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20-2-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 “这个题目我都已经教了你很多次了,怎吗 你还是不明白的呢?真的是气死我了。”
  • “这里用的是加法,求和,用的是加法,你怎吗 用的是减法。加法,听到没有?”
  • “你看看,你同砚,根本就不用爸爸妈妈教的,他的数学怎吗 就是那吗 好的呢,我真的费尽了心思,你怎吗 还是学不会的呢?
  • “你家孩子的数学思维还有待提高,你看看给他报个数学辅导班把把。”


002006friuruougiqteuqt.jpg


这些是不是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呢?很多的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觉得数学非常的难。即使上课认真听老师解说了,课后有父母细心的辅导,可有一些孩子就好似是数学思维不能开窍一样。使得家长和孩子都非常的苦恼。

可是,有一些孩子的思维就显得非常的活泼,对老师解说的数学思维跟得非常紧。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很快速地完成,成了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数学的学习成了很多孩子最苦恼的科目,也是很多家长最担心有忧虑的科目。

小林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在进入小学之后数学成绩都一直排在前列。他对数学的兴趣源于他父母对他的启蒙。小林妈妈没有让孩子参加各类的补习班,而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不断地举行数学启蒙。在数学启蒙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小林在数学学习上并没有满足于老师在讲堂的解说,而是总能保持对数学的探究,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总会想起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 。


在与孩子妈妈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妈妈喜欢把数学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去启蒙孩子的数学思维,使得孩子对知识深入理解和接受,从而灵活运用。小林妈妈对孩子的数学启蒙和孙路弘教授编的书《妈妈教的数学》里的妈妈的数学启蒙思路是如出一辙。





《妈妈教的数学》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悄悄地变成了数学的形式,比如清点包了多少个饺子,下楼梯数楼梯,记住家里的楼号,门牌号或是收电费。我至今都有这样的习惯,走楼梯数台阶,看地板上瓷砖的数量等。通过这些细节,我不畏惧数学,并渐渐爱上了数学。

这是孙璐弘教授在他的《妈妈教的数学》的一段话。



孙璐弘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他在小学的时候得益于妈妈对他的数学思维的启蒙,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孙教授在初中就表现出极大的数学能力,后来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一直担当着学校奥数班的辅导老师。1989年留学澳大利亚,营销及销售行为专家,高级营销顾问,担当《销售与市场》特邀专栏作者,出版的畅销书包括《汽车销售的第一本书》、《用脑拿订单--销售中的全脑博弈》等,作为咨询培训顾问服务过包括奥迪汽车、阿里巴巴、通用汽车、奔驰、腾讯、百度等公司,以及北京大学国际MBA班客座教授。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引用孙教授的原话,就是得益于他的数学思维。

在《妈妈教的数学》这本书中,孙教授的妈妈虽然并不是拥有着高学历的妈妈,而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可是,这位妈妈却用本身特有的方式启蒙着本身的孩子。在书中,孙教授回想了很多妈妈教导本身学习数学的过程和使用的方式 。这些方式 和例子其实并不是高大上的例子,就是生活中普通的例子。把数学融入生活中,是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

002006lbv8fc8afc8rdp98.jpg

妈妈教的数学


利用好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一个章节印象特别的深刻。

在作者读书的期间,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有一杆称。作业家里也不例外,这杆秤成了作者儿时的玩具。

在家里,只要拿来秤的东西,作者都拿来秤。每天,孩子都给书包,书本,铅笔盒茶杯,水杯称重,练就了一个本领。只要过手的东西,他都能猜对了重量。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10两就是一斤,一斤就是10两理解得更快了,记忆也非常的快。特别是对小数点的理解更加深入。以至于当学到小数点的时候,孙教授基本不用费劲就已经牢牢掌握住了这个知识点。对物体举行数字化,把知识点融入到生活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和掌握

002006uo0m4f6rmbovnfm3.jpg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孩子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非常难以理解。比方,小学生在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的时候,尤其是单位换算的知识点,更加的难以理解。我们教学过程也觉得比较头疼。

于是,我想起来这个“家里的一杆秤”的故事。

为何我们不借鉴这个方式 呢?我们就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回家找出1厘米,1米长,1毫米长的事物,同时举行记录。通过这个方式 ,我们在讲堂上教学了这个知识点,孩子们就非常的容易接受。

考试的时候,出错的同砚也少了很多。把抽象的知识点,融入身边的事物,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孩子对知识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运用,效果来得更加的直接和明显。

学习数学,并不是能模仿老师的解题思路,更重要地去理解知识点。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他在澳大利亚上数学课的时候,为了孩子们一个问题,数7代表的是什吗 ?

澳大利亚的孩子会回答,7是一周的的天数,7就是你拥有的东西的一个数字记录,7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的岁数,7就是电梯中的数字说明要去的楼层。

002007q6rwj7pjyt5z3py5.jpg


可是,问中国的孩子,孩子们都会回答一个答案,及时数字7,可数字7代表的是什吗 ,很多孩子都知道这是一个数字。

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理解这个数字具体的含义,而是机械地接受了老师或者父母的灌输,失去了本身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我们需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能力规律,从而引导孩子真正地去理解知识点,真正地把知识点学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分为五个阶段。(以数学为例。)

第一阶段是浅层阶段。

这个阶段孩子对知识仅仅停顿在字面,与“天”,“地”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是初级阶段,孩子会把数字和物品量联系起来。

比方,数字3.孩子这个时候会与三个苹果,三个雪梨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阶段是中级阶段。

这个阶段,孩子会把数字与一些事物举行联系起来,比较8点重在9点的前面先到。

第四个阶段,就是对这些数量直接不仅可以比较,还可以操作。

最后一个阶段是,深沉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数字会看成一种符号,可以代表个人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数字量化。


每个孩子在对知识的接受过程都会经历这五个阶段,因此我们在孩子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要顺应孩子的接受层次和阶段,逐步对孩子举行数学启蒙,使得孩子真正学会了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在我教学的这几年中,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并没有本身的理解。

这主要就是孩子在学习的初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以至于真正地进入小学阶段,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举行数学启蒙。

家长习惯于用灌输的方式举行数学启蒙,很多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输在了起跑的姿势上。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并不是人们眼中的那张抽象,深奥,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更不是只停顿在数学书和数学卷上的那些题目。

在《妈妈教的数学》,它把数学拉回到我们的生活,用生活中的工具来学习数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这样的心态来给孩子举行数学启蒙,我们的孩子将真正地理解了数学,也真正地会喜欢上数学。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54

  • 帖子

    42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