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主题

23

帖子

511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11
阿昌魔术 发表于 2019-12-11 12:37:14
一个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内在资源不足的孩子


内在资源,亦有文献称为本我力量/资源(ego strengths),本质上是一个人在面对痛苦、压力和冲突时保持自我意识(sense of self)、整合自我的能力(Cherry, 2018)。
面对世事的复杂多变,有些人的感受可能是“还好”,但内在资源不足的人感受或许截然不同。他们似乎总是疲于应对生活的起落,甚至有时会陷入一种婴儿般的无助,出现下面这4种情况——


1. 失去信心
常常感到莫名的恐慌和无助,认为自己必然会受到伤害。对他们来说,成功或失败、快乐与难过都是不可控的。比如,在进入新的恋情后,他们可能会毫无理由地觉得,对方总有一天会突然离开或是出轨,而自己无法做任何事来阻止悲剧的发生。
2. 逃避现实
在遇到逆境、矛盾或危机时,总会希望问题可以自行消失。在他们看来,问题是他们无法解决的,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逃离。比如,如果结婚后感到不适应,他们会一心扑在工作上,长期疏远家人。在极端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酗酒,或用其它成瘾行为来麻痹自己。
3. 过度理想化
对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当他们觉得他人或者外部世界是好的时候,他们容易对此有着过于极端美好的评价,但又会在发生一点不如意时,就感到巨大的覆灭和理想的破碎。
4. 情绪失控
容易情绪失控,即使受到很小的挫折,也会感到非常焦虑或不安。他们可能会无法自控地大发脾气、砸东西,甚至做出自伤或伤害他人的举动。


为什么缺爱会造成内在资源不足?



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及比昂的观点,人们最初获得内在资源的起点,是在婴儿期和养育者的沟通关系当中。
小婴儿没有能力容纳自己的情绪,所以在感到痛苦和不安的时候,只能通过哭泣或扭动身体来表达。Ta需要养育者来帮助Ta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例如,婴儿因为想要打嗝而感觉难受,哭了起来。如果母亲自身情绪稳定,尝试拍抚Ta,帮Ta顺利完成打嗝的过程,婴儿就会感到自己的情绪被母亲接纳、理解了。同时,母亲也通过和婴儿的互动让Ta明白,Ta是为什么会感觉不舒服,以及这种不舒服只是暂时的,是可以被移除的。——这就是婴儿形成内在资源的基础。


所谓的内在资源,归根结底来说,就是当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痛苦的情绪发生了,一个人有信心、有能力,通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努力,最终理解并处理好这些情绪,从而得到应对情境的具体策略。最初,是有智慧的养育者替我们做了这件事,在他们的示范下,我们也习得了这种能力。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养育者长时间无法接纳Ta的情绪,甚至反过来向Ta投射更强烈的痛苦,就会影响到Ta内在资源的形成。
有些养育者耐心不足,或者自身很容易焦虑,面对孩子“无理”、“莫名其妙”的情绪,会强行解读:你一定是累了、饿了、尿了,甚至会呵斥和愤怒。幼小的孩子会感到加倍的痛苦和困惑。同时,由于养育者没能将Ta的情绪体验理解、并用语言传达给孩子,Ta可能会因此陷入一种“无名的恐惧”,既不知道这些感受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


从精神分析上来说,最让人痛苦的就是无名的恐惧,因为这些东西没有被理解,被用抽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语言、艺术等)——在我们理解和表达情绪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部分处理了他们。无法被理解的痛苦则会长期折磨我们。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上是虚弱的。
需要留意的是,童年只是内在资源形成的关键起点,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一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依然有机会通过其他途径发展出一定的内在资源。


如何重新获得内在资源?



如果你感到自己的内在资源可能是不足的,那吗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些努力:


1. 自我觉察
我们经常在文章中谈到,觉察是一切改变的基础。对于内在资源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如前文所说,内在资源缺乏的人,会格外难以应对环境以及周遭人事的变故,因此,能够在痛苦复杂的情绪中,依然维持一个相对整合、功能完好的自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理解好这些情绪,是指向这个目标的第一步。下一次,在你下意识逃避、否定现实或情绪爆发之前,试着给自己一个提醒,而不要立即做出反应。同时,你可以通过写长长的日记,来帮助自己梳理、表达内在世界。


2. 阅读文学作品
Margot Waddell在《内在生命》一书中提到,优质的虚构文学可能描绘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在资源,或是展现出主人公修复自己内在资源的过程。
如果你自身内在资源不足,你可能并不知道内在资源充裕是怎样的体验。而阅读则是获得这种体验的途径之一。另外,书中的文字描述也可以作为示范,帮助你了解如何用言语表达感受,为情绪赋予意义。


3. 寻找“足够好的”客体的帮助
我们可以在成年后,认识一些内在资源丰富的、愿意帮助我们的人,在和他们的关系中重新获得内在资源。
他们是让你感到,愿意并且也能够好好倾听,平和温柔的伙伴,他们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并反馈于你。如果有这样的人在你身边,记得要珍惜他们的存在。
如果你感到自己的内在资源是匮乏的,好像很难应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建议你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为你提供好的客体,接纳你的痛苦和无助,和你一起处理童年时期未解决的问题。


以上~


References:
Cherry, K. (2018). Characteristics of Ego Strength. VeryWell Mind.
Waddell, M. (2002). Inside lives: Psychoanalysis and the growth of the personality. London: Karna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7

帖子

488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8
摩登好心情用 发表于 2019-12-11 12:37:41
我觉得有一点挺明显的,就是“习得性无助”。遇到困难,只能自己克服,完全不会去寻找别人的帮助。自己克服不了就听天由命。
大学的时候,我成绩太垃圾了。大三结束以后,辅导员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你成绩这吗差,怎吗办?”我说:“您看呢?”他说:“你退学吧。”我愣了几秒钟,说:“好。我去收拾一下东西。”然后脑子里开始想去哪打工的事了。辅导员反而惊诧了,说:“你先等等,你先给你们家人打个电话。”后来我才知道,我的成绩远没必要退学,辅导员拿退学吓唬别人的时候,收到的反馈无一例外是哭着闹着甚至是下跪求着辅导员不要开除自己。只有我这样冷静。
可我不是冷静,我是绝望。
我自认为是个缺爱的孩子。现在牙都经常忘记刷,就是因为从小没人教我养成刷牙的
习惯。至少不能算太有爱的童年吧。
上个星期回家,刚到家我妈就对我一顿数落:你这裤子多久没洗了,这吗晚才到家,等你送货算是指望不上了。。吧啦吧啦。但我早就不是小时候只会听着的小孩子了。我说:“妈,你别老骂我,你也夸夸我啊。”我妈愣了一下,说:“该夸就夸,该说还是得说。我这哪叫骂你呢?”我说:“你不就是少说了一句妈了个逼的吗?”我妈又愣了。估计没料到我敢这吗跟她说话。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聊天。偶尔说起我不抽烟,很少喝酒。我妈说:“这是个好习惯,值得表扬啊!”我说:“呦,可以啊,昨天刚告诉你要夸我,今天就学会了,不错,值得表扬。”我们俩都笑了。我妈说:“你长大了,有些时候也让我感觉挺为难的。”我说:“你就盼着我永远也长不大,什么都不懂,你说什么都听着。”我妈说:“是啊,以前说什么都听着,不过我一点也不盼着你长不大。”
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典型缺爱的孩子,我妈几乎没夸过我,成长经历里只有批评和期望。我从小成绩还可以,所以也从没因为成绩获得什么奖励。我朋友高考考了520多分,他爸爸奖励他1500块钱,然后他反手花400多买了一条杰克琼斯的裤子。我们家家庭条件还可以,但在他告诉我这件事之前我都不知道成绩好还能得到奖励,我高考考了590多分。之前我妈希望我能上清北的。
我们这流行的观点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从小很乖,成绩还好,不打架不骂人不谈恋爱。所以我爸妈基本上没管过我,专心投身于事业。我姐姐家的孩子现在上初一,微信上给我姐要AJ:“妈妈我想要,你给我买好不好?”那双鞋5000多啊,我姐一个月工资才3000多。他也不考虑他妈妈的消费水平呢?我跟我姐讨论,我说只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优秀的孩子不更应该得到关注吗?我姐说:“你成绩已经那吗优秀了,还关注你干嘛呢?”我说:“我可以变得更优秀啊。”我姐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说不定你成绩就下降了。”
我是觉得我的成长经历里,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我有想要的东西,只能藏在心里,每天想想罢了,因为说了也没用,只能得到一句:“乖,咱不要。”
小时候,我妈带我去舅舅家,我看到一本书,拿起来就看,我妈把我拽到一边说:“你别在这装作爱学习的样子,让你舅舅看见了又熊你表哥了!”,从那以后,直到现在,我再也不敢在别人面前学习了!生怕别人说我装作爱学习的样子。
我小学新学了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晚上,我爸开车,我妈坐副驾驶,我在后排,我兴奋地说:“我新学了一首诗,背给你们听吧!”我妈说:“你背吧。”我背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我妈像是想起了什么事,对我爸说:“那个谁的货。。。”我感觉我的心一下沉到了谷底。
六年级我写了首诗:“千里无云霜罩空,北风呼啸卷苍穹,麦田千顷一片绿,鸿雁南飞长空鸣。”拿给我爸看,我爸说:“这是你写的?我不信。”转头就去忙业务去了。
上了初中,我去的寄宿学校,想家,哭着给家里打电话,说要回家上,可是只得到了冷冷的拒绝,还是因为得了急性肠胃炎,才能回家输液。我被班里小混混欺负,回家告诉爸妈,他们不相信老师会不管。后来他老是咬我耳朵,我才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是他姑姑),班主任把他骂了一顿,他回来跟我说:“我本来想打你的,但是我心里发誓再也不打架了,所以你放心吧”,从那以后他才没有继续欺负我。我相信也是因为我成绩好,班主任才管我的!我要是个差生,谁鸟我啊?
我爱上了打篮球,放假回家就打,可是我妈说:“打篮球会影响学习,你别打篮球。”我爱看书,在家看《三言二拍》和《红楼梦》,我妈说:“你别看这种少儿不宜的书。”我爱画漫画,心里盼望着能有个老师教教我,可是从来不敢提这个要求,我妈见到我画的画,说:“你要是把画画的精力用到学习上,你成绩会更好的!”所以我再也不敢把我画的画给别人看,只是自己沉溺在幻想的世界里。星期天下午,我在家躺着看《四驱兄弟》,我爸进屋说:“你怎吗一回家就躺着啊?你还会别的吗?”可是明明我下午5点就要回学校了。
中考成绩出来了,我考了625分,小学要好的朋友考了550分,我们都上了一中,我爸逢人就说我比好朋友多考了多少分,让我上寄宿学校是多吗英明的抉择,我寻思,多考这点分有啥用?我们都上的一中啊!我认识了表哥的女同学,我们在网上聊天聊了很久,但只是聊天,大概过了一年,她忽然对我冷淡,然后消失不见了。
上了高中,我迷上了DNF,放假偷偷去网吧上网,有时候中午下课也去,但更加不敢让父母知道。文理分班,我选的理科,因为听说理科好找工作。我回家抱怨我的新班主任是个SB,可他们说是我不理解人家。我跑出去通宵被老师抓了,被叫家长,我爸说一定有人带我去,因为我不是那种自己跑出去通宵的孩子。我心里想,那时因为你没看见我自己偷偷出去的时候啊。高三的好朋友把她爸爸从小给她拍的照片拿出来分享。我看了只有羡慕。
高三,我心态爆炸,打电话哭着说我想回家。于是我爸把我接到家里,待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把我送回来了。报志愿,我爸妈让我自己选,因为他们也不知道选什么。我的天啊!我的世界里除了学习,只剩DNF了,我怎吗选啊!我玩的是神枪手转职的机械师,于是我选了机械。也是听人说理工类专业好找工作。
高三毕业,我眼睛做了手术,我妈不让我打篮球,玩电脑,看电视,必须老老实实在家坐着。我要出去打工,我小学同学邀我去当辅导班老师,我更想去工地上搬砖,可以锻炼身体。但我妈觉得辅导班轻松,说出去有面子。拗不过我妈,就去了。去了三天,跟小孩子发生了矛盾,就回来了。从此就在家里待着。我头痛欲裂,给他们要钱要做检查,可他们给我吃正天丸。吃了两天不见好,我坚持要做检查,可他们忙自己的业务不搭理我,我几乎是钱去医院做了头部CT。然后我爸追着我去了医院,找人给我做了CT,省了200块钱,然后我妈笑着说,你看你急的那样,医院里认识人多重要啊,差点多花200块钱。可我的头痛呢?只能吃正天丸。我不要别的,只要一个态度!可以不用装作很关心的样子,可以面无表情的扔给我500块钱,让我去治,我都会很开心!可是为什么我只能抢钱去做CT呢?
高中同学对我说她喜欢我,可我不假思索就说,我们以后当好朋友吧。我内心深处明明想谈恋爱的。
上了大学,没老师约束,加上我讨厌数学,我一下子成了挂科男。一学期连挂5科。我爸笑着批评我,让我注意。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平均每学期挂5科。我爸终于不笑了。他摔碎了我的手机,骂道:“你装什么啊?就你还要手机?”可我的iphone4S是我打工两个月下苦力赚钱买的啊。那两个月赚到4000多块钱包工头直接给了我爸。除了买手机的钱剩下的都被他们拿走了。可我能说啥呢?只有沉默。那个碎掉的手机,现在还在我抽屉里放着。他让我写保证书,保证以后好好学习。我写了,可是有什么用呢?
我继续挂科。留级前,我想休学,我爸说:“你回家一玩,更不想学习了!”不让我休学。于是我留级。那时候我想起我舅舅就哭。我舅舅对我表哥说:“你学习不好没关系,可别把眼睛用坏了!”我和表哥的把兄弟一起吃饭,我在饭桌上沉默地听他们说话,舅舅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对我说:“你也跟他们聊啊!天南海北地吹牛啊!跟他们讲你在学校的事”。舅舅看见了我的孤独。希望我能加入大家。我爸只会在酒席上嘲笑我,谁在乎我的感受呢?我感到无比的感动。仿佛是一个大男孩在照顾一个小男孩。终于有人关心我的感情了。我现在想到那次酒席就掉眼泪。为什么别人的爸爸是那样,我的爸爸是这样呢?要是舅舅,肯定就会说:“去他妈的学习吧!你回来,不学习也没关系,咱们种地也能活着!”我想要听到这样一句话,说明我的家人还在乎我的感受。我真的就不学习了吗?为了家人这句话,我也会改变自己的!可从没人给我说过这句话。
事实上,舅舅的确是这样的人。表哥今年结婚了,结婚后给岳父打工。他们小两口当着舅舅舅妈的面吵架,表嫂赌气说:“你要是不想干就别干了!”舅舅说:“你要是不想干了就回家,咱在家拉海绵也能混个吃!”可是表哥真的不干了吗?他仍然给他岳父打工。但那句决绝的话在我看来胜过一切。
留级,我心态爆炸,自杀未遂,被叫家长。我妈让我保证再也不这吗做了。我爸说让我想想我爷爷奶奶的感受。我沉默,为什么他们不想想我的感受呢?呵呵。我考试作弊,被抓个正着。我从教室出来去了火车站。买了晚上去杭州的火车票。我在候车室坐了一下午,想到爷爷奶奶,又回到了学校。
回到学校,我爸也在。因为导员给他打了电话,通知了我的失踪。我爸在院长办公室哭了。我感到有些感动。从此之后,我爸几乎再也不批评我了。我没过,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句:“哦。”
毕业了,家里给找了份工作。月薪2500,刚够养活自己。家里人希望我能考事业编。我才明白他们的能力也就到这里了。以前觉得家人的能量是很大的,可是毕业了才知道他们也是这世上卑微得不能再卑微的人。
刚才我一边写,一边跑马灯一样在脑海中把这些年过了一边。我马上25周岁了,可是还没谈过恋爱,暧昧的女生有过不少,可我始终自卑,不敢表白。现在才明白那时候的我是很优秀的,现在才值得自卑。我在想,假如我的家人对我关心一点,爱护一点,我的情况会比现在好很多的。
可是能有多好呢?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陈寅恪的父亲是陈三立,祖父是陈宝箴。鲁迅家是地主。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教育厅厅长,而我们家只是三代贫农而已。想要跳出阶级,除非有天才,或者有机遇。所以跳出阶级的人少之又少。我们那里的大环境就是这样,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爸妈也习惯了这样的环境。所以我乖,才得不到关注。可是,这样的大环境是多吗荒谬啊!
我终于可以不用靠家人的经济力量就可以活着了。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学自己喜欢的技能。我完全有理由恨他们,就是以上列举的各个理由,这些事情在我脑海中永生难忘。可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我父亲出身贫困,我们家思想落后,这是大环境导致的,这是自然规律。我的老祖宗没能让我们成为高阶的人,所以他们思想落后,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众多卑微的人们中的一员。假如我是孤儿,就没有烦恼了吗?也会有的。
我有手有脚有眼睛有大脑,只是缺乏见识。我可以通过多读书看报来增长见识。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一砖一瓦建起属于我自己的城堡。真正的大英雄不是没受过伤的人,是受了伤依然坚持战斗的人。固然成王败寇,但困兽犹斗的项羽依然让我崇敬。我当不了英雄,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怎能完全依赖父母给的巢穴呢?
相亲总是失败。我想,没有对象就没有吧。我还是想找一个可以共同奋斗的人。现在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别到了那一天人家看不上我,岂不糟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5

帖子

502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02
浅颜菀语浅q 发表于 2019-12-11 12:37:53
敏感,自卑又自傲。
在乎的东西不多,一旦在乎的失去或者错过都痛苦不安。
缺乏安全感,与人交往充满戒备。
与人交往,活泼开朗,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介意。其实只是学会不过多期待,这样失去也不会过多难过。
非常独立,基本可以搞定自己想要做的事。
喜欢与善良心胸开阔的人交朋友。
开心的时候,觉得世界如此美好,被爱包围,希望珍惜感恩关心我在乎我的朋友家人,哪怕是陌生人。
不开心的时候,将自己包裹在一个角落,觉得谁都不值得自己付出真心,这个世界上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
对亲情淡漠,只会将几个人放在自己关心的角落。对友情索求不多,但难受之时会感激陪伴在自己身边听自己念叨的人。对爱情期待过高,容易飞蛾扑火。
对精神层次要求高,觉得能懂自己的人太少,又渴望遇到。
内心复杂又单纯,易对弱者同情,又对强者反抗。
更关注自己的感受,可以抛弃世俗制约与规则。
有些自私与自我为中心,因为不信任别人可以给自己坚定的爱。同时又渴望坚定的爱。
会想要很多很多的爱。但如果是我本没那吗在意的人给予的爱,会有强烈的压力感,但也会不珍惜不在意。
以前可能喜欢被无缘无故的爱包围时的满足感,现在直接拒绝,不想有心理压力。
善于观察别人,洞察力强,能够理解大部分人的行为习惯,虽然不一定认同。
很难敞开心扉,导致对恋人也不容易卸下防备。
情绪管理差。
对心理学研究较多,再加上本身学生物,从事医疗相关行业,会更关注自己的情绪。
想到再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

帖子

469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69
静悦2017 发表于 2019-12-11 12:38:41
前段时间伊能静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回应当时她和哈林之间的婚姻破裂,有一句话特别的让人印象深刻,她说:
“其实前一段婚姻里我应该挺有安全感的,但是我还没有把自己修炼好,因为我还是太在那个过去的家庭的伤痛里,跟妈妈的没有和解,很紧绷的状态里。
所以当我遇到一个可靠的人的时候,我就像抓了一个浮木,我希望他可以把我在原生家庭里的痛苦通通解决掉。”
但是站在你另一半的角度来说,他会认为:
我是来谈恋爱的、找另一半的,为什么我要成为你的心理医生?
想要解决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创伤,首先你得需要对创伤下一个定义。
那吗,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创伤类型,究竟有哪些呢?
(1)离婚或是失去父母一方;
(2)父母一方的身体虐待;
(3)父母对其造成的精神虐待或是情感忽略、冷暴力;
(4)父母一方罹患以抑郁和酗酒为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
(5)父母一方遭遇生理缺陷或危及生命的疾病或意外事故。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塞恩伯格曾和他的同事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对76位受访者从出生到成年的生活历程进行了观察、研究以及评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在76名被试者中,有23人(30%)的人,至少遭遇过一种创伤。
同时,心理学家泰尔也描述说:
相对短暂、随机的创伤事件会给个体心理带来长期的影响,而一次创伤性经历则足以对个体产生持久的影响。
但是好消息就是,即便在76名被试者中,有23人在小时候遭遇过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但是这23名“曾经的受害者”中,有高达15位最后的功能评估显示:
与无创伤的个体相比,他们没有显示出更多的精神症状。
那吗问题来了,在这些幸存者身上,有哪些品质和特性,可以支撑他们从过去的创伤里走出来,并且长大后和幸福家庭的小孩无异呢?
拿小时候遭遇过父母情感虐待的丹尼作为例子,他出身在一个母亲患有躁郁症,父亲拥有自恋型人格的家庭里。
基本上,在他的成长过程里,他一路属于被情感忽略以及情感控制的背景下长大的。
    爸爸的自恋,决定了他永远只会关注他自己的感受,很少在乎小孩的感受;妈妈的病态,则会无意识的对小孩的成长过程进行干预美其名曰“爱”,实则是控制。
包括我听过的很多真实的案例,那些从小缺爱的小孩,多数家庭中都存在和丹尼一样的遭遇:
母爱的过度羁绊以及父爱的缺失。
从表面上看,你会认为,这是父母婚姻爱情的不幸。
但是再深挖一层,你会发现:
那个做小孩的资格,其实过早的被人剥夺了。因为这样的孩子,他们从小就生在一个有“两个大小孩”的环境里。
可以说父母的心智的不成熟,继而把一些负面的东西传递给子女,尤其对独生子女来说,这种爱的匮乏感更强。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有很多像丹尼一样成长环境里长大的小孩,长大后的依恋类型仍然可以是安全型。
就像我也见过很多出生在家庭经济基础良好、父母给予无限宽容和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小孩,依旧脆弱到动不动想以轻生来回应这个世界。
从后者的角度来说,试问是他们接受的爱不够吗?显然不是,重点还是个人如何去看待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拿丹尼的经验来说,我给大家总结了以下两点,分别是:
(一)冷静的辨别父母的“无毒的爱”以及“有毒的爱”;
很多人长大之后之所以长时间难以从原始家庭的阴影里走出来,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把父母给予他们的照单全收了。
所以,这些人潜意识里早已接受了自己不幸的命运。哪怕理智上告诉自己:“我一定不要找一个像我爸那样的男人结婚”,但是最终的选择,我们会发现:
越对抗,越不自由。
(二)接受父母给予的好的部分,释怀他们无法给与的部分;
如同伊能静在后来的采访中讲到的:
“所以在结束了上一段婚姻之后,我空窗了整整五年。这五年其实就是给自己时间去梳理过去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
我相信那些从小就深深地体验过匮乏的人,长大后必然要比那些从小在温暖、关怀中长大的小孩走得更辛苦。因为他们需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试错,才能够最终找到自己以及那个对的人。
然而,感情里向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帆风顺。即便那些顺利走入一段婚姻的人,也不代表他们今后的婚姻不会出现矛盾和危机?
只不过说,那些经历创伤的小孩他们是从小亲眼见证自己父母婚姻中的矛盾和危机。
而这就会导致他们最终走向两条不同的路:
第一条,规避父母犯过的错,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懂爱的父母;
第二条,无意识模仿父母的行为,重蹈覆辙。
如果你问我应该如何做到第一条,首先你需要做到的事情是看见,其次是接受。
    接受创伤的发生;接受伤害已经造成的事实;同时也接受你的父母的确不是完美的父母,他们就是在你幼小、无助的时候给你造成了伤害,也通通接受。
一旦当你跨出了这最艰难的一步,后面的路,你会慢慢发现越来越轻松、愉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1

帖子

518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18
小李ddx 发表于 2019-12-11 12:39:29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作为一名情感心理咨询师,今天我主要说下:
原生家庭缺爱,会给孩子成年后的恋爱观造成什么影响。



在谈到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一段爱情、婚姻里双方的状态,永远都离不开他们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
原生家庭缺少爱的滋养,就像小树不能接受足够的阳光雨露,长成苍天大树的可能性极低,要吗是中途半路折了夭,要吗是长得歪歪扭扭。
从多年的心理咨询经历我发现,一个缺爱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通常是不懂爱、不会爱、不理解爱的,简而言之对于“爱”的能力匮乏缺爱的孩子会出现以下性格特质: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1.jpg

    敏感:高敏感的人更容易捕捉细节,能够细腻的感知到他人的情绪,并被某种情绪所困扰,做事情小心谨慎,反复思量。
    多疑:对伤害耿耿于怀,容易抱怨指责别人,往往别人的一句话会过度解读。
    不自信:做什么事之前都先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认为自己不配获得幸福
    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害怕改变,有控制欲,依赖别人,他们不爱自己也否定别人的爱,不断想要跟全世界证明自己。


这些性格特质具体融入到细枝末节的生活中,会呈现出三种状态:
    一种是要很多很多的爱,对爱的极端渴求;
    一种是对别人的爱极其冷漠,宁愿伤害别人,不能让自己受伤;
    还有一种是不会表达爱,明明很爱却说不出口、言不由衷。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2.jpg

围绕“爱”的三方面能力匮乏,我们逐一来看下:


1、要很多很多的爱,对爱的极端渴求

主要特征:不自信﹥敏感﹥缺乏安全感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3.jpg 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父母足够的关爱,没有看到过父母足够的相爱,所以这部分人心里会有个大的缺口,需要用大量的爱来填满。
于是对爱的追逐,成了缺爱孩子人生的终极目标。
他们往往在生活中非常不自信,表现为“讨好型人格”,《奇葩大会》上,蒋方舟曾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原因是“我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是啊,讨好型人格的人不愿拒绝、委曲求全、降低自我,不过是为了让别人都来爱我。未曾得到过爱的满足,所以即使不快乐也要假装很幸福。
放到爱情里,因为没有安全感,急于从无爱的家庭中走出,希求用男人来解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所以这样的女孩非常自卑,容易自我否定,进而形成自贱和自弃的性格,通俗点讲就是“吸渣体质”。
“吸渣体质”典型的代表就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松子小时候用扮鬼脸来博得父亲的喜爱,长大后用不断讨好、委曲求全换来短暂而无望的爱情 。
松子的一生,不断被爱、被抛弃,再被爱、被抛弃,明明想要与命运抗争,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牵制,明明长得漂亮也很优秀,却一副好牌还是硬生生打烂。
对爱的过度索求表现在两性关系中,除了对自我的贬低和厌弃,另一种是将配偶当成救世主,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总是无条件要求对方爱自己、满足自己,又过度敏感,稍有不如意就难以自控,甚至是抑郁、自残或者伤害别人。]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4.jpg

心理学中有个理论叫“恋爱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力求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简单点讲就是,一方希求靠另一方来治愈自己,以获得想要的庇护和安全感。
我身边有个女孩结婚两次,离婚两次,现在依然还在寻寻觅觅另一半,我很不理解她,并告诉她,自己的问题不能解决,如果再次盲目恋爱,还是会重蹈覆辙,不会幸福。
但女孩告诉我说,她不能一个人,离婚后生活在父母身边,她们经常埋怨她、指责她,她觉得痛苦,想要逃离,而其实她的两段婚姻都是想要逃出这个家庭,远离不和谐的爸妈。
急于从原生家庭逃走,对家庭圆满的渴求,让女孩将生命里的男人当成这漂泊人生的一块浮木
结果她就像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不断要求对方像医生一样治疗自己、安抚自己,一旦得不到反馈就会痛苦失望。
最后,那些男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日复一日的索求而选择放弃、离开。
要知道,爱情里,一旦把爱人当成医生或救世主,就会本能的希望对方无条件接受自己、解救自己,却忽略了他没有义务替你背原生家庭的锅,这样的爱情是不平衡的,自然无法长久。


2、对爱的冷漠,宁愿伤害别人,也不能让自己受伤害。

主要特征:多疑﹥敏感﹥缺乏安全感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5.jpg

与第一种情况截然相反,缺爱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对爱的排斥与反抗。
因为他们没有体会过爱是什么感觉,没有看到过爱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理解不了爱,表现不出爱,同样也承担不了别人的爱。
对爱的多疑敏感,极端冷漠,往往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暴力型人格”,前不久轰动世人的12岁男孩弑母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湖南男孩吴某上小学六年级,因为在家中偷偷抽烟,被母亲陈某发现后用皮带狠狠揍了一顿,由于不满母亲的管教,吴某竟拿起菜刀一连砍了母亲20多刀,导致陈某到场死亡。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弑母之后他悄悄的收拾好现场,将衣服换洗干净,带着弟弟在家中睡觉,还假借母亲口吻向老师发信息请假。
当警察带吴某到现场了解案情时,村民说吴某竟然在笑,而对于为什么这样做,他只是漠然的说“我就是恨她”。
为什么对亲生母亲会说出“恨”字?因为他没有感受过爱,他只理解“恨”的感觉。
吴某是留守儿童,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外打工,将他扔给爷爷奶奶,有次出车祸他伤到头部,据说非常严重,他的爸妈也没有回来看看他。
说到底,一个不爱孩子的父母,根本教不会一个懂爱的孩子;一个淡漠疏离的家庭,根本生不出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意大利医学女博士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拥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向来他们的原生家庭里都有一个性格暴戾、极端、专制、刻薄的父母。
爱是一种能力,并非所有人都具备,即便不存在暴力倾向,也容易叛逆、自我、激怒和情绪不稳定。
因为缺少关爱的成长过程,会让这个人潜意识认为这个世界不友好,负面情绪累累,一句善意会被误解成恶意,别人的爱意也会扭曲成别有用心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6.jpg

3、不会表达爱,明明很爱却说不出口、言不由衷。

主要特征:缺乏安全感﹥敏感﹥不自信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7.jpg

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看出:
“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没有安全感的人会患得患失,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才不怕失去。
从小缺爱的孩子会非常没有安全感,他们既渴望被爱又害怕去爱,尤其对于爱情,既想要又拒绝。
他们会对亲密关系有焦虑情绪,就像无形中有只大手,会不自觉推开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塞林格在他《破碎故事之心》中写道:“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说到底,是对失去的恐惧,孤僻不好接近的内心是极度需要爱的关怀的,可是害怕被抛弃,害怕拥有再失去的痛苦袭来,所以不得不用伪装掩盖内心的真实
扪心自问下:
    当有人向你示爱,你第一反映不是欣然接受,而是猜测他背后的动机,进而否定自己的优点,认为自己配不上对方,他另有所图;
    明明非常喜欢一个人,恨不得每天和他在一起,却说着相反的话,做着让人不解的行为,最终将那个爱你的人推远;
    你真的想要好好爱他,用尽生命去善待他,可表现出的却总是无理取闹,将最糟糕的自己留给了爱人……


他们表面看起来很“作”,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有心理专家解析,成年人与他人关系的相处模式,其实就是小时候你与父母关系的复制和延续。
所以一个缺爱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在“爱”的理解和感受上,一定会远远逊色于沐浴在爱的阳光下长大的孩子。
所以才有了那句,最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然后父母都爱孩子
最后,刻哥给大家个建议,想要摆脱小时候的困境,先要达成与自我的和解,最后是“相信爱”。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8.jpg ① 与自我和解:就是不要执拗于已成的事实,也不要继续追问原生家庭里的是是非非,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幸福的过去,你会慢慢忘掉内心那个不自信的小孩,渐渐爱上现在的自己。
相信爱:爱是不幸的救赎,这份爱里,既包括如何爱己、如何爱人,也包括如何去爱、如何被爱。相信爱之前,请先要相信自己。


— 你们的朋友, 深刻如此
我的其他优质回答和文章:
    深刻如此:挽回爱情,教你怎吗挽回前任性格缺爱,恋爱总是用力过猛怎吗办?什么样的女孩子(长得好看除外)才是最吸引男孩子的?该怎样与男朋友相处,才会让他越来越爱你?深刻如此:男生真正的爱一个女生是什么样子的?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9.jpg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年纪不轻,阅历还算丰富,有点故事,懂些道理,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态度。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0

帖子

515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15
13606545981 发表于 2019-12-11 12:39:49
会在谈到自己面对亲密关系时,眼里透露着的,尽是恐慌和不安。


一如纪录片《奇遇人生》中,26岁的金像奖影后春夏所说的那般: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我没见过。”


从小缺爱的人,敏感又心酸,渴望爱又害怕爱,难以开展一段亲密关系。即便开展了亲密关系,也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那就是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Edward Tronick)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 —— 静止脸实验( Still Face Experiment)。


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

然后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

这时候,孩子一开始会持续尝试吸引母亲的注意。但当孩子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母亲的响应后,Ta便会因为没有得到母亲理睬开崩溃爆哭。




实验的结论表明,童年时期父母的影响十分重要,尤其是人格形成之前。0-6岁的孩子会以父母,作为自己的镜像。喜怒哀乐、心理状态都与他们紧密相连。


如果一个人,从小有一对充满爱,能及时回应Ta的感情需求的父母,则Ta的性格会多一些阳光的特质,充满自信和安全感。反之,从小没有得到足够情感需求和安全感,那吗终其一生,Ta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这份缺憾。


诚然,每个人的童年经历不尽相同——你可能拥有一对情感冷漠、对你不理不管的父母,或者可能是看似对孩子过度紧张、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的父母;或者是控制欲强,视为孩子为自己的附属品,不能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意愿的父母……


尽管这些类型的父母,没有对你进行身体上的虐待,但是成长过程中的 情感忽视 恰恰是一些父母经常做,自己却意识不到的“心灵虐待”。它无形又是容易被忽视,却会影响你的一生。


这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东野圭吾曾在《时生》写到: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但无论怎吗说,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那也并不是你不够好,只是不够幸运而已。我们无法穿越到童年改变过去受过的忽视和伤害,但是认识过去,可以改变在你人格中的负面特质,治愈自己,变成一个可以拥抱幸福的人。


那吗,该怎样才能从缺爱的“自卑”里爬出来


之前,我写了一篇文叫做《亲爱的,别再向一个“爱无能”的人要爱了》,很多读者看完释然地评论,“原来不是我不够好,而是我想要1000,但是我求取爱的那个人其实只有100,他只能给出那吗多爱”。
但是也有读者提出了疑问,


“特别害怕的是,我因为他只能拿出一百元 而原谅他拿不出我要的一千时,发现他对别人可以拿得出两千。”


“我的妈妈对弟弟可以拿出1000,可是对我就只能给出100。我怎吗释怀?”
有人期待作为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我,给出答案。


我想说,面对这个事实,你肯定会感到难过。


面对一个人,如果你眼睁睁地看到她(他),可以给别人更多,但是却给你很少,那吗这的确是一件你的生命中遇到的,悲哀的事情。


不释怀,不原谅,有愤怒,是正常的。
但是,你会因此攻击你自己吗?


你会一遍一遍地去想,这说明我不如别人,或者如果我做得更好,她(他)就会更爱我吗?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1.jpg



01
我们要明白:爱里面,的确有区别对待。


这个事实,可能令一些有疑惑的读者感到残酷。
但是我还是要说出来。
然后,我用数字来对这种“区别对待的爱”打开比方,虽然这不够严谨。


如果一个人A有1000元,她可能会给一个人B 100元,也可能会给另一个人C  500元。


B面对这件事的感受是什么?来自于B对这件事的看法(认知)


——也就是说,B因此产生怎样的负面感受,取决于B,怎吗看待这个拥有1000元的A,给了C 500元这件事情。
首先,B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将自己“不自觉”地放到了和C比较的位置上。


只拿到了100元的B,轻易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他不够爱我,更爱另一个,所以他给另一个人的爱更多——也就是说,和C相比,我不够好,远远不够。
但是这个结论里面其实有很大的漏洞。


我们来模拟一个故事。
假设,A是妈妈,B是姐姐,C是弟弟。


妈妈对弟弟很温和,总是纵容,对姐姐却很严厉,不苟言笑,重男轻女的妈妈,让这个姐姐从小就受到了冷落,姐姐甚至因此很憎恨弟弟,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我不如弟弟,我不够好,所以妈妈不那吗爱我更爱弟弟”的固化认知。
但是,如果对比姐姐和弟弟拿到的100和500的差异,姐姐就因此得出结论——是自己没有弟弟招人喜爱,或者自己没有弟弟优秀。


要让这个推理真正成立,那就必须假设妈妈是一个绝对公平的机器,会对自己的孩子做出绝对公平的反应,不夹杂任何个人的思想、潜意识动力!


只有妈妈关于爱的反应系统,是绝对公平的,
那吗妈妈如果给了弟弟500给了姐姐100,
才会意味着拿到100的姐姐不如弟弟。
但是,妈妈显然不是一个绝对公平的机器。


爱的反应系统,也极其复杂。


妈妈,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化的认知、现实的因素和巨大的潜意识动力。
妈妈和姐姐的爱的表达,取决于,妈妈的认知、潜意识、现实环境造成的和姐姐这个复杂个体之间的链接;
妈妈和弟弟的爱的表达,取决于,妈妈的认知、潜意识、现实环境造成的和弟弟这个复杂个体之间的链接。


妈妈对于姐弟二人的区别,不但不是绝对化的公平反应,而且也不完全受妈妈的意识控制,不完全是一种个人清晰可控的选择,很大程度是这个妈妈潜意识的强烈动力造成。
比如妈妈的原生家庭也是重男轻女,所以妈妈对于姐弟的区别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姐姐苛刻对弟弟宽厚是在重复原生家庭的模式,


甚至为了避免内心冲突,妈妈的内心防御系统也会在“无意识”中给自己合理化的理由,她会骗过自己,坚持相信“姐姐就是没有弟弟好,不如这个弟弟”。
也就是说,100和500,即便排除个体对爱的感受程度的问题,
只是以爱的绝对值来考量,


那吗决定被给予100还是500的爱,
既不取决于姐姐是否比弟弟优秀,
也不取决于妈妈对姐弟的对比和选择,
而是来自两个完全无法进行比较的系统,两种完全不同的链接产生的复合反应。


这两个不同的链接里,还包含了两端的个体,不经过觉察就无法感知的大量的潜意识。
举这个例子,不是想说,当年还是孩子的姐姐在童年不应该草率得出一个“妈妈不爱我更爱弟弟是因为我不够好”的结论,


而是想说,当这个姐姐长大成人后,可以通过重新去看待这件令人悲伤的事情,觉察到,其实“我不够好”的结论,是一种有偏差的认知,从而改写自己的认知体系,关于自我价值的这一部分。
如果能够以新的视角去看待,妈妈和自己还有弟弟的关系,


那吗姐姐就可以跳出过去“不够被爱就是自己对比某某还不够好”的固定看法,抛开过去的经验,重塑自己的人生故事。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2.jpg



02
很多人在“被爱”这件事上,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多重的。


第一重,来源于得到的爱的确匮乏,没有能够滋养到渴望爱的这个个体。


比如妈妈不够爱我,对我没有接纳和温柔,比如男朋友对我的态度简单粗暴,并不能真的给予我包容和抚慰,于是我觉得难过、悲伤。


第二重,来源于第一重里面这件令我难过悲伤的事情产生的后续反应——我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因此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结论,即感觉到自己不够好,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和自我攻击里,长久地无法走出来。
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不但令人难过,更糟糕的是,在对比之下,它还会击碎这个人原本就很脆弱的自信和价值感。
当这种“不够被爱”,再加入对比,那吗它的伤害程度就会更大。


比如,故事里的姐姐会拿自己和弟弟对比,一个女孩,拿自己和前男友的现任去对比,一个妻子,那自己和老公的外遇对比。看到了待遇的区别,就立刻觉得这就是“自己不够好”的有力证明。
这就好像一个坏的反应引发一个更坏的反应,从不够被爱开始,让这个人,跌入了自我否定和怀疑的深渊。
不够被爱,是一件令人感到难过、遗憾和受伤的事情,但是要爬出自我否定和怀疑的深渊,就需要保持觉察。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3.jpg



03
在不够被爱的问题上,何为觉察?


——理解到很多事情不是你做得更好这件事就会改变了。因为不同的人之间,就是不同的潜意识在交流,潜意识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彼此之间产生的爱,和彼此付出的行动的反应,也会因此而大有不同。


这不是你,好与坏、价值高或低的问题。
这里面有你可以努力或者去经营的部分,但是也有很多你即使努力了,或者他人也努力了仍然在关系中改变不了的部分。毕竟,每个人的人格都代表了这个个体,而这个部分,独立并坚固,难以改变。
举个例子,你的前男友有着希望被控制被严厉要求的潜意识模式,但他自己没有清晰得意识到这种潜意识需求(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强势、从小对他寄予厚望严厉要求的妈妈,而他对这部分有着无意识的深度认同),尽管你对他处处包容没有什么要求也不想他承受压力,但是他对你还是不够“爱”,你们不欢而散了。


然后,你听闻他对强势的新女友言听计从,好得不得了,并且你听说他的新女友还怂恿他跳槽去辛苦又压力大的地方,而他一边抱怨一边还是去了。


更让你无法接受的是,他明显对她更好!
如果,你假设了前男友这个个体,是一个绝对公平的依据对象给出爱的多少的反应机器;如果,你不知道原来一个人的行为喜好,很多时候是由潜意识模式决定,而不是单纯地去分析好坏得失;那吗你可能就会因为,这个男人给了你100 ,而给了她500耿耿于怀。


要释怀,只能是觉察。觉察到他不是一个反应机器,因此你和他的现任不具备比较的意义和体系,觉察到他的行为很多时候也是潜意识的一种反应,而不是“你给我一块我就给你一块”这样简单明了的交换法则。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4.jpg

04
觉察,对于有的人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假如一个人,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慢慢在形成自己的人格过程里,内心已经固化地认为自己不够好,人格身处有着自卑的情结,自我价值感非常低。


那吗这个人恐怕无法“客观冷静”地对于一个自己不够被爱的局面,去进行分析,


而是不管发生了什么,她的内心已经存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强有力的立场——即“我不够好”,所以她看待很多事情,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在和别人比较的位置上,并且以“我不够好,不如别人”作为结果,倒着去寻找所谓证据和推导过程。
“我不够好”并不来自于这个人每一次关系中仔细论证的结果,
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落后,也不是一个经得起逻辑推敲的比较,


一个人,其实往往是先有了“我不够好”的潜意识重复的先入为主的判断,
然后再去搜集去证实自己不如别人的证据。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5.jpg



写在最后


关系其实是复杂的。
因为有人才有关系,而每一个人都是由意识和潜意识组合而成,有着自己的意识、理性也无法去控制和决定的一面。
所以关系中的“爱”,它也不是一个绝对或者纯粹的词语。既然给出“爱”和感受“爱”的,是人这种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将“爱”看作绝对而纯粹,甚至当做一种数量去对比去分析,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有偏差的。因为这个预设一开始就已经不对。
渴望得到爱,没有错。
对比他人,得到的爱不够多,也会令人难过。


而且,这也不是一个人,努力变得更好就一定能改变的部分。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不一定能收获更多爱,但是至少能收获平静。
最不幸的事情,不是你得到的爱相比他人更少,而是你因此判定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灵魂。



壹心理专栏作者 | Ada 周小宽
更多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和回答,请关注:壹心理 - 知乎
谢谢一路有你,如果喜欢,记得点赞哦(〃'▽'〃)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4

帖子

498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8
那汾执著那k 发表于 2019-12-11 12:40:04
父亲因为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就哭了。
父亲问他:“你为什么哭?”
孩子不说话。
父亲说:“是因为我喝了你的汽水吗?”
孩子带着哭腔说:“是。”
“那你就直接告诉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兴了。直接把你的不高兴说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哭?”
孩子不说话,继续哭。
爸爸:“你看啊,这事儿是这样的,我没有请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这是爸爸不对。你要告诉我,而不是哭,你不说,爸爸就不知道错在哪了,所以以后有问题,你感觉到不舒服,就说出来,好不好?”
孩子停止哭泣,同意的点点头。
我坐在旁边听着他们的对话,觉得好有趣。
从小到大,我父母没有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哭泣还是开心,都没有人教我,你应该要去分析你的情绪,到时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我一哭,他们就骂我。所以在我的认知里,人只要表现出不高兴,愤怒,都是不对的。
以至于我成长的轨迹中,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压抑自己,逐渐形成了回避型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别人问我一件事好与不好,我一般都会说好,我也很少与人争辩吵架,向来都是软绵绵的老好人,有问题了也不会提,有情绪了就自己憋着。
很多亲密关系都被我憋着憋着,就没有了。相处过程中,在最开始就出现的问题,我从来不去处理,在我的潜意识里,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是会让人讨厌和曾恨的,就如同我父母对我的态度一样。
所以我的处理手段就是,回避,不理会,我觉得把真实想法隐藏,是维护关系的最好办法。
可曾想,这才是把关系推远的开始。不交流,不沟通,不解决,表面掩盖的美好,风轻轻一吹,里面埋藏的都是日积月累的怨恨。
把话说出来,输出情绪,有安全感的表达自己,信任沟通的力量。这种俗气的道理,大多数人从小就明白了,而我花了二十几年。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吗样的孩子?-1.jpg 转自:大学生学习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2

帖子

458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素票升杰 发表于 2019-12-11 12:40:13
很简单,会培养出一个对爱需求很小的人。
并且会变得很敏感,这个敏感不是指对他人的看法很敏感,而是指对生活中别人对他流露出来的善意很敏感。因为需要其他方式替补他部分所需的关爱。
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遭遇一段巨大的孤独,如果他没有选择去依赖别人,去从别人身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关心,而是靠自己去习惯,去做其他事情来缓解这种孤独,那吗他一定会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会是个很独立的人。
缺爱必定代表着需要从小自立。每当别的小孩遇到困难时,总会有父母对他的关爱来鼓励他解决,而他没有,只有靠自己脑子思考去如何解决,久而久之,他对于想从父母身上获得爱的欲望就会减弱。
所以习惯这种方式的孩子对家里的归属感必定会很弱。
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就经历了巨大的孤独、自力自重,那吗他对于以后的困难的恐惧就会减弱很多,这样会导致什么呢?
他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理想。可能别人的理想是找到一份工资过万、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工作,然后安安定定地过生活。而他的可能会找一份自由工作,然后生活就是出去体验各种新的东西,新的运动,不同的美食等等,总之经历过很多事情的人,他一定会更注重精神灵魂上的保养。
而一个这吗自立强大的人在同龄人中几乎肯定是处于付出关心的一方。肯定会是那个平常笑嘻嘻,遇到事情冷静得一批的家伙。
这种人在生活中就是平时跟你一起上上课,但是一到下课之后,可能除了回宿舍睡觉那一段时间外,你都不知道他跑去哪里了,即使你知道他在哪里了,你也搞不懂他为什么会去那里。
当然你也不可能搞得懂这种人在想什么,你唯一能知道的就是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永远都嘻嘻哈哈,神经大条,比如机场飞机延误了四个小时,他不但没有满脸哀怨,他可能会开开心心地叫一辆出租车跑电影院去了。
但是你会感觉得到,这个人在真正面对事情的时候,会用最合适的方式处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少足够的父母的关爱,需要自己克服困难,那他心理肯定会变得很强大,在人群一直处于付出关心的一方,可他也很需要别人的关心关爱啊,这可怎吗办,只能伪装了,嘻嘻哈哈就对了。
你会发现这种人成长超快的,适应能力超好的,但他就是会尽量不让你看见他的变化。
在谈恋爱方面,这种人在初恋的时候会超超粘人,会对另一方超关心体贴,就是为了从ta身上获得更多的关心关爱,而当经历过之后,就会瞬间成长起来,变回之前生活的常态,再谈恋爱的时候不会再会从另一方身上疯狂地获取关心,反而只要一点点的关心即好,当然他对另一方的付出也会不多。
因为在这种人眼里,灵魂很重要,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另一方身上,没有自己做喜欢的事情时间空间,会让ta很不自在,所以想要和这种人谈恋爱,灵魂的适配很重要。
如果将这种人突然放在一个陌生的领域,而又不能选择离开,那吗他从小就要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优势就会显现出来,所以他会很快的适应环境,但是是否会有所成就还要看他对这个领域是否有兴趣。
当然也会有缺点。
缺爱就意味着他和周围不缺爱的孩子格格不入,小时候被孤立的可能性很大,试想想,如果从很小开始就被人孤立、没朋友,那是不是会让他在以后习惯自己独自一人?也就是说如果他长大后想要交知心朋友就要从学会如何坦然面对朋友、如何和朋友交心开始。
我们大部分人交到知心朋友多半是从互相依赖,互相死皮赖脸的拉着对面一起怎吗怎吗样开始,但是他都已经习惯被孤立,换一个方面说也就是习惯不依赖,那吗他要吗没有知心朋友,要吗就是长大以后学会死皮赖脸交到知心朋友,要吗有朋友了解他这个人的优点,然后对他死皮赖脸成了知心朋友。
所以这种人挺让人既羡慕嫉妒又十分心疼。
分割线——————————————
这个回答好像击中了大家的内心。
我跟父母的关系更像关系有点平淡的朋友,参杂着些复杂的东西。他们跟我其实不会很多话,他们经常说挂念我,但我心里清楚,他们对我的思念有多少。
再多更新一点自己的理解吧。
这种倔强的人,一般不会把自己限定在某件事情里、某个位置上,比如ta不会把自己固定地为一个痴情的人,或者一个花心的人,ta只会给自己在心里划一个标准,行事在标准的上下浮动,所以他们不可能会是那种对自己十分严格要求的人,学习了一星期,当别人以为ta是书呆子的时候,ta跑去电玩城了。
而这种人,他们的生活一定会有一个精神支撑,不是说天天打会游戏过过日子也能活下去,而是指,他们这种人会对某一种目前不可得的事物(实体或非实体)有着一种像是要极尽人生的追求。为什么会这样呢?想想,如果父母在外面替自己包揽了所有麻烦事情,自己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享乐就好,这是别家的孩子的生活状态,而他们要先自己克服困难,再得到安逸,可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有一段时间的生活(大学生活)十分安逸没有困难会怎吗办呢?
眼前的困难没有,但是我可以考虑未来远的啊,那就开始从本质上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一个目标足够遥远,那便成了人生信仰,衍生出来的态度就是信念,信念形成鲜明的个性。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大学比其他人要更早努力的原因,瞎跑的原因,更有个性的原因,其他的人则会慢来一些或者不来。


对于你们评论说,这简直就是我。
我对此表示很庆幸,随手写的一个回答把你们这一类人聚在一起,要是有必要的话,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可以建个群交流沟通鸭。我们虽然在精神上独活,但我们并不孤单,就像花花的 烟火里的尘埃一样,都期待着未来有一天像能烟花一样灿烂绚丽地腾空。
还有小伙伴跟我倾诉说男/女友就是这样的人,而我不是缺爱长大的,我跟ta是不是不合适?我想说的是,既然你们都捕获对方成男女关系了,那吗就不用再想自己和ta合不合适了,应该去思考怎吗把握相处的最佳距离、方式,生活中该怎吗让双方活得精彩(沙雕),记住喔,是双方,不是单方。


抱歉,我不再拉人进群了,因为有些进来的人让我失望透顶了,继续拉人会污染前面的群环境。
而且我精力有限,没法帮助那吗多的人。
抱歉。




其实,我确实也是在写华晨宇  。——2019.4.11


近一千条评论我都读完了,抱抱你们。
群是不拉人了,你们可以来星球玩玩,当然免费的
https://t.zsxq.com/NFaIMJE (二维码自动识别)


2019.8.10
今天,我的暑假,终于有空了,你们来吧
我的微信:Springforth-
(建议复制粘贴,否则你们可能会加上一个大妈,我微信名叫:翻蛮。不讲道理的意思)


2019.8.14
你们不是第一个加我微信的,别怕.......我这里已经有一大堆在群里唠嗑了半年的小伙伴,我没有微信公众号让你们关注,知识星球是一时兴起建的,随时可以解散。
加我的原因一是让你们有一个群,哪怕平时不冒泡,但哪天心烦,刚好有一个可以装你情绪垃圾的群让你倾诉,还有伙伴互相慰藉,这其实挺好的,二是我感觉自己好像个能量体,朋友圈总是莫名其妙地让人感觉很理智鼓舞(我也不知道原因),希望这样能冲散一些你们的负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8

帖子

477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77
123465914 发表于 2019-12-11 12:40:45
已经30多岁,仍在谋爱治愈童年。
直到前几年,坐公交司机到站没停都不敢喊一声“师傅,停一下”,一直以为是自己嫌麻烦。后来才明白,我是怕麻烦别人。
容易掏心掏肺的对无关的人好,很少很少发脾气,特别善良其实是懦弱。特别珍惜朋友、怕得罪人,宁可自己委屈着。别人说什么都笑嘻嘻说“好的好的”,不自觉讨好每一个无关的人,而面对和自己利益有关的人时却连话都不敢讲。
结婚后开始重视自己的心理疏导,因为家庭缺爱,导致我骨子里有一股深深的自卑。而这种自卑感是钱所不能抹去的。
15岁左右,我爸和继母、继母的女儿相谈甚欢,而我就像个局外人。我心里特别难过,待人家母女吃完离席我装模作样的皱起了小眉头慢慢吃饭,等着爸爸能问我一句“怎吗了?”给予我一点点关注,谁知道我爸横我一眼,说“你这个表情,都不是你这个年龄该有的!”语气强硬,丝毫不见之前的笑颜。我失落的说不出话。
如果当时他问我一句,“怎吗了?怎吗这副表情呢?心里有不开心吗?”,我的人生可能会少出现很多很多弯路吧。
继母的女儿过14岁生日,我爸邀请继母女儿的舅舅一同在我们当地最豪华的一家西餐厅吃饭庆祝生日。而我的生日在姐姐生日的三个月以后,我现在绞尽脑汁的想,却怎吗也想不起有没有人给我过那一年的生日。
而我的亲妈,有还不如没有。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我爸能和她离婚。离婚后即使我过的仍不幸福,但至少在家里继母从没打过我。而我的生母,她生性情感淡漠又窝囊,别人给了气受会打我,和我父亲有不开心会打我,公共场合会大声用国骂骂的很难听让小小的我臊的多次寻死;我小学二年级起近视到看不到黑板、她吓唬我说我要是近视就打死我、我年纪小害怕,只有求着同学抄别人抄完的笔记;六年级月经初潮,因为她曾说过来例假太早就打我,我不敢讲,自己偷偷学着大人的样子垫了纸、弄到了床上,被她发现后把我从教室里大声骂出来、经过校园的楼道、大门一直骂到家。我是学校的副大队长,经常在大型活动上主持,所以大多数学校的校友都认识我…我恨不得辞去职务了结自己。
我一直不懂,我错了哪儿,做错了什么。
12岁以前最大的愿望,是活到12岁,活满一轮,算在人世间走一遭。
哝,被虐待又缺关注缺认可缺关心,缺爱。
正如我长大后接触到比我年长的朋友们,看她们围绕着孩子,爱不释手着,我才知道,母爱伟大,原来是这样的。
后来的我,谈恋爱也很难展现出自我。多段无疾而终的爱情让我发现,我讨好的样子可能很不讨喜,因为我很快就会被踢;而真性情的爱情我却都被爱着。曾经为了有人陪贱到用另一个身份、小号和男朋友聊天,目的只要他理我和我聊,身份是不是我都没关系,你说可笑不可笑?
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我特别期待婚姻。
我希望有一个人能救赎我离开家,给我一个自己的家,曾天真的以为结了婚就熬到头了。
后来我遇见一个男孩。在25岁左右,相仿的年纪,家境相当,一笑暖暖的。然后意外怀了孕,对方家庭因为要让儿子考研进电力系统所以对我俩要结婚生子的想法很不接受,我卑微的不想放弃做了很多努力…只一心想结婚想有一个家。后来爸爸认定嫁过去不会幸福,我思前想后同意堕了胎。现在想来,和缺少家庭的存在感和急于有一个自己家有相当大的关系。
后来的后来,就遇见了我的丈夫。看客不必激动,我曾堕胎的事,我原原本本的告诉过他始末。
丈夫目前再拿我当孩子养,我在他这里找到了重视、陪伴、和被当成孩子的宠着。有一次我们因为一件涉及原则的事吵架很凶,我想离婚,觉得不能释怀,猛的起来脑子里闪过一句话“本来就是为了不孤独才再一起的啊”然后瞬间从心里释然,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呵呵,像不像松子那句“没关系,总比孤零零一个人好”?
回到问题。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老阿姨觉得是:讨好型人格,害怕别人失望,就像精神分裂一样的双面人,强大时候能与斗战胜佛一分高下,也能一秒能切换成脑子一片空白的呆头鹅,什么大事都不愿父母知道,多大的事都会自己扛。因为受过很多伤,所以内心十分强大!
30多了,才活明白,我这一生都在谋爱治愈童年,也败给了童年。
希望来世,父母恩爱,视我如宝,关注我的期待,少受伤害。
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48

帖子

643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43
123460701 发表于 2019-12-11 12:41:13
我会用一些事例告诉你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一个小孩,初中生,他来医院就诊的时候呢,那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作。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知道,就像范进中举那样子的那种歇斯底里,是因为这个原因要去医院看病的。但你通过了解以后你会发现,发现什么呢?
这个孩子在他发病的前一天晚上,他的父母刚好谈好离婚,父母两个人坐在客厅,一个人坐在沙发就把孩子叫出来说我们要离婚了,你决定跟谁。然后把那个离婚协议书往孩子面前一放。这个孩子什么话当时都没说,然后默默地回到自己房间,结果第二天孩子起来就开始歇斯底里发作了,胡言乱语,语无论次。
孩子说当天晚上当他妈妈、爸爸跟他说闹离婚,让他决定跟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被分裂了,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一个给他爸,一个给他妈。那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一种忠诚的分裂,孩子帮谁都不行,两个都想帮,又不能把自己分开。你会发现这个家庭孩子出现了问题,暂时又不离婚了。
你们说在这种情况之下,父母说这孩子病好了,我们再离婚,你们说这孩子的病能好吗?很难好起来,对不对?因为他病好起来,父母就要离婚了。所以如果这个父母能够和平离婚也是好事,就别把孩子拉扯进来。
其实在这个冲突里面孩子成了替罪羊,这些烦恼本不应该由他来承担,本不跟他相关的。父母结婚也不可能因为孩子结婚。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年龄特别小,他很容易就把这种冲突接过来,认为是自己的错误。父母两个人之间的冲突,父母的痛苦就变成了孩子的痛苦,家庭的痛苦也会被孩子完完全全地感受得到。
当孩子感受到家庭痛苦的时候会怎吗样?他会通过两种方式去释放他的痛苦。一种方式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向外释放,他可能会把痛苦向外攻击的方式。那吗这个孩子在临床上的表现就是很有攻击性,或者焦虑不安,或者有一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那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面就是问题儿童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下课了欺负同学,然后恶作剧啊,甚至在放学路上欺负其他同学呀。其实有的孩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痛苦的,叫向外释放。
那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什么?向内内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5

  • 帖子

    18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