍一顿,万一你没发现呢?
当你动手打孩子的那一刻开始,你基本就告诉了孩子,这是你可以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剩下所有错误都最多和它一样严重。因为你已经没有更严厉的惩罚方式了。不仅如此,以后他犯的任何错误,如果你没打他,他都会理解成,这个错误没有之前我打你那个错误严重。
这玩意,和吸毒一样。你觉得见效快,上瘾了之后,你就很难戒掉了。
孩子因为考试70分你就打他一顿,那他下次60怎么办?50怎么办?你没别的选择了,只能接着打。打着打着,他就会发现,哦反正考多少都是打,那我干脆不学习了吧,怎么都是挨顿打。挨打挨多了就发现,哎,我做什么错事反正都要挨打,那我偷个钱,卖个锅,上方揭瓦,下地杀鹅,也就是挨顿打嘛。
于是你的家庭法律体系就崩塌了。
并不是每一个曾经对孩子有过体罚的家长都是坏家长。但是当你要体罚之前,一定要思考清楚,这个错误有多严重,你愿不愿意承担体罚带来的后果,是不是需要用到这种极端的惩罚方式,孩子是否可以理解你体罚的用意。一旦开了这个先河,后面这就会是一个案例,一个标杆,一个无法忘记的坎了。
其实,赏和罚道理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智慧的家长,你应该给自己留下足够的余地。
记得黄磊曾经说过,妹妹人儿特别喜欢吃冰淇淋。黄磊不会不让她吃,但是每次就给她一丢丢,然后和她说你看这个冰淇淋大不大!妹妹人儿就很开心,然后很幸福地去吃。
这就是弹性,黄磊很明确地做了「赏」这个动作,又给自己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他肯定很清楚,如果轻易给妹妹人儿一个巨大的冰淇淋球,以后这种小球她就再也看不上了。就像你轻易揍孩子一顿,以后说教就再也没有意义了一样。
然而更重要的,并不是对孩子正确观的塑造,而是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打孩子基本是在教育孩子「事情是可以用暴力解决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学会用暴力释放自己的情绪,用暴力去惩罚别人,用暴力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于是小时候挨打的孩子,在长大了会更倾向于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在自己构建家庭或者恋爱关系时,也更倾向于使用暴力(https://www.jpeds.com/article/S0022-3476(17)31377-X/fulltext)。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古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只是有些家长天真地认为,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只存在于他们的「教育」,而不是他们的「行为」,却没意识到,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对孩子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他们和孩子说的话的。
有趣的事情是,即便在我国以及大部分国家的法律里,打犯罪者以进行惩罚都是违法的,却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对孩子,适度的「打」是合理的,有益的,甚至不可或缺的。这是不是有些荒谬呢?一个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对犯罪者做的事情,你对自己孩子做,还觉得这是正确的,你说是谁的想法有问题?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立法禁止体罚儿童。在1990年的时候,只有4个国家禁止体罚儿童。而时至今日,全世界已经有53个国家立法完全禁止在任何场合(包括家庭教育)下体罚儿童,还有57个国家承诺将向这个方向发展,在未来全面禁止体罚儿童。(Global Initiative to End All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在这种背景之下,依然有人在为体罚儿童摇旗呐喊,说这是个度的问题,说这是个应用场合的问题,说这是个使用频率的问题,却不肯承认这可能是个原则性问题。他们以为自己跟上一辈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已经在打与不打之间找到了最完美的平衡,已经发现了最科学的打孩子的方式。
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1

帖子

485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5
Cried 发表于 2021-11-6 09:19:27
原来老梁是支持打孩子的,对他的这个观点,倍感失望。
《妈妈知道怎么办》的作者王小骞说:她在视频平台讲,打孩子是一种暴力,但很多用户粉丝和老梁一样,支持打孩子,觉得打孩子不是暴力。
就在前几天,陕西西安一个妈妈用自行车连续撞击并掌掴孩子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起因是女儿调皮被学校约谈,这个妈妈很生气,就对孩子打骂。

看到那个小小的孩子,手无缚鸡之力,却被父母这样任意的用自行车撞,用手打着,心疼不已。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的这一顿攻击,对于孩子而言,可能需要用一辈子都无法消化。这种伤,会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里,成为她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樊登说:”我们很多人过了青春期以后就发现,父母教育了我们那么多东西,都没听,我们只是让他不会发现,然后变得就是你什么都不知道我。这就是那些家长喊的声很大,打人打得很凶,但其实没有影响力。“
是的,打对孩子毫无影响力,更是一种暴力,它带来的不是教育,而是恐惧!更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
在《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中,作者罗列了打孩子的五个严重后果:
1、孩子可能会变傻;
2、孩子可能爱撒谎;
3、孩子可能会学习父母打人的暴力方式;
4、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巨大伤害,会变得不自信;
5、孩子可能会形成易怒的性格。
正如王小骞讲的,当一个孩子总是被打时,这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很低,他会不断地自我否定,然后就形成一个信念:”我不好,我不行,我不值得被爱。“
当这种感觉常年存在孩子的心头时,就容易内化成孩子的一种潜意识,孩子的感受会非常不舒适,所以碰到什么事情就特别容易炸毛。

现在有多少成年人,自我价值感特别低,活得那么小心翼翼和卑微。回首她们的来时路,都有着深深伤害的童年印记。

爸爸妈妈,请停止你抬起来的手!


@知乎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2

帖子

471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71
许线登 发表于 2021-11-6 09:20:18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png

https://www.zhihu.com/video/1022548326566285312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2.jpg

陈美龄,香港人,
14岁出道,做歌手发专辑,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
她是与邓丽君齐名的华人歌手。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3.jpg

当时她的人气不逊于山口百惠,
连现任日本首相都是她的粉丝。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4.jpg

张国荣也是她的好朋友,
他和陈美龄用同一个录音棚。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5.jpg

小小年纪就成了人气偶像,

最多的时候,
陈美龄一天要工作20多个小时,
常常没办法去上学。
父亲知道后,跟她说:
赚钱或出名像流水,

只有学到脑子里的知识,
才是一生的宝物。
她把这句话听了进去,
于是在最红的时候宣布暂别歌坛,

前往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6.jpg

1986年,陈美龄在日本结婚,
嫁给了自己的经纪人。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7.jpg

生下大儿子后,
她总是需要带着孩子去工作。
有人说她太贪心了,
工作也要,家庭也要。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8.jpg

这件事还上了美国《时代》杂志,
关于有了孩子该不该工作,
成为轰动一时的“美龄争论”。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9.jpg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Myra Strober看到报道后,
邀请陈美龄去美国念书,
当时她肚子里刚刚怀上二儿子。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0.jpg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1.jpg

几番纠结,
她最终选择带着大儿子和肚子里的二儿子,
去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
最后拿到了教育学博士学位。
(注:斯坦福大学是常年排在美国前三的名校)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2.jpg

三儿子出生后,
她的负担更重,
要读书,要工作,要照顾孩子……
同时还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的身份,

全世界各地做义工。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3.jpg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4.jpg

虽然很忙,

她却总是尽可能陪伴三个儿子。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5.jpg

在陈美龄的教育下,

三个儿子也都考进了美国排名第三的斯坦福大学。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6.jpg

她还很自豪地告诉我们:

我的三个孩子都会做家务哦!

对女朋友也都很好的!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7.jpg

她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写成了一本书:

《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
在香港上架的时候,
第一周就卖了3000本!

我们对陈美龄进行了专访,
她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秘诀,
有10件事,
家长千万不能对孩子做:

❶  不要说:看看别人家孩子!
❷  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❸  不要制定每天的时刻表
❹  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
❺  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❻  不要反对高中的恋爱
❼  不要打孩子
❽  不要对孩子撒谎
❾  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❿  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他“等一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43

帖子

632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32
张小四儿 发表于 2021-11-6 09:21:07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打孩子”的危害:
打孩子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症,焦虑症及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打孩子有影响亲子关系,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真正完完全全的不打,在带娃实践中是有一些困难的。
比如:
当你加班到深夜,疲惫交加,而你的宝贝儿子,却精力旺盛大喊大叫,引得邻居投诉,你劝说无效,他还觉得“哇,真好玩”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绝大多数父母为生计所迫,或者自身视野和阅历的局限性,是没有成长为“智慧型父母”的条件的。
当你的耐心和泪水积聚到一定程度,还肩负着生活的重压,在那情绪点起的一瞬间,教育的种种疑难杂症,真不是一句“讲究方式方法的好好说话”就可以治好的。
所以在这里我不想去评论“孩子是否该打”,只是觉得父母们至少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定要体罚孩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体罚孩子。
1. 孩子什么时候该打?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讲,大人和孩子的认知层面,道德维度,生活体验根本不在一个时空内,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在大人看来的错误,其实是孩子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孩子犯了错误时什么时候不该打,要遵循两个原则。
原则一:敏感期的“错误”不可以打。
比如:
叛逆期:2岁的时候会迎来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12岁之后进入青春期,会迎来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情绪不稳定,自我意识强烈,体罚孩子非常容易迎来逆反。
秩序敏感期:2岁到4岁的孩子会出现一定要按照规则或者秩序来行事,否则就会大哭大闹。
比如睡前故事,第一天读了第一章,第二天不可以从第二章开始读,一定要再把第一章读一遍才能读第二章,第三天要再把前两章读完才能读第三章……比如吃饭时候一定要爸爸坐左边妈妈坐右边,一定要一口饭一口汤……
完美敏感期:2岁到5岁的孩子会刻意追求事物的完整。比如他只能吃半个馒头却一定要一次拿起一个馒头,这时候父母们如果帮他把馒头掰开会大发雷霆。
撒谎期:4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经常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比如孩子家里有没有狗,他们会把曾经在小区里看到的可爱的狗描述出来,说自己家里养了狗;给孩子买了圣诞礼物,他会告诉小朋友说是圣诞老人送的。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jpg

原则二:“秋后算账式”错误不可以打。
什么是秋后算账呢,比如说孩子上个月犯的错误,没有及时惩罚,今天突然想起来了,把孩子揍一顿,这样是不可以的。
因为12岁之前的孩子,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时期,记忆力和反思能力有限,可能上个月的事情,他们难以回忆起来里面的细节,难以建立惩罚和错误行为之间的有效联系。这也提醒父母了,一定要刚一犯错误就惩罚,这样他们才能印象深刻,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才可能降低以后此类行为发生的概率。

2. 孩子什么时候该打

孩子明确违反规则的时候,该打,包括家庭规则和公共规则。
比如被媒体屡次报道的熊孩子破坏电梯,比如说约定好的事情不遵守,比如说恃宠而骄耍无赖。
这时候的惩罚,是为了建立与孩子大脑中错误行为的最形象的关联,起到震慑作用,以后再耍无赖就自动想起上次的情景而不敢行动了,就好像条件反射一般。

3. 打孩子应该怎么打
有次朋友带着孩子去吃火锅,很多服务生端着滚烫的锅子走来走去,屡次告诫孩子注意安全无效,孩子还是在大厅里跑来跑去。最后不得不打了两下屁股,孩子才安静下来。
以这件事情为例:
首先,在打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先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挨打。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报着“他肯定知道”的信念而不出沟通,最终造成的可能是孩子以为“我被打是因为惹妈妈生气了”,而不是“我犯被打是因为没有遵守和妈妈的约定,在危险的地方跑来跑去,妈妈很担心我被烫到”。
想想夫妻之间吵架,无论老公说什么,你是不是都很容易就把他的话解读为“他不爱我了”,“无论什么事,他都不该有这样的态度”,如果不讲清楚,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心理,他们会认为“我惹妈妈生气了,所以妈妈不爱我了”。
其次,避免情绪化的发泄。
很多父母会使用一些不恰当的措辞:“辛苦赚钱带你来吃火锅,你还不让我省心,看我不打死你……”。
此时父母们可以先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想好怎么说才去找孩子。
“打孩子”之所以在近些年来受到那么大的诟病,是因为很多人会把“打孩子”同“暴力”等同起来,造成这样认知的原因就是很多父母通过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孩子之所以有心理阴影,也是因为承载了父母太多的负面情绪。
最后,在体罚完孩子之后,要好好沟通。
孩子被体罚完之后是情绪比较脆弱的时候,此时父母要先解释自己的情绪和初衷:“你跑来跑去,妈妈很担心,万一被烫到了,以后就上不了学了。”
然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如果你吃饱了,可以在等位处的儿童游乐场里玩一会,或者陪在爸爸妈妈身边。”
除此之外,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起到震慑作用,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身体伤害,所以不宜太重。一般来讲,只打屁股或者手心,不需要借助于工具。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不否认,惩罚措施里除了“打”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冷处理”“断掉两天零用钱”。
根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家Gershoff, Elizabeth T在儿童发展社会研究中公布的数据:有50%左右的家长在孩子学步期(1-3岁)体罚过孩子;有65%-68%的家长在孩子学龄前(3-6岁)将体罚孩子作为他们的日常教养方式。
我也承认,“打”并非是一种好的教育模式。但有时在现状下,完全不和孩子动手,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状态,而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孩子”制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3

帖子

498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8
123464085 发表于 2021-11-6 09:21:32
如果“打”是惩罚,

那么小孩子真的懂惩罚的意义和内涵吗?

不能一辈子使用的教育方式,最好一开始就别用,会让孩子误会一些事情最基本的意义。

你教育一个孩子,教他识物,怎么教?
拿一个苹果,对他说:“苹——果”,他跟着你念,看看苹果,再听到“苹果”,大脑中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然后记住了什么是苹果。

他长大一点,生物课上老师说,苹果是植物,是果实,它的果核是什么,果肉是什么,哪里是什么名字的器官,学生就懂了,哦,这个苹果是什么东西。

再长大一点,历史老师给他讲故事,讲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没有经受住蛇的诱惑,吃下了智慧果实,有了智慧,被上帝赶出伊甸园。然后他就领会了,苹果的抽象意义——可以是邪恶、诱惑的象征。

以上的成长阶段,人类通过识记认知事物,通过分析了解事物,通过故事性理解抽象意义,都是可以不断复制、变化、创新,可以用一辈子的教育方法。

打,可以吗?
当家长因为孩子把苹果丢到地上而打孩子,他真的会向孩子解释:
我为什么要打你,什么是惩罚,为什么通过打你来完成对你的惩罚,惩罚的目的是什么吗?

很多家长的“打”,本质上不是为了惩罚和告诫,而是由于自己对情绪控制的无力,用打孩子来疏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他们或许不想孩子犯错,以后吃亏,但如果“打”这个举动的意义无法真正传达,

那么孩子只会怕。他今天犯的错,因为被打了不会再犯,但明天又会闯新的祸。
一旦孩子用“我爸妈是否打我”为标准,以此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这很危险,
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孩子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是家长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的附庸,
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没有独立的是非判断能力。

这很危险,因为把苹果丢到地上,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也许他会尝试把香蕉、葡萄、桃子丢到地上,看看自己会不会挨打,到底是因为丢食物而挨打,还是因为丢任何东西而挨打,还是因为丢的是苹果所以挨打??

很多人觉得,孩子又不傻,可你们知道吗?
现在能见到的,那些疯狂的非理智粉丝,那些把别人逼自杀的魔道祖师粉丝,

最缺少的就是是非判断的逻辑能力。

我们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合适,然而他们没有因为疯狂追星挨打,他们从小就没有一个最重要的道德判断逻辑:

我能不能、该不该做一件事,到底依据是什么?
在他们的观念里,很可能就是:
会不会有人打我,会不会让我自己受到伤害,从而完全只考虑自己。

没有人能打一辈子孩子,管孩子一辈子。
跟小孩子,才最需要讲道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0

帖子

492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2
小耿哥 发表于 2021-11-6 09:22:10
所有动用武力的教育方式,都是家长们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44

  • 帖子

    27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