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19-12-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隔壁家小孩5岁从两三岁开始参加各种培训机构英语、体能、游泳、舞蹈、唱给、钢琴、古筝、平衡车、马术、思维、绘画等等…真的这只是不完全统计!!!是一个孩子上的!!!今天看到她妈妈发朋友圈最近在学硬笔书法觉得一手漂亮的字是入学前必备技能. 而我们也是5岁上免费公立幼儿园除了背背古诗做做思维训练什吗都不教,我们平常除了从读绘本就开始听英文绘本,上了个不教技法的画画班(主要是思维拓展)周末学学游泳什吗都没学…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4

主题

15

帖子

477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77
阿拉木江枰 发表于 2019-12-27 17:48:28
我们80后中年人没有这类经验。要知道,培训班对小朋友的主要意义是提供玩伴和社交,顺便帮家长看孩子,这跟塞给孩子iPad没啥区别。我们80后中年人,小时候院子里有一堆沙子就行了,父母不用花钱送我们玩沙子。
至于涨姿势什么的,辅导课业知识的辅导班,主要功能是让大家在录取率越来越高的当下过的越来越痛苦。努力再努力,录取率在那里,最顶级的0.3%主要靠投胎与遗传变异——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典出 @曹丰泽 )
课外技能辅导,比如文体,只对两种人有用。1,天才,约占人群总数的1%~2%,按运随机分配。2,家学渊源。基本上过的还成的家长都有一些值得称赞的人生智慧,但是家学指的是贯穿生活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用科学的手段扶持孩子掌握技能、形成情操。
家学渊源的比例约占家庭总数的1%,比天才的数量还少。所以经常有些身为天才或是生活中比较成功的家长,机械刻板的在孩子身上重复自己当年的经验,然后收获了一个失败版的自己。如何能够成为掌握家学的科学父母?我要是能编出几句逻辑自洽的说法,就开live赚钱了。
所谓中产阶层教育,大抵就是社会进步与社会福利增长与个人物欲野心膨胀过快的矛盾导致家长为了某个小机率目标让全家人都不舒服。终点就是让孩子在资产合并性质的相亲活动中找一个身家条件更优秀的对象,两个中产家庭凑一对上中产,一旦离婚就退回原形甚至更糟。然后这对没有感情的夫妻就连孩子都拴不住,本着精致利己的一贯主张来一场毫无吃相的零和博弈分手。当然,广大中产父母不要灰心,至少你们能在孩子人生最初的几年给他们提供一个平稳的成长环境——只要婚姻的裂痕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
本文抄袭洗稿自河北省田园土味之大成、迫真河北省会,沿袭唐制用里坊划分百姓并接受八方蛮夷来朝的盛世都会……的某位教育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2

帖子

461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61
小眼布布囤 发表于 2019-12-27 17:48:21
针对这个问题,学院君咨询了几百名家长,发现他们无非就分成了3派:
1 | 逍遥仙人派

【不报班,让孩子多发展兴趣爱好】
@吴大盼
在小学阶段,我不太支持报班补课,我觉得散养也不错呢,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孩子喜欢大自然,我们就多带他去接触,毕竟一切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平淡、触手可及的,多带他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小河沟,孩子也从中有很多感悟,写了文章发在报刊上。
目前来说并不太担心孩子会落后,因为我们有时间做课外阅读,所以学校的知识对他来讲都是凉白开。反而现在有压力的是我,被被人称为“学霸”妈妈。
@淡淡小珠
从小学开始我一直坚持不报文化课辅导班,现在孩子七年级了仍坚持学自己喜欢的美术和吉他。
@周述娟
小学可以散养,多发展兴趣爱好。但是七年级一进还真是亚历山大,每周一考真是不容易。但是像我姐家的孩子就从来不补课,常请假环游世界。今年上海中考,考进了上中,人家直接在上中拍个留念一下就去美国了。
@成成妈
我觉得孩子还是要在大自然户外运动的。我就很喜欢北欧的森林学校把课上在户外,最近那部《他乡的童年》,就比较赞同芬兰那一集。
@北京11岁念念
如果说散养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发展,补习班指的是技巧性的速成班,看来我是属于散养的。不过我们家孩子2岁就开始听儿歌听故事,我认为语言启蒙很重要。此外,孩子喜欢吉他、篮球,我们就会把时间花在这些方面,还有手工和画画。
2 | 身不由己派

【我也不想报,但是身边的小孩都在报班,不报跟不上】
@娃娃鱼
小学其实还好,毕竟没有升学压力,不报班也可以。我们孩子六年级之前没有不过任何文化课,但是上了七年级就不行了。毕竟义务教育结束了,升学淘汰近在眼前。所以还是要看孩子的年龄阶段决定补不补课。现在孩子初二,其实如果回头去看,如果小学能够补点课,完全可以考上更好的中学。
说不补课的,有几个能坚持到初中毕业呢,除非上辈子有福,孩子是天生的学霸;要么就是家里有底,可以上国际学校,送出国。国外的模式当然好,家长有能力,就不要让孩子在体制内升学,但是大部分人都不具备这个条件,还是要面对现实,人家再好,也只能看看。
@A0娟姐
想参加高考就得拼啊,小时候锻炼身体打下基础,多读书打下知识基础,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挺好的。
初中嘛开始深入学习了,该补的还得补啊,高中你补不补时间都不够用,内驱力和跟上老师课堂节奏自我感觉挺重要。
@妮妮
其实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多玩一下,多一些生活体验,多一些阅读,可是初中好学校,高中好学校,没有小学开始的补课,你竞争不到啊,如果孩子是中上资质,更要花力气去搏一下,毕竟天才儿童少啊!
@淡然快乐
我家四年级,之前没报辅导班,也是坚定不报辅导班的一类家长。没熬过现实,今年暑假我给报了语文数学,想着试试辅导班吧,暑期课上完后,就续课。我之前挺反感辅导班的,上了暑假班后,改变了自己对辅导班的印象,觉得挺好的。
我觉得说坚决不报辅导班的家长,除非自己有智慧,不仅自己学识渊博,还得懂孩子心理,知道如何知道孩子时间规划、习惯养成之类的。
@dolphin妈妈
如果不参加考试那种班可以,但要参加国家考试,应试补习非常必要。我们之前也是这个想法,最后五年级参加了应试补习。我们家先生中学老师,也跟我说初中一定要补之前小学极力反对补课,现在主动要求。
@上海14岁Joe
我们以前在小学,也是名校了,孩子偏理,成绩比上奥数班的人还好。但是小升初一来,就不对了。因为名初中考的知识完全超纲,课内学得再好,没学过的也考不出来啊,一番洗礼之后,完全现实了,清醒了。
上海的重点高中都是自招,考察的内容都是高中的知识了。因为我们的升学,其实就是一个选拔和淘汰的过程。教育体制的目的,只是要选出20%到30%的尖子生,然后放弃绝大部分。
最近不是有个很红的纪录片叫《他乡的童年》吗,有一集拍的日本的幼儿园,但如果去拍日本的高中,就能知道他们一样拼命补课,压力巨大。因为日本12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才分流。
只不过离这个节点比较远的话,家长还有选择的余地,可补可不补,有些人选择早点拥抱分数,有的人觉得无所谓。但是越靠近这个节点,几乎就没什么选择了
3 | 时间花在刀刃上派

家长有智慧的,不补也好。如果不加筛选,只是盲目跟风,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这种情况下,辅导班倒不如不报
@小泥巴
补习这个事,不盲目跟风上,但也不能不上,这得看能不能找到名师指导,如果老师不好,宁愿不上。再结合孩子的兴趣,需要上一部分有质量的培训班。
@林熹儿
我觉得运动爱好类的兴趣班可以让孩子走得更远。但是补习确实也要有所针对。我们家孩子小学从来没有补习过,现在初二下学期为了拔高报了半年物理。
@晚安兔
如果我报班,应该会选纯英语语境的场景班,而不是传统教语法的那种。
@大灰灰
给大家建议
1.小学培养阅读,科学类,文学类,尽量不要补校内课,抓自主时间管理和习惯
2.英语有条件早学就早学,学唱学说,多听。不要在背单词
3.数学我们没有发言权,
但高中家长给的建议是初中语数外能学难尽量学难,学深,最好能学到高考,而且是学得很好,这样高中会有主动权很多很多。高中九科,副科的负担也很重。
@淡然
辅导班的专业水平确实有好的,不要排斥他们,如果自己有能力、有智慧教导孩子方式方法(学习习惯、时间安排等等细节的)不报也罢;但自己时间紧,能力也确实跟不上的,多听听高年级家长的意见,选择性的报班挺好。
但无论怎样,家长要淡定,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最后会导致家长、孩子都焦虑不堪,最不可取。
———— 手动分割线 ————
回到题主的问题:
一直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训班的孩子以后会有什么不同?
其实您无非是想知道,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上补习班。从我们的这次小范围调查中可以看到,其实不管是散养派、鸡娃派、理智派,虽然看似观点不同,但是她们都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了最适合的方式。
实际上他们做的决策其实都围绕了以下几个问题才做出的选择,并不是拍脑袋的决定。
1、如果你想散养孩子,身为家长的你足够优秀了吗?
大部分家长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如果身为家长自己足够地优秀,可以帮助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作好时间管理,不参加课外补习也是可以的。
比如有个家长就分享了两位牛娃妈的例子:
这些牛娃的家长是真的厉害,孩子自己趁着跳舞课的间隙,人家就自己带了本书看。对时间的利用,高度的自律精神,我自己真的自愧不如。
我和牛娃妈聊天的过程中,我儿子一会过来抱抱我,一会听一会儿,我们聊天结束,牛娃已经看了几十页 哈利波特 英文原著。
我总奇怪,人家那么多辅导班,哪有时间看书,牛娃妈说,看书还要专门规划时间?阅读不都是零碎时间看的吗?
另一个牛娃妈说,我就嫌我家的总看书,麻烦死了,看书多浪费时间。都是零碎时间阅读的,等电梯、去辅导班的路上、......,我认识的这几个牛娃是真的爱书。
我是知道这俩牛娃,一个妈自己就是我们班的才女,另一个是个大老粗,就是干脆利索把孩子时间规划到5分5分的严格执行时间管理。
2、一直报班不可取,但一直不报班也是不行的。
    根据孩子所处年级决定要不要报补习班
除了极少数天资聪慧的孩子,大部分选择补习的家长都认为:在小学阶段学业压力还没有那么重的时候可以不报班,自由发展兴趣爱好。
但是如果目标就是要走国内升学的道路,为了进入好的初中、高中以及以后能够考上好的大学,受到大环境影响,多少都会选择课外辅导。
正如一个家长所说:
当你还在纠结补不补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都上完课了, 你看人家,学校考第一,奥数拿金奖,轮滑溜溜的滑、小提琴比赛得优秀......
不存在包治百病的教育方式,关于补不补课还是要因人而异,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感知孩子的状态,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补课,需不需要补课,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取舍,这样就不会存在为什么别人可以而你不行的焦虑。
    报补习班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不过很多家长报班并不是拍着脑袋决定的,大部分家长都会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一位家长说:
如果是因为焦虑而选择补习就别补了。只有你真正意识到补是有用的、是有意义的,才好一些。所谓学习的动力,无非就是两种:
一是非常热爱这门学科,或是自己非常擅长很有热情;
二是对前途有渴望,追求成功,而分数带来成功。
家长在给孩子选兴趣班的时候,主要可以看这几点:
第一,考虑孩子目前成长阶段可以发展什么。
这个选择可以帮助他更好地成长吗?身为家长是需要不断去学习专业的知识,好的书籍、讲座都可以帮助你理清头绪。
第二,孩子的性格特点。
一个非常内向的小孩你非要让他参加表演班,和天生爱表现的孩子同台竞技显然不合适。
第三,整体家庭氛围如何。
书香世家的孩子自然会对阅读感兴趣,而如果有个爱好体育的爸爸,无形中也能给孩子传递出运动就是一种习惯,好过苦口婆心的劝说。
因此每一次,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思考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兴趣班,这个特长。如果发现这项兴趣、特长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不需要孩子提出,家长就应该喊停了。
    如果孩子学科薄弱,要针对性地报应试班
如果说培训班指的是各种课外辅导班,那么也应该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去决定的。
有一位家长就提到,孩子的物理比较弱,家长建议孩子可以去试听一两讲,如果实在不喜欢再退掉也可以。没想到孩子很喜欢课外辅导班的课程,主动要求续课。
这里其实就是让孩子有参与权和选择权,做到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且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建议。
3、选择补习班的时候,要注重机构的教学质量
给孩子选择培训机构的时候,要注重教学质量,如果老师能力不行,那还不如不报。
辅导班的专业水平确实有好的,不要排斥他们,如果自己有能力、有智慧教导孩子方式方法(学习习惯、时间安排等等细节的)不报也罢;
但自己时间紧,能力也确实跟不上的,多听听高年级家长的意见,选择性的报班挺好。
现在的补习班也会传授很多学习的方法,甚至还会提供升学指导。有的时候,补习机构的老师比学校的老师有时候更认真、更在意。尤其是一些小班化的补习班。
比如,我们语文上的一对四的班,老师对你的关注程度和学校的老师不能比,认真多了。学校的老师,一个人面对三四十个孩子,甚至是带两个班七八十个人,肯定是顾不过来的。
有的时候,孩子不一定是不喜欢上培训班,而是因为老师的教学质量不行,让孩子产生了抗拒的心理。
———— 学院君总结————
我们常说:家长看孩子的发展,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
如果只盯着孩子的成绩,会被成绩牵着鼻子走。
我们都知道,好成绩,就是用一套标准的试卷,去考不同的学生,分数越高成绩就越好。那么,还原到本质,好成绩说明了某位同学在这套标准的评测下,赢得了其他的同学。如果家长只盯着孩子成绩看,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变成“唯分数论”。
所以不管是不是参加补习班,很大程度上要看能不能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不只是冲着分数去学习
你会发现,如果真的对孩子的教育上心的家长,不管是哪一类家长,他们更多纠结的不是上不上培训班,而是如何补习(自己教还是上班?)、补习什么(兴趣班还是应试班?)
哪怕是散养派,也会非常注重孩子的兴趣、知识面的拓展。
如果是补习班派,也会注重孩子的长短板、选择优质的补习班针对性地上补习班,而不是人云亦云,不会有“别人都在报班,我也要给孩子报班”的焦虑心态。
很少会有家长,会让孩子一直玩or一直上补习班。
这类家长要么是孩子特别聪慧不需要课外辅导or家长并不关心孩子的学习;要么是过度焦虑,把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所以您说,一直玩还是不停上培训班会有什么不同?
正如一位家长所说:
补或不补,为人父母都是要下功夫的,而且这个方案应该是为自己孩子量身定制的。
学院君能给到您的,也不过是各位家长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看完后对您有所启发的话,别忘了点赞再走哦!
欢迎关注【少年商学院】,获取更多最新国内外教育资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5

帖子

517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17
雄声 发表于 2019-12-27 17:47:27
几年前开始流行日本电饭煲的时候,有一个论调是这样的:「买三千块的电饭煲,不如吃三十一斤的米」
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其实真用着三五千电饭煲的人看到都会会心一笑:买三千块的电饭煲,也依然可以吃三十一斤的米,这并不是二选一的。
汽车相关话题形似的论调就更多了,「为什么有人会花钱买smart,我宁愿加钱买xxx」----买smart的家庭,谁会只有一台车呢。


我的小孩今年两岁多,会在小学前系统性的学习英语分级阅读,网球,戏剧,机器人等课程。课外也会学滑冰,钢琴,游泳等,平衡车俱乐部也是会参加的----毕竟这是带着孩子到处比赛(旅游)的合理理由。
但是这些也不耽误我会给他读中英文绘本,一年至少两个月的带他旅游自驾,逛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动物园,去国外的国际幼儿园插班读书,带他看音乐剧音乐会画展艺术展,买乐高,亲近大自然,和小区的朋友们一起玩。


看出问题了吗?这样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大家的区别其实主要不在于选择了什么,而在于选择多寡。
当你来知乎寻找认同,希望大家告诉你你的方式比邻居家的方式更正确的时候,其实说明你心里的某一处在忐忑不安:我是不是选错了,我是不是做得不够。
我来回答你吧:你已经是做得很好的父母了,如果你的心态能平和一些,不焦虑自己是不是错了,进而想证明其实是别人错了,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了。




更新一段:
评论里很多回复都是在讨论「学不好=玩」这个问题,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分个大概的级别:
玩→学→学好→可以以此维生→精通→成为大师。
家长带着傻玩不系统学习差不多是玩,报班学习大约是学到学好之间。
拿游泳举例,你让孩子套个圈进去泡水,这叫玩。随便学学能浮起来游个500米,这叫学会。解锁多个泳姿开始追求一定的速度和成绩,达到了可以的水平,这叫学好。能去教别人或成为职业选手这叫靠它吃饭,能拿世界冠军这叫精通。能保持记录世人皆知这叫大师。
如果觉得孩子没法精通,就干脆随便泡泡水,放弃学这个技能,这要么是抬杠要么就是教育理念有点极端……
非要说学不成精通都是玩也没有问题,但是玩也是有级别的,能好好游个5000米也是玩,套个圈拍两下水也是玩,非要说他们一样不太客观吧。
大部分家长报班,其实需要的就是学会,最好能稍微强点,变成学好——如果真的发现了他有天赋且愿意吃苦练习,那就再往后走。并不是报班的时候就奔着精通去的,多报几个班也是想观察筛选,帮助他能尽量均衡的打好基础。
人的精力的确是有限的,学好很多东西是不现实的,那是不是去学习报班就是无用功呢?我觉得不是,我的理念里,必要的体育,美育,科学素养教育,团队配合能力都是不可少的,前期打好基础是必要的,至于能不能精通,那都是后面逐步筛选后的事情了。
学到精通,能以此吃饭是要长时间累积,科学系统学习,付出巨大的努力的,只靠家长带着随便玩是不够的。但另一方面,认为学不好就是玩,所以认为学多几样无法精通学了没用,也同样是片面且功利的。
学和玩是可以同时拥有的不矛盾的,家长送子女去兴趣班和亲自陪孩子玩也是不矛盾的。
我们的子女有可能是平庸的无法精通某一个爱好技能的,但我们该给他们的基础还是要打好的。
就这样,希望能帮到一些家长。如果不认同,那也很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1

帖子

492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2
刘蕾蕾123 发表于 2019-12-27 17:46:58
这算什么孩子一直玩。看完全篇,这不是家长在借孩子一直玩嘛。
还孩子喜欢看动画真人秀…还master chef……就这种每级百分之九十都是在骂人的东西…
现在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共有两个邪教,一个是无脑补课流,什么流行补什么,英语班,你也不听听补课老师那口音,乐高班,十几个孩子分一个ev3,国学班,就那念弟子规……还有一种就是这个,天性教,我尊重孩子天性,孩子就是要玩,我就带着他玩啊,亚非拉一通划拉,去个名胜门口拍照就喜欢欧洲的文化了,这是另一派,借着孩子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玩的借口。还能建立点朋友圈自尊心。
你问这两种有将来有什么不同?
都要药 ,因为都没有真心在孩子身上花精力,引导,教育。
======
我不明白知乎是不是有很多人家里是开醋厂的?专业鉴定别人是不是酸?我为什么要酸这个题主故意炫耀出来不值什么东西的内容?
那,我有个特点,熟悉我的知友都知道,特别刚。好,这几位评论里的醋友,那就让你看看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我需要酸这种程度?我要放,就放视频实锤,从来不写文字。
如何给四岁宝宝英语启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

帖子

457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57
程菲菲ABC 发表于 2019-12-27 17:46:01
玩也是学习,学习也是玩。
至少三年级以前,这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家女儿的数学没有专门启蒙过,数数字,加减法,甚至乘法都是在生活中学的。生活需要数学,用数学,学数学。
认字我也从来没刻意教过,包括阅读理解。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聊聊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你觉得主角是谁,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句子,等等。
不过语数外之外我就不擅长了,唱歌、钢琴都找了老师 认认真真的上培训班。钢琴我完全不懂,老师教我只要扮演听众就好了。于是我的日常就是:我现在心情很好,弹钢琴听听吧,我女儿就开始弹。
确切的说,我们家既不是一直玩的小孩,也不是一直培训班的小孩。我想说是,上不上培训班不重要,孩子在不在学习比较重要;玩不玩不重要 孩子心态很重要。
不上培训班也不学习的孩子,当然会荒废时间。我们老二常挑战我,问我为什么要上学。我就会根据她的年龄提问:你知道3+5什么意思嘛?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去上学。
整天培训班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时间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比如我们老大有一次问我一个问题,类似与鼎鼎大名和大名鼎鼎什么区别。我一时语塞,就让她查字典。没想到她觉得这个非常有趣,就开始在字典中找类似的成语,一个个记录下来,忙碌了一个晚上。这种场景经常出现,所以我们老大从来没有作业排满的情况,因为她经常在做作业是从A衍生到B,从B衍生到C。
我只在她影响休息时出面制止。
当然,如果我用做事的要求来看待学习,那么她的时间管理是有很大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用生活皆学习来看待学习这件事,我反而是好奇那些时间表很紧凑的孩子,他自己对世界好奇时,用什么时间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41

帖子

658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58
禅语洗心 发表于 2019-12-27 17:45:25
先讲主要观点:我认为不停的上各种培训班有时候是家长不作为的表现之一,把孩子交给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并不代表尽到了做家长的义务;作为精神科医生,我见到太多一直被逼着学习最后厌学甚至拒绝上学的孩子;提问的家长有钱有闲,花了很多心思带孩子拓展视野,值得羡慕并提倡。
看了高赞回答,说不停的上培训班的孩子会比玩的孩子今后过得更轻松。又跑回去重新读了一下提问。
不理解为什么会高赞。
难道这样的回答更符合知乎er的心理预期?
明明逻辑都不通啊。
上培训班 ≠ 学习好,这么简单的逻辑还需要证明吗?
送孩子上培训班代表家长重视教育,这当然是好事。相对来说,家庭经济条件也会比较好。可是,童年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和家长的亲密接触,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孩子得到全方面的成长并且和家长建立情感上的亲密链接。这种情感上的安全感,对孩子以后人格的成长有极大的好处。
所以,上各种培训班不如抽时间陪孩子玩。
我是精神科医生,我见到的当然基本上都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
我听过好多不停的上各种培训班的孩子抱怨。学钢琴的孩子恨不得家里穷到把钢琴卖了,这样就不用学了。
这些当然是小孩子常见的抱怨。
我做过心理治疗的孩子里面,大部分孩子对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深恶痛绝,甚至拒绝去上学。
而那种从来没上过培训班的孩子,我很少见到。
就是说父母放任不管(姑且这样说),不送去培训班的孩子,心理障碍的概率要小一些。
也许是幸存者偏差,我上学的时候几乎没上过培训班,我认识的同学里面,现在过得比较好的人当中,一半一半吧。
有些上过,学过钢琴,画画之类,有一技之长确实让人羡慕;也有很多人,没怎么上过培训班像我一样,我们的共同爱好只有“阅读”,也过得挺乐呵。
所以上不上培训班和以后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提问的家长,有闲有钱陪孩子玩,让人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9

帖子

476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76
爱的悬崖skt 发表于 2019-12-27 17:44:25
这个问题很常见,但却无法直接回答。
当我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会花95%的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再用5%的时间去解决问题。
1. 问题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指出的是其中存在的常见误区,即“到底什么是玩”?玩儿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很多人眼里玩儿的概念可以完全是天上地下的。比如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玩儿 可能= 毫无目的打游戏消耗时间?又可能= 寻找简单容易的乐趣Easy fun?或者截然不同的= 自我驱动的探求一个问题?所以说虽然看似大家都在玩儿,但是很可能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同理,“上课外班”来说,对于很多人也意味着不一样的情况。比如说,有的是孩子主动乐意去上的,有的是被家长逼迫去上的;有的是高品质1对1课外班,有的是可以浑水摸鱼低效率的大班课,有的是去了就能学到很多思考逻辑的高端课程,有的是去了捞点做题技巧的死记硬背课。所以说虽然大家看似都在上课外班,但是很可能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这个问题如果这么分析的话,就无解啦!
但是,我们可以看一些比较常见的情况,按照普遍情况下的“玩儿”和“上课外班”进行分析。那什么是常见的情况呢?玩儿,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玩儿就是,不管孩子,浪里个浪;课外班就是,把孩子送去,然后自己坐在后面玩手机,再把孩子接回来。这两件事情,如果不进行人为引导,基本上就是个运气问题。从概率上来说,课外班对于当下学习的提升作用可能稍微略高于随机玩儿,因为毕竟时间花出去了,光是多听一些关键词可能也能提高点学习效果。但是到底效果怎么样?不知道。(而且我最近发现,很多课外班不仅没有正面作用,还会产生副作用!比如说本来孩子就不懂,结果课外班堆积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就越学越懵,越学越“笨”,而且这个问题还很普遍)。那么,像“玩儿 vs. 课外班”这样一遍遍被问及的问题,到底该怎么做呢?
2. “命运论”:家里有矿决定一切?

有人说,问的这个问题是伪命题,家里有矿就决定一切。因为家里有矿暗示着 = 家长有能力,有资源,有眼界等等,所以孩子的出息和经济条件直接成正比,从概率上来说这个观点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也见过非常多,家里条件无限好,孩子也没有发展成家里人所期待的样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把所有教育问题都归咎于“家里没矿”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秉承着这样消极怠工态度的家长和孩子,从此以后就会放弃明明已经掌握在手中,本可以改变命运的力量了。所以,家里有矿不能决定一切。
但有人会说,我们家没矿,都是工薪阶层,我们无法给孩子那些有钱家里给孩子提供的条件,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想说: 1. 一定不要所谓的“认命”而安于现状,还是要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2. 同时提升自己对于学习、教育方面的认知水平,用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大幅提升软实力来弥补硬件条件的不足,3. 保持一个平衡良好的心态,作为孩子最坚定的后盾。这些是一个家庭可以为孩子做的。同时,我也认为社会上应该有更多平价且良心的普惠型教育产品的出现,提升多样性开辟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上升路径。
3. 3个时间分配的核心要点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优化一下变成:
假设我们讨论在经济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支配孩子的时间,对他们的成长(包括成绩)会有最大收益?
我觉得无论时间的支配形态如何,一定要抓住三个核心:1. 自主学习 Active learning,2. 兴趣探索 Interests exploration,3. 学习伙伴 Learning companions。如果能做到这3点,无论时间是花在是玩耍还是上培训班,都大概率能有一个前途无量的未来。
(注意:这里我讨论的是培养一个孩子的终身竞争力,并不排斥为了升学而短期打鸡血的集训班。长期的培养和短期的打鸡血提高成绩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试想,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短期再打鸡血也没用,孩子的兴趣和动力迟早会被透支,严重的甚至会得抑郁症。但是就是这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基本上被大多数家长所忽略了。他们会拿连续短期鸡血打出来的结果,当作孩子的竞争力,这是一种糟糕的幻觉。)
1. 自主学习 Active learning。玩耍,本质上其实是一个自我驱动的过程。之所以被称为玩耍,肯定就是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玩儿,如果是自己讨厌的东西,那肯定就不是玩儿了,而是折磨。所以玩耍这件事情中,本身带有的就是自我驱动的属性,在一件事情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获得成就感和快感,就会一直玩儿下去。在孩子小的时候,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差不多的,他并不会对于“考试相关的事情”更加偏重,反而是对于看看天空,玩玩水等事情抱有同样的热情。
总是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训班的孩子以后会有什吗不同?-1.jpg 但是人类社会,总归是认为有些事情是“更重要的”,因此注意力才会被慢慢的收到一些特定的学科上。但问题就来了,这个收紧注意力的过程很多时候非常的简单粗暴,导致自主探索戛然而止。有的孩子可能很幸运,好奇心被自然有效的转移到了学科上,而有的孩子可能就非常倒霉,感觉被绑架了一样丢到了一堆自己毫无兴趣的事情之中,而且告诉你“你必须好好学”(注意:玩耍和上学并不对立)。那这就会导致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不管这个过程是在家里还是在课外班发生,总之,在孩子早期(甚至以至于成年),自主学习性是否能够被很好的保护下来,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有,则做任何事情都会像孩子一样专注投入;无,则变成所谓的“被迫或者功利驱动”。而如何保持这样的自主性呢?而这,就非常取决于家长和其他成年人怎么做了,家长和老师是否具有智慧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体现于此。如何激发、保护这样的自主性完全可以单独写一个专题,简而言之的话就是:1. 树立为世界创造价值的价值观;2. 让孩子拥有思想上的自由和决定权;3.  引导孩子保持着“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对家长也会投桃报李。
2. 兴趣探索 Interests exploration。这一点和很多家长说到家庭实力有关系。嗯,这一点不可否认,并不是谁都能像Bill Gates一样,特地为孩子们修建了一个马场。但是我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让孩子体验到更好的东西。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重要性在于,拓展眼界,并找到那个孩子可以自主学习的点。怎么发现?其实挺容易的。就孩子的专注力时间显著增加,且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充满了热情,还会问很多其他相关的问题,这会为后面的学习引导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家长就会说,男孩子喜欢的东西都差不多,恐龙或者挖掘机(神奇的或者结构精妙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是可能会感兴趣的,但是完全取决于如何展现给他们。我个人就非常喜欢大自然和各种动物,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看百科全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神奇的植物,什么面包树啊,睡莲啊,臭臭花,我就觉得非常神奇,还会深刻地影响我如何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兴趣,短期内看上去对于提分没有直接帮助,但是却可以是自主学习的源泉与动力,而且对于未来教育改革采用更灵活的评价方式会是一个很好的准备。
总是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训班的孩子以后会有什吗不同?-2.jpg (Breadfruit 面包树果实,感觉有一点像恶魔果实?)
另一个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让糟糕的游戏抢占了孩子的兴趣热情。人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你不去往好的方向引导,那么就有坏人来抢占!我并不是一棍子打死了所有游戏,但是确实很多游戏的目的不是益智而是氪金。我之前跟很多家长分享一条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
凡是一上来不收费的游戏,都要提高警惕,尽可能远离。
说到这里我认为应该单独写一个专题评测游戏,如何评价有益的游戏和糟糕的游戏,家长应该张弛有度,避免家长式权威带来的反作用。如果一刀切的全面杜绝,很可能就会和孩子发生激烈的冲突,有多少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如果还没入坑的,就要知道怎么合理避免。
3. 学习伙伴 Learning companions。人和人是相互影响的,你怎么做,他就也会怎么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放在教育里毫无夸张之嫌。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就是他的第一伙伴,你怎么想,怎么做,他就会怎么模仿。所以,如果身边并没有很好的模仿对象,那就不能拱手让人,而只能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你如何思考一个问题,第一想法是好奇还是纯功利?那孩子的想法也就是如此。你面对一个问题搞不清楚的时候会怎么做?翻手机查答案还是仔细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那孩子也就会学习怎么应对。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就要注意他身边的小伙伴,是一群积极上进乐于思考的孩子们?还是偷懒摸鱼找借口的孩子们?其实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影响非常大的。无论是玩儿,还是课外班,如果身边的小伙伴们真的很优秀,那就应该让孩子去,不要阻拦。其实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个人能力、思维方式、面对生活的态度,等几个维度上去划分的一个个不同的圈子。那为什么不让孩子从小就具备那个圈子里的特质呢?
4. 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要看到更基础的东西,形式上的不同固然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形式下所蕴含的到底是什么本质。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其实形式上怎么做,都会非常灵活了。你说为什么不能玩儿和培训班有机结合呢?对于培训班来说,如果老师真的非常棒,课题氛围也非常好,小同学们也非常友爱,那为什么不去呢?如果玩儿的时候,配合家长的引导,孩子能够由衷的感到快乐和成就感,那为什么不去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宏大,这里我也只是分享了一些核心的点,更多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只有掌握了核心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内心就不会慌,也不会人云亦云,避免把焦虑悲剧地传递给孩子。
最后,还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作为家长要始终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哪怕表面上不说出口)。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我相信长期良好的学习状态,再加上短期的针对性补习,是能够兼备短期成绩与长期潜力的共存。环境固然严酷,但并不是无法可循,只有提升自身的认知才能不让孩子再重蹈覆辙。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未来事业会很成功,内心会很充盈。
总是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训班的孩子以后会有什吗不同?-3.jpg 更多问题欢迎留言交流!
我并不喜欢做广告,但是如果你感兴趣更多相关的内容,可以关注下面几个链接,谢谢!
斯坦福科学学习法:学霸养成指南《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总是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训班的孩子以后会有什吗不同?-4.jpg 微信公众号:iffed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38

帖子

609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09
阿莫西林996 发表于 2019-12-27 17:44:01
没啥不同,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一般家长和一般培训班的教育方法都不科学。教育不是灌输,要是插个水管开足马力灌就能培养出精英,就不会有新闻上各种富二代,官二代,乃至古代的各种昏君了。现代教育做过很多研究,孩子应该是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很多家长所谓的赢在起跑线本身就是个错误的概念。比如3岁花10倍的时间和精力背乘法口诀和8岁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自然学会,投资回报率很低,而且并没有建立任何优势。玩是一个人学习和社会协作的第一课,在成长期花太多时间学习,长期来看会影响情商。教育是一个和环境互动的过程。比如不同阶层教育差异巨大。底层忙于生存,普通人聚焦的是如何争取资源,精英教育如何运用资源。普通人想象中的学习精英教育其实没有意义,学的再好也没有资源可以运用。教育是一场豪赌。普通人的智商和勤奋程度都差不多,多数人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圣人。在这种情况想要取得相对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拿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下注,聚焦在某个领域,豪赌一万小时,这是构筑竞争力的真正方式。参加越多培训班,代表精力越分散,什么都想要,最后除了焦虑什么也得不到。


我对儿童教育有三个基本的理解:
    安全和健康是第一位。健康重于知识,重于优秀,重于一切,安全和健康上没有商量余地,这方面我非常专制。无论未来有多美好,首先要有一个未来。必须要建立红线意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因为我管的很少,所以只要我张嘴,孩子还是能够感受到我对健康和安全的重视。儿童心理学可以学习,但教育无法规划。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意义是起点,体验是过程。你没办法告诉孩子什么是她想要的东西,什么是她应该过的人生。家长能做的只是让她安全成长,让她看到人生有很多道路,分享一些资源,准备一些行囊。人最终要自己寻找意义,选择道路,感受生活,度过一生。过好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可以感受和体验。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我们重视家庭,尊重家人,乐于学习,勤奋工作,孩子不一定会选择和我们一样的道路,但是她的人生中始终铭记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生活是什么感受。


参考:
如何看待「5 岁小朋友简历逆天」引发热议,儿童学前教育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吗?
在子女教育和性格培养方面你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0

帖子

640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40
吴秀锦 发表于 2019-12-27 17:43:02
孩子一直玩和上培训班并不会产生分化,真正导致分化的人——当然是家长。
类似的问题我之前答过,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自传的选段:
1
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我们变出了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 …我母亲忍不住对父亲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可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2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念里边的章节。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父亲停顿了念书,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都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3
那时我们常去卡次基山,那是纽约市的人们伏天避暑消夏的去处。孩子的父亲们工作日都在纽约干活,周末才回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于丛林的时候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
“看见那鸟儿了么?”我父亲说道“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出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语言是怎么叫这种鸟的,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罢了。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总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它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是”我说。
他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唔”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
“因为有虱子在做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
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4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这,谁都不知道。”他说,“一个普遍的公理是运动的物体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只是兴趣盎然的讨论。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费曼的父亲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教会费曼如何观察事物背后的规律,任何现象背后永恒的范式究竟是什么。首先他的父亲的知识结构就是一个复杂的图式网络,从这些片段中,可以看出他父亲对于同位概念以及上下位概念非常清楚,而且能够非常“接地气”的用小孩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可以说这是非常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所以费曼从很小就能够对知识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零零散散的一些陈述性知识点。
生活中很多家长,所谓鼓励孩子玩跟送孩子去辅导班的区别,无非是扔给孩子pad,自己玩手机,或者以及送孩子去辅导班,然后在门口玩手机的区别。
如果你觉得你业务繁忙,那么请好好工作,别生孩子。
如果你觉得赚钱都是为了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也可以扔给你一堆钱就拉倒。
如果你觉得自己忙没时间轻松轻松,那么你先哄好自己,再陪孩子。
无家长不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6

  • 帖子

    21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