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21-1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在教育的过程中,能不能打孩子?应不应该打孩子?这个问题,其实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是一个难题。
有人说,孩子就该打,打一顿就老实了。
也有人说,孩子不应该打,会对心灵产生负面影响,会有心灵创伤。
作为一个二孩妈妈,我觉得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暴力。但是,这个度很重要。
现在主张打孩子的人其实有两个误区:
第一、觉得打一顿就解决问题了。但是,我们知道孩子的长大过程是漫长的,也是复杂的。
光靠打肯定是不行的,它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同时不分轻重的打还会带来很多问题。
第二、认为只有打孩子,孩子才会怕,才会听话。我们知道,孩子对父母有爱,有尊敬,也有怕,情感是多样的,复杂的,如果只剩下怕,那么这么亲子关系肯定是脆弱的,也是畸形的。
有个家长就是主张孩子就是靠打才有用,有时候孩子犯错了,直接就在办公室开打,拉都拉不住。
旁边的老师都看不下去了,才七八岁的孩子啊。后来我们再和这个家长沟通,就很谨慎,很怕孩子会挨打。
但是,这个孩子其实很叛逆。虽然他很怕爸爸,但是只要爸爸不在旁边,就各种问题。
而且,按照这样的发展,这个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但是,又很可怜。非常渴望父爱,希望爸爸对他能温和一点。
所以,一味主张打孩子的家长是很可怕的,拒绝花时间去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孩子碰上这样的父母,非常可怜。要不非常叛逆,要不非常内向、胆小。

当然,还有一类家长觉得孩子就是要采取说教方式,不能打,不能骂,就和平地讲道理。这其实也有误区:
孩子没那么容易被毁掉,他们不是豆腐,不是一捏就碎。他们也有很强的主动性和适应性。
所以,家长不要有那么大的心里压力。尤其是现在很多世面上的书都说不打不骂培养出好孩子,不能对孩子打骂。
搞得只要对孩子动下手指头,就觉得自己是后妈,十不合格的父母。这其实,没必要。
不过,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你的行为是为了教育孩子,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很多家长生气了就直接左右开弓,这其实是很不对的,这就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当一个家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是不适合教育孩子。毕竟,生气的时候,那狰狞的样子,真的会对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第二、可以和孩子是先约定好。
可以和孩子约定好,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会受到暴力教育。这样孩子会有一个心理预设,不至于突然收到暴击。
第三、涉及到任何安全问题,劝说无效之后都可以揍一顿。
这个安全可以是对自己,也可以是对别人。只要涉及到安全,说了一遍没用,可以直接打打。我觉得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没有安全,其他的一切都是白搭。
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哪种方法可以适用所有的孩子,所以看到别人说的办法,先想想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
有的家长说,我也不知道适不适合。其实,你只要真的了解孩子,就会知道。
不管打孩子还是不打孩子,如果你不曾真的好好了解你的孩子、花时间在你的孩子身上,我觉得都是不合格的父母。
所以,讨论打还是不打之前,我觉得需要先了解你的孩子。不然,任何方式都有可能是错的。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6

主题

15

帖子

484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4
傻人有傻福福o 发表于 2021-11-6 09:13:26
在教育的过程中,能不能打孩子?应不应该打孩子?这个问题,其实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是一个难题。
有人说,孩子就该打,打一顿就老实了。
也有人说,孩子不应该打,会对心灵产生负面影响,会有心灵创伤。
作为一个二孩妈妈,我觉得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暴力。但是,这个度很重要。
现在主张打孩子的人其实有两个误区:
第一、觉得打一顿就解决问题了。但是,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也是复杂的。
光靠打肯定是不行的,它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同时不分轻重的打还会带来很多问题。
第二、认为只有打孩子,孩子才会怕,才会听话。我们知道,孩子对父母有爱,有尊敬,也有怕,情感是多样的,复杂的,如果只剩下怕,那么这么亲子关系肯定是脆弱的,也是畸形的。
有个家长就是主张孩子就是靠打才有用,有时候孩子犯错了,直接就在办公室开打,拉都拉不住。
旁边的老师都看不下去了,才七八岁的孩子啊。后来我们再和这个家长沟通,就很谨慎,很怕孩子会挨打。
但是,这个孩子其实很叛逆。虽然他很怕爸爸,但是只要爸爸不在旁边,就各种问题。
而且,按照这样的发展,这个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但是,又很可怜。非常渴望父爱,希望爸爸对他能温和一点。
所以,一味主张打孩子的家长是很可怕的,拒绝花时间去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孩子碰上这样的父母,非常可怜。要不非常叛逆,要不非常内向、胆小。

当然,还有一类家长觉得孩子就是要采取说教方式,不能打,不能骂,就和平地讲道理。这其实也有误区:
孩子没那么容易被毁掉,他们不是豆腐,不是一捏就碎。他们也有很强的主动性和适应性。
所以,家长不要有那么大的心里压力。尤其是现在很多世面上的书都说不打不骂培养出好孩子,不能对孩子打骂。
搞得只要对孩子动下手指头,就觉得自己是后妈,十不合格的父母。这其实,没必要。
不过,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你的行为是为了教育孩子,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很多家长生气了就直接左右开弓,这其实是很不对的,这就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当一个家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是不适合教育孩子。毕竟,生气的时候,那狰狞的样子,真的会对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第二、可以和孩子是先约定好。
可以和孩子约定好,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会受到暴力教育。这样孩子会有一个心理预设,不至于突然收到暴击。
第三、涉及到任何安全问题,劝说无效之后都可以揍一顿。
这个安全可以是对自己,也可以是对别人。只要涉及到安全,说了一遍没用,可以直接打打。我觉得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没有安全,其他的一切都是白搭。
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哪种方法可以适用所有的孩子,所以看到别人说的办法,先想想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
有的家长说,我也不知道适不适合。其实,你只要真的了解孩子,就会知道。
不管打孩子还是不打孩子,如果你不曾真的好好了解你的孩子、花时间在你的孩子身上,我觉得都是不合格的父母。
所以,讨论打还是不打之前,我觉得需要先了解你的孩子。不然,任何方式都有可能是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7

帖子

494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4
当红聪聪红x 发表于 2021-11-6 09:14:03
长文预警,值得收藏。

为什么打孩子?
孩子不听话。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表面上看,问题出在孩子身上。
问题的实质,其实是:父母的意见没能有效地影响到孩子。
这其实是西奥迪尼的心理学著作《影响力》探讨的问题。在《影响力》中,有六种影响力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如下将重点探讨6种影响力的武器,让父母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孩子。

(1)互惠
这个方法应该是父母经常用到的,比如给孩子好玩好吃的东西,然后让孩子去做某件事。给予和回报的等价交换。
但互惠不止于等价交换,还可以产生互惠式让步,使用“拒绝--后撤术”,可以迫使孩子让步。
当你想让孩子做功课时,为了增加他答应的概率,你可以先向孩子提一个大些的要求,比如外出干活,对于这样的要求,孩子是会拒绝的。等他真的拒绝后,你再提出在家呆着写作业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
孩子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是一种让步,并产生亏欠感,认为自己应该也要让让步,基本上会答应第二个要求。
使用“拒绝后撤术”,应先提孩子会拒绝的大要求,再提父母真实想法的小要求,小要求和大要求一对比,就显得不那么难搞定。
此外,这种术看上去像是讨价还价,使得孩子以为自己参与了决定权(拒绝第一个要求,答应第二个要求),会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满足感,因此自愿去履行第二个要求,父母便可以达到想要的目的。
但是,要是最初第一个要求极端到不合情理的地步,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孩子会认为父母是缺乏诚意,故意刁难的,就不会觉得第二个要求是一种让步,因此可能会再次拒绝。
所以,父母应把握好两个要求的度,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讨价还价的空间,然后再小小的让步,就可以让孩子钻入圈套之中。

(2)承诺和一致
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自己做出了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自己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承诺,然后去践行一致,言出必行。
比如,周末放假在家,你可以问孩子,今天除了好好休息,还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
孩子就会朝着有意义的事角度去思考,并列出想要做的事情,当他脱口而出后,便会感觉自己应该要去做这些事了。
这里不仅使用了承诺和一致,还使用了锚定效应,将孩子引导到某个点上,束缚孩子的思维空间,只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待完成思考,便是执行的过程。
另一种承诺方式,便是责任型授权,让孩子主动肩负起家庭事务的职责,是对自己及家人的承诺与负责。
此外,除了口头承诺、责任型授权,还可以采用书面承诺的方式,激发孩子写日记,规划目标。不管目标是什么,只要定下了,孩子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所以,聪明的家长知道哪种理由适合自家孩子,要点是找好理由,搭建好舞台,让孩子主动作出承诺,照着父母的意愿去做,同时又能让孩子对自己行为自觉担负责任。

(3)社会认同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特定情形下,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错不了。
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刷牙的时候,家里人可以同时去刷牙,让孩子看看大人们正在做的事情;当孩子不愿学习的时候,可以带他去图书馆,看看正在学习的人们;当孩子比较孤僻时,可以带他去游乐场或孩子多的地方,看看同龄人的玩伴。
孩子不仅会社会认同,还极具模仿性,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只要大人共同表现正确的行为举动,就能应激孩子的行动反应。孩子的很多行为都在模仿父母,父母应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有样学样,才能养成好习惯。
由于现在电脑电视太发达,父母在看电视的时候,尤其注意,当孩子也在看的时候,不要看不宜儿童观看的电视,孩子喜欢模仿。
此外,孩子更倾向于仿效相似的同龄人。当孩子在观察与他们相似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会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
所以,父母应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避免周边出现不良孩子的行为,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孩子会认为这些同龄人很酷,也就学坏了。
合理化一个行为,只需要不断重复。但首先确保这个行为是良好的,在父母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模仿和学习。

(4)喜好
我们都更愿意接触我们喜欢的人。但是喜欢是可以装出来的。
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这是光环效应。当父母表现出正向的特质时,会令孩子更加崇拜和喜欢,更容易听从父母。父母不应邋里邋遢,它会损坏孩子心中光辉的形象。
此外,孩子更喜欢与他们相似的人,相似不仅包括年龄,还包括兴趣和背景。当孩子喜欢唱歌跳舞,父母应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假装和他是一样的。只要“跟你一样”,就能促进孩子朝向积极的效果。
不仅大人爱听好话,孩子也爱被恭维。父母喜欢夸奖孩子,这就是一种恭维。父母恭维孩子,孩子就能对父母产生好感,答应父母进一步的要求。
此外,喜好是会迁移的。人总是自然而然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信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都没有,光是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就足以引发人们的厌恶。因此,父母可以尽量展示正向积极的一面,隐藏消极负向的一面,让孩子觉得父母更高大,更值得喜欢。
最后,父母可以“装扮”成孩子喜好的类型,也可以将孩子“装扮”成他人喜好的类型。打扮的更漂亮,适度的夸奖,让孩子展现表现欲,这些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更阳光正面。
为了保持形象与行为的一致性,他们会改变自己的缺点,以迎合自己已经表现出来的良好形象。“装扮”的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只不过是在外在的力量下培养出的习惯。

(5)权威
如果家里有人当老师,孩子必定会很尊重他,这是老师自带的权威效应。
服从权威,能给孩子带来好处,采纳权威的建议是有益的,部分是因为权威更有智慧,部分是因为权威手中攥着对孩子的奖惩。
但是,很多父母采取高压形式的权威,以父母的身份,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听话,孩子迫于武力威胁,不得不屈服于父母的淫威。长此以往,虽然能够制服孩子,但是等到孩子有反抗能力的时候,他们必然会爆发,甚至出现家暴事件。
权威的形式之一是头衔身份的外显,并不是年龄的压制。
头衔是最容易获得的权威象征,比如老师,医生,警察,公司领导......所以父母想要外显的权威,请先努力获得身份的头衔。
当然,权威还包含内在的特质,如信守承诺、原则的坚持......
信守承诺:失信的父母会给孩子负面的形象,让孩子难以信任父母,信誉扫地意味着父母权威的丧失。
所以,不轻易许诺,许诺就一定要兑现。一旦父母养成守信的习惯,就等于和孩子建立互赖的关系。当孩子想做某件你并不赞同的事情时,你可以对他说:“孩子,如果你这样做,我保证结果会出现偏差。”如果孩子习惯于相信你的承诺,就会听从劝告。
坚持原则: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闹起来没有道理的,不心疼,不让步,不打骂,也不说教。就让孩子接着闹,坚守原则,不妥协。让孩子知道,闹没有用的。
闹完以后,可以和孩子交流,以后有什么事,要好好跟父母说,如果孩子能说服父母,没准可以考虑他的要求。
恩威并施,权威的极致。

(6)稀缺
物以稀为贵,孩子总是想要自己还没有的东西,但是买回来以后,却并不珍惜。但是,人们都有损失规避的心理,对损失时产生的痛苦远大于获得收益时所带来的快乐。
当孩子想再买其它相似东西的时候,父母就告诉孩子,如果买了新玩具,就把旧的、不玩的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孩子会阻挠失去已有玩具的决定,而放弃买新玩具。
当孩子不想吃水果,父母可以假装与孩子抢,让孩子知道东西正在慢慢变少;当孩子不想学习时,父母应强调拿到好名次所获得的荣耀,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孩子拥有的东西太多,就不会珍惜,所以要让东西变得稀缺。家庭的爱也是,无限制的溺爱,会让爱很廉价。
因此,父母应了解:难于得到的东西,一般都要比轻松得到的东西好,让孩子获得东西或奖励越难,孩子便会越珍惜。
此外,稀缺原理还来自: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
父母总是随便许诺权利,设规矩,有可能无意中给了孩子一些自由,之后再想夺走这些自由,孩子必然会反抗。
比如,父母在想起来的时候才禁止孩子吃零食,于是孩子觉得吃零食是理所当然的。这时,再设规定不让他们吃,孩子就会哭闹了。因为孩子并非少了一种没有享受过的权利,而是丧失了一种既得的权利。一种本来有而后来没有了的东西,会让孩子更想要。
因此,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逆反的孩子。
而且,人们不光在物品稀缺的时候想要它,在碰到有人竞争时更想要。让孩子参与竞争稀缺的资源,会给孩子强大的刺激。这在孩子们一块玩的时候最明显,一个玩具,很多孩子都在抢,即便周边有很多其他玩具。
让孩子懂得珍惜,只要父母将这件物品,人为地变得稀缺和具有竞争性,就能促使孩子哄抢。

(7)其它
还有其他的影响力武器,就不一一展开了。
知觉对比:当第二样东西跟第一样东西有着相当大的不同时,那么,我们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上更大。可以结合“互惠原理”使用。
登门槛: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的请求。可以结合“承诺和一致”使用。
抛低球: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有利的行为决定,尔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还没最终拍板,再巧妙地取消最初的甜头。可以结合“承诺和一致”使用。
圈子意识:只要把参与者分组,就能让他们自发形成竞争的敌对状态。
可以结合“喜好”、“社会认同”使用。

孩子教育是持续性的工作,一味武力威胁,可能会暂时取得效果,但这会给父母以为行之有效的错觉,继而以武力应对孩子出现的一切问题。长此以往,必定造成孩子的逆反。
借用影响力武器,让父母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到孩子,而且,孩子是心甘情愿接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9

帖子

513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13
为谁而活xhb 发表于 2021-11-6 09:14:52
关于惩罚孩子这个问题,不如看看下面的内容,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矫正育儿技巧,少走弯路少烦恼育儿技巧的使用方法与效果因人而异,为了使其发挥最大效用,你需要认真思考你希望孩子在哪方面有进步,同时,结合下表进行调整,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的言行不恰当,那你可以看看是否有下表中的问题。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jpg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2.jpg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3.jpg
或许你还能想到更多类似的问题,这对激发孩子改善行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浏览上表并及时调整育儿技巧,你会迅速取得成效。持续使用这些方法,并认可自己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育儿将变成一件快乐有趣的事。
教孩子在后果中吸取经验出于好意(排忧解难,学业顺利,免遭嘲笑,避免丢三落四等),你可能希望孩子按你的方法做事。
下图中的妈妈想让孩子穿上外套,但孩子不领情。即使他勉强答应了,他也不一定会感谢妈妈的建议与关心。孩子喜欢我行我素,如果你硬要他们听从吩咐,通常都会以泪水收场。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4.jpg
当你的孩子不愿穿外套时,当你的孩子不愿吃早饭时,或者当你的孩子不想睡觉时,你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你能不能忍心放纵孩子的行为并让其从中吸取教训,比如受冷、挨饿或者受累。
让孩子多经历几次这种后果,你可以少费很多口舌。孩子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也或者他确实不太饿,或者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他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睡眠。
让孩子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不意味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你不需要用心告诉他解决方法。你完全可以帮孩子提高条理性、社交技巧等。但是,总为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也不是办法,因为这样不仅会增加你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而且也是在剥夺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5.jpg
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事情的后果对孩子的成长会非常有利,比如:
•丢失玩具和其他不重要的东西。
•上学时忘记带作业、饭盒或者泳衣。
•不小心洒出或者打破东西。
•穿了与场合或天气不合适的衣服。
•拒绝吃早餐。
•粗鲁对待朋友。
•参加聚会迟到。
•没有完成作业。
•早上磨磨蹭蹭导致上学迟到。
同样,你要与家人一起决定是否让孩子面对这些事情所导致的后果。令人惊喜的是,当你退到幕后,让孩子自己聆听音乐时,他们通常都会翩翩起舞!
家庭作业和上学迟到这类问题也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这是因为,现实中很多家长会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代替孩子做这些事情,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的童年中出现不愉快的记忆。
当然,我不是提倡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我想说的是,学校深思熟虑为孩子设置的成长体验却被家长屏蔽起来,从而限制了孩子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培养,久而久之,孩子就乐于将责任留给爸爸妈妈,并相信父母能顺利完成这些事情。早晨,这些孩子可能对时间没什么概念,不知道上学要带什么东西,也不清楚做好准备要花多长时间,更不知道何时出发才能不迟到;而家长总忍不住关心孩子,比如:不断提醒孩子不要玩弄勺子,赶紧吃完早餐,这些提醒让孩子变得不耐烦。这样,家长不仅压力大,而且也得不到孩子的感谢。错误发生时,还经常引来孩子的责怪。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67

帖子

689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89
多喝点公积金 发表于 2021-11-6 09:15:14
该不该打孩子是家长的事,孩子该不该打才是孩子的事。
有时候,孩子并不应该打,但家长有时为了发泄情绪,有时候为表达不满,有时候控制欲得不到满足,动辄就打孩子,这是极不正确的。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1.jpg
我在记忆中被父亲打过一次,至今还记得。
那一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出去玩儿,天快下雨了,我们几个在河滩里玩,完全没有想起如果上游下大了会涨山河,洪水一来很怕人的,然后父亲找来了,训斥着让我们回去,我清楚的记得父亲走在我身后,朝我的屁股上蹬了一脚,我们走了不久,就涨水了。
那一脚虽然不疼,但我至今记得,从今后出去玩儿总要告诉父母亲,也绝对不去危险的地方。
虽然父亲只打过我一次,但我是很怕父亲的,他在我心中有着绝对的权威!
所以,打孩子不一定就能树立大人的权威。
对孩子还是要多劝、多哄,给他讲道理,孩子吗,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第一次犯错时,他都不一定知道这是错,有时候是情不自禁的犯了错,所以,当孩子犯了错,你可以表达不满,让他意识到不满,然后让他思考为什么会犯错,这个过程很重要,然后犯错了就要承担责任,这也一定让孩子明白!
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在教育过程当中,应不应该打孩子?-2.jpg
孩子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告诉自己数十秒钟再发火,“一、二、三……”,一般数不到十你就冷静了,就有了处理的办法。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对孩子很重要,自己的急脾气和暴力倾向会影响到孩子!很多人刚打过孩子,几秒钟后就后悔了,往往就是情绪控制的问题。
当然,如果孩子在明知不对的情况下依然一犯再犯,如果错误比较严重,偶尔打一次还是很有作用的,但在打孩子时自己一定要冷静,一定要冷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2

帖子

481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1
梦屿千寻396 发表于 2021-11-6 09:16:08
教育孩子就要打孩子?我举双手不赞成!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小孩子不听话,她妈妈从来都是拿棍子抽。她妈妈脾气特别暴躁,而且秉承“强权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她不听话,她妈妈抓到什么就用什么打。


她脾气很倔强,她妈妈越是打她,她越是不服输,越是顶嘴,结果被打得更惨。
她挨打的时候,别人都说,你快跑啊。跑掉了,她气消了,你妈妈就不打你了。她就是不跑,站在那里死盯着她妈妈,其母见状,越发生气,下手更狠。

有一次,她被打得跪在地上。她妈妈用柳条抽,旁边邻居都劝她别打了,小孩子犯错是常有的事。她妈妈还是不解气,把她打到吐为止。

其实她也没犯什么错,小孩子,无非就是恶作剧,不听大人话。

她家姐妹众多,每天放学,别的孩子去玩,她要在家做家务,或者看着弟弟妹妹。也许因为孩子多吧,难管,她妈妈才觉得费劲,才会生气。

后来,她妈妈还准备了一根皮带,宽8公分,长40公分左右,专门用来教育小孩子的。她家小孩子怕挨打,就偷偷把皮带扔了。结果她妈妈发火的时候,四处找不到,又是一顿狂打。

她从小挨打多,心理阴影很重,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人疼的孩子。在学校,她很自卑,从不大声说话,也不参加集体活动。上课老师提问,也不积极发言,总之性格很孤僻。
这种情况,换到现在,绝对家暴。

现在农村,也有打孩子的现象。不过只是偶尔发生。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建议动手。孩子弱小,三观还没有定型,很容易犯错,贸然打他,他会觉得你不爱他了,容易自卑,觉得委屈。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我儿子性格特别倔强,自尊心很强,而且还是个顺毛驴,吃软不吃硬,你越打他,他越跟你对着干。结果,非但达不到目的,他还会更糟糕。


如果哄着他,引导教育,他就容易接受,积极配合改正,树立自信。

有一次,我老公打了他的脸,他哭得非常伤心。好几天不理老公。事后,我对老公说,打人不打脸,小孩子也有自尊心,你这样打他,他能不伤心么?以后老公再也没有打过他的脸。

有一次气极了,打了他屁股,下手还蛮重的,皮肤都红了,他也没哭,事后还改正错误,对老公嬉皮笑脸的。

后来我总结到,如果真的要打孩子,建议打孩子屁股,他能接受,又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当然了,教育孩子时打孩子,是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

每个小孩子承受能力不一样,家长下手轻重也不一样,自己的孩子疼还来不及呢,千万别随便打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2

帖子

489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9
护身肛气净 发表于 2021-11-6 09:16:22
就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而言,完全不和孩子动手,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状态。
      教育工作可算得上是最难的工作之一。这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孩子心智的不成熟以及较低级的道德发展阶段。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你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对于“鸡汤绝缘体”的孩子而言,基本是无效的。
      语言启发是每一个家长都会采用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但是大都成效甚微。毕竟你所谓的“传道”操作和孩子的思想之间,根本就没有“共振频率”。说了等于没说,所以才有了“一而再,再而三……”
      先来理解一下孩子的道德发展阶段。我们知道,人有两个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所谓自然性,此与兽类无异,生命体由细胞构成,需从自然界获取营养来生存,诸如此类等等;而社会性,主要指的人的道德伦理观念。社会由人构成,社会秩序要想井然持续,必须以道德伦理为基。
      在孩童幼年阶段,其自然性较强,社会性较弱。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其社会性在一点点增强,道德伦理观念也在不断加深。
      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东西没有?会不会因为一块橡皮和同桌打架?……,长大了你还会那样做么?不会了,因为你知道了什么是“廉耻”。
      一个7岁以下的孩子,在大人聚餐时,把水果拼盘抢到自己面前独享,周围的人都会谈笑风生地认为“这不过是个可爱的孩子”,可当他20岁的时候,如果还那样做,你就不会认为他可爱啦。
孩子成长过程中转变的重要条件就是接受教育,令其社会属性越来越明显,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越来越强烈。
      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存在障碍是必然的,因为你们的“知识结构、涉世体验、道德维度”根本就不在一个“时空”内。
      说是“对牛弹琴”有点儿过,但是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处在较低发展阶段的孩子而言,sorry,你的话,他们可能真的听不进去。
      以上内容,只不过是“教育难言之隐”当中较为基础的一点,但就是这一点,已经折腾坏了大部分的家长和老师。
      客观来讲,中国大部分的老师在上岗前,能力是存在欠缺的,但这很大程度上不能怪罪于教育工作者。在我国,医生和律师在正式上岗前要经过三年的实习期,才能接手专业任务。然老师不同,只要教资证到手,一毕业,原则上就具备了上岗条件。
要知道“师范院校”学的那一套理论,很多老师从来不用,也用不好,不过就是“借以应试”罢了,到了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就开始“手足无措”,因为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这些老师大都经过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培养,上班后再由资深教师一对一“传帮带”,隔三差五的职业培训,又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摸爬滚打”,被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洗礼”过。即便如此,你以为教育孩子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讲,就真的“轻车熟路”了么?
NO,大写的NO!很多老师,即便拥有了很高的职称,拿了一大堆荣誉,对于教育事业来讲,也可能就是个“半桶水”“门外汉”。
      各位“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你们想啊,这些专司教育的老师尚且如此被动,你确定你可以轻松地把孩子的教育搞得得心应手,一步一莲花么?我不排除有“智慧型”父母的存在,但比例甚小。
      说实在的,很多家长已经被生活逼得苦不堪言了,如果再面对一个自己费尽心机都“料理”不好的孩子,你可以想象他们有多崩溃。
      动手打孩子,一定不是上佳之策,但是以很多家长的实际情况而言,他们并不具备成为一个“智慧型、负责任”家长的主客观条件。当苦心和泪水“风干”到一定程度时,在巨大的生活重压和情绪猝然崩塌的一瞬间,很容易酿生“棍棒教育”。
      打不打孩子,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一句“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这种言论可以“一言以蔽之”的。试想:
      当你那个上小学的孩子,在学校疯跑着打闹,把别人手术后还没康复的胳膊弄断了,还怪别人挡道时,你会怎么做?
      当你知道自己的宝贝儿子偷偷把尿装进别人的水杯里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当你们家那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小古惑仔”,把女同学的肚子都搞大了,准备做人流的时候,你又会是什么态度?
      …………很多疑难杂症,你只是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
      你期望所有的家长都“智慧通达、情怀饱满、润子无声”?你期待所有的孩子都“言必信、行必果、固守德操”?这种状态太理想化啦,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是根本“望都望不到”。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在他们当中,有时间的不一定有精力,有精力的不一定有时间,既有时间又有精力的未必有能力,时间、精力、能力都具备的未必有责任心,时间、精力、能力、责任心都齐备的,又不一定能掌握尺度和方向……
      100%合格的家长是不存在的,只存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尽职”的家长。
      鉴于,很多家长在生活中都会有“忍不住动手”的倾向,我给出一条建议和两条补救措施。
      1、在“肢体教育”还没有实施前的一条建议是:尽量别动手。实在不行,咱就去砸墙,去捶桌子,去把锅碗瓢盆儿都摔了也OK的,不就图一发泄嘛。这些家伙什儿又不值钱,随便摔。要是你们家的“宝贝疙瘩”打坏了,估计问题就大啦。(好吧,这条建议,我觉得说了等于没说)
      2、如果您忍不住采取了“肢体教育”(官方称:体罚,俗称:暴揍你个熊孩子),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偏执心理,你要及时补救,措施有二:
(1)要用实际行动让他感觉到你的“爱”。这种“本位技能”,各位家长是不用教的。你可以三更半夜去给孩子盖被子,偷偷触摸他的伤痕,为什么就不能坐下来跟他好好“煽煽情”?做戏要做全套!即使你和孩子的三观有千般不和,真挚的情感也能如流水渗进花岗岩一样具有惊人的穿透力。它会为你们开凿出心灵感应的隧道。
(2)你要慢慢教会他一种生存智慧,一种让他在今后的成长历程中“不管遇到多少挫折、欺压和不公,都要学会消解戾气,善于反思,摒弃阴暗和悲观”的智慧。你要知道,并不是你不打他,他就不会产生偏执心理了。
      你才给他制造了多大的阴影啊?他一步步要面对的是更为残酷的社会,那一个个阴影,比你要恐怖得多。
      我觉得我要收尾了,最后说几句。
      古语道:父为子纲。所以,做父母的,要给子女做好表率,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言传身教”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你孩子迷恋手游的时候,你是否躺在沙发上扣手机?
      你孩子潦草应付作业的时候,你是否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泡沫综艺视频,还笑得合不拢嘴?
      当你外出应酬,在酒桌上虚情假意,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地吹牛逼的时候,你孩子是否在身边?
      ……也许,你侥幸地以为这些是小事儿,不值一提,然“勿忘因果”。
      千万不要以为,那些从不体罚孩子,却可以把孩子教育得品学兼优的家长有什么特异功能,或者说人家的氛围和基因有多好,殊不知,人家真的是“一步一莲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

帖子

481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1
粗心的小猫涨 发表于 2021-11-6 09:16:32
这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因为有人打孩子有效,但也有人打孩子出了大事。
想起去年看的一个新闻——《一巴掌下去,孩子没了
凌凌8岁,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小姑娘。然而让家里人想不通的是,在一天夜里,凌凌突然表示自己不舒服,不仅头晕还有想吐的感觉。虽然家人把她紧急送往了医院,但是凌凌还是不幸身亡。

因为凌凌生前吃过泡椒凤爪,所以妈妈就怀疑,是不是凤爪里有毒?但是医生做过完整的检查后发现,孩子的死亡和凤爪没有任何关系,而真正的死因是是颅内挫裂伤,由外力导致。

而导致这一损伤的原因,竟然就是妈妈的一个习惯性动作。据妈妈回忆,那天下午,凌凌一边写作业一遍看动画片,结果作业上出现了一大堆错误,心急的妈妈就顺手打了女儿后脑勺一下,没想到这一巴掌就把孩子送上了死亡之路。

对此,医生也做了相关解释:孩子大脑内本身就有一些病变,比如脑血管畸形等等。而妈妈这一巴掌导致孩子畸形的脑血管破裂,所以并不是直接死因,只是一个诱因。
很多时候,家长打孩子并不是非打不可,而可能是成了习惯,或脾气上来时控制不住。但如果你多了解一些打孩子的后果,相信你的理智就会多几分。
要想惩罚孩子,打绝不是最好的一招,我给你推荐几招巧妙又不伤感情的办法:
1.做家务
空闲时间,准备一些东西,拉着孩子和你一块劳动。这将不再是“刁难”孩子,而是要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明白因为他给妈妈带来的辛苦,当然,在此过程中,能帮孩子养成爱整洁和收拾的好习惯那就再好不过了。
2.没收最喜欢的东西
暂时没收孩子最喜欢的一个东西,等孩子想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后,并且为自己的错误负了责任后再将心爱之物还给孩子,比如不讲礼貌道歉了,收拾了自己乱扔的东西等。
3.看书、写字
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4.罚他吃平时不爱吃的蔬菜或者水果
孩子多少都会挑拣食物,特别是蔬菜和水果,乘着这个机会让他想想自己的错误,也借机让他熟悉他不喜欢蔬菜的味道和口感。有的时候,吃习惯了也就不再挑食了,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如果不喜欢吃的东西你惩罚他吃,他就会对他所犯的错误印象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7

帖子

486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6
续姆已弟天 发表于 2021-11-6 09:16:52
打孩子是不得已为之(动不动就打不在讨论范围内),再怎么说道理或哄都嬉皮笑脸浪费时间的时候就会打,反感纸上谈兵过度吹嘘沟通效用的,都能讲道理解决要警察干嘛,取消公安局和法院全换感化院得了,成人的理解力还比孩子好呢。历史证明,法家比儒家更有治国效力。
好比在社会上人受道德(相当于和孩子讲道理)和法律分级约束(相当于打孩子),犯刑法了(相当于熊孩子推孕妇)还用居委会大妈上门调节(和风细雨讲道理)合适吗?记得那个推人的熊孩子面对止于语言上的质问回答得是多么不以为然吗?不懂事的孩子熊起来和冥顽不灵的肇事者没什么区别,等用儒家大法感化好了估计都把孕妇们推成多米诺了,有些犟孩子还越说越来劲呢。
上一次教训孩子是孩子在手机上练围棋,输了就锤手机,说了几次会坏无果,又输一次又摔手机正撞在我脚踝上,教训了一顿,同样在围棋课上输就不会掀桌子扔棋子,说明是知道对错的。家里比外面更能给孩子放松感和依赖感,所以让孩子更容易放肆,但高压线要明确,先礼后兵。杀人放火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小时候明知不可为却被大人温和放任的小事而成就的。所谓慈母多败儿。在美国是不能打孩子,枪击案也多啊。
btw,曾经,我也是主张决不能打孩子的一员,面对现实,知道太理想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32

帖子

598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98
郭鑫炜 发表于 2021-11-6 09:17:05
第一次这么多攒
——————原答案——————
有时间的好好教育不用打,没时间有钱的,雇一个好好教育也不用打。没时间没钱的,揍就完事了。
-------------解释一下-----------
解释一下我答案的意思。大部分家长面临的情况可以大致的分为三类。
(1) 时间充裕型
这类家长大多数衣食无忧,且有足够的时间,比如全职在家的家庭主妇。朝九晚五下班之后什么都不用管的上班族。
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可以多看看教育类的公开课,视频,书籍。甚至刷刷抖音之类的app多关注一些教育方面的公众号,提升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论,多看看那些“专家教授”的理论也没什么坏处。方法论得到了提升,那么教育孩子可以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各种童预言往孩子脸上拍。不是简单的重复重复再重复,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只有这样你富余出来的时间才不会被浪费。我原答案中“好好教育”≠ 浪费时间。
(2)日“李万姬”型
这类家长可能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但是工作要占用绝大部分的时间。比如父母双方都是创业者或者事业上升期的中产白领之类的。
这类家长可以考虑花更多的钱送孩子去高级一点的寄宿学校,等长大了送出国留学。这样可以说学校几乎把所有的教育压力都分担走了。要是再土豪一点再雇一个生活助理负责和学校方面的对接。只需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你的财大气粗,防止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形成飞扬跋扈的性格就好。
(3)疲于奔命型
这类家庭生活条件很一般甚至可以说解决温饱是家庭的首要目标,但是繁重的工作也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
这类家长很可能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奢望其花更多的时间来提升方法论,很多“专家教授”的只言片语可能会对其产生误导,难免造成“慈母多败儿”的后果。所以我认为这类家长,当孩子犯错时应以负反馈惩戒为主,当孩子犯了原则性问题时,“打孩子”也不失为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理解你的“含辛茹苦”。我国古代可能大多数家庭都属于第三类家庭,就算是有足够的时间,在媒体环境没有现在发达的当时,想提升教育方法论也不太现实,于是也就有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言论。

另外再补充说一点,不打孩子并不等于完全没有惩罚,适当的“负反馈”在教育里应该也是适用的,比如扣零花钱之类的。

-------补充说明-------
我是92年的,没孩子,连婚都没结,这个答案的思路是我日常生活中结合自身经历和身边朋友的例子有所感悟得来的。虚妄之言,接受一切批评与吐槽。最后感谢大家的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44

  • 帖子

    27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