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21-11-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春节的时候,我带儿子去新西兰,返程没有升到舱,飞机颠簸,我不是太舒服。
我问他,妈妈靠着你睡会可以么?
他点点头,我趴在他腿上,他把小手放在我脑袋上拍了拍我,我迷糊了大概半个钟。醒来之后,把他揽在怀里,让他靠着我睡了一路。
我跟儿子都招蚊子,属于夜空中最亮的星,蚊子看见我们的心情大概就是——你就是黑暗中的一把火,徐徐火光指引着我。
只要有我们在,蚊子就不咬其他人了。
于是经常出去溜达一圈,带着一身蚊子赠送的纪念品回来。
睡觉的时候,两个人相互挠,迷迷糊糊的睡过去。
也有的时候,我腰酸背疼,他就会扶着床头踩到我背上帮我踩踩背。
有很多人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体贴,我想一个基本的原因是父母把所有的事都做了,根本不让孩子插手,他从来没学会如何付出,怎么去体贴?
你要教会他爱,第一件事是教会他付出。
我爸爸去世时,家里的一套房子和一点存款都留给了我妈妈。
他跟我说,那些都是你妈妈的,你不要动。
我说,好。
我很诧异有些孩子认为父母的就是他的,如果父母不是把所有能给的都给他,就不赡养父母。
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告诉我:作为父母我们养你到十八岁是义务,我们爱你所以可以供你读完大学。至于以后,你能过什么日子,那是你自己的本事。靠父母不算本事。
现在我也这样教我儿子。
我给你提供好的教育和环境,但能长大到什么样子,那是你自己的事。我们管你一时,管不了你一世。人到该成年的时候不成年,害人害己。
这样教导出来的孩子的好处是他会很独立,因为他有一个清晰的意识,当我长大后,我需要靠自己。
但性格这种东西向来是把双刃剑。
一个人心底柔软,难免遇事优柔寡断。
一个人性情坚毅,难免对人对事太过绝决。
独立这种性格也差不多,太过独立的孩子往往不服管教,因为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考量。
我发现很多父母,其实并不期待自己的孩子独立,他们期盼永远跟孩子保持紧密的关系。
所以很多时候,想要个什么样的孩子,才用什么方式教导。
有很多父母跟孩子强调我们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一家人是对的,可是不分彼此呢?
人和人之间应保持基本的尊重以及界限感。
我在家里做菜,偶尔的时候会多做几道,盘子不够用需要用儿子的盘子。
我会端着盘子出来问他:可以用一下你的盘子么?
他点头,我拿进去用。
我书桌上的孙悟空雕塑,握着一根小金箍棒。
儿子会来问我:我可以用一下这个小金箍棒拿去打妖怪,一会再还给你么?
我点头,他拿去玩。
我们写毛笔字,他有他的笔,我有我的笔,不会相互混用。
但是书房里的书,我告诉他等你看的懂的时候,这些书都归你。
儿子问我:妈妈,我们买东西都要给钱是吧?
是啊。
那为什么妈妈你给我东西我不要给钱呢?
因为我们不是这样结算的,我们是用爱来结算的。
我想,你要教会孩子爱,那么就应该让他清楚,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会对对方有不满意和生气的时候,但这不影响我们彼此爱对方,尊重彼此的意愿。
有很多父母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
关注孩子学习是没错的,但是一个孩子当他长大以后能走多远,过得是否愉快,更关键的是他在幼年时期的性格养成。
培养他的毅力,让他谨慎而勇敢,心地善良温软,懂得为他人考量和付出,尊重别人的底线。
以及最关键的是教会他怎样去爱一个人。
不折磨自己和他人,遇到便会珍惜,错过亦能释怀。
这就是我认为的孩子教育里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因为爱这件事只有身边最亲近的人才能给予教导。
生命向我们每个人提出了问题,你必须用一生去思考如何回答它,找到自己的答案。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非是工作的卓越成就,个人的自我追求,以及家庭中所得的爱和诺言。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工作和个人追求都是他长大以后可以自己去在学校,在社会,跟朋友和前辈学习的。
唯有最后一个,是他深受父母影响,从父母的相处方式和对待他的方式里学来的。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你教会他多少知识,而是你教会他如何勇敢坚强的去爱这个世界,指引他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最后,我再强调一次,不要照搬别人的经验。
有些父母照书养娃,然后很奇怪的发现自己照着书做了,娃不照着书做啊。
亲们,不能死读书啊!
每个孩子性格,喜好,习惯,秉性,长大环境都不同,书也好他人的经验也好,只是给你一个参考,让你思考如何更好的应对。
归根到底,你要摸索一条适合自己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
生搬硬套后觉得不对,书上写的只是指引,你一字不改去落实,你觉得能对么?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8

主题

9

帖子

443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43
天黑夜白毙 发表于 2021-11-19 13:32:02
春节的时候,我带儿子去新西兰,返程没有升到舱,飞机颠簸,我不是太舒服。
我问他,妈妈靠着你睡会可以么?
他点点头,我趴在他腿上,他把小手放在我脑袋上拍了拍我,我迷糊了大概半个钟。醒来之后,把他揽在怀里,让他靠着我睡了一路。
我跟儿子都招蚊子,属于夜空中最亮的星,蚊子看见我们的心情大概就是——你就是黑暗中的一把火,徐徐火光指引着我。
只要有我们在,蚊子就不咬其他人了。
于是经常出去溜达一圈,带着一身蚊子赠送的纪念品回来。
睡觉的时候,两个人相互挠,迷迷糊糊的睡过去。
也有的时候,我腰酸背疼,他就会扶着床头踩到我背上帮我踩踩背。
有很多人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体贴,我想一个基本的原因是父母把所有的事都做了,根本不让孩子插手,他从来没学会如何付出,怎么去体贴?
你要教会他爱,第一件事是教会他付出。
我爸爸去世时,家里的一套房子和一点存款都留给了我妈妈。
他跟我说,那些都是你妈妈的,你不要动。
我说,好。
我很诧异有些孩子认为父母的就是他的,如果父母不是把所有能给的都给他,就不赡养父母。
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告诉我:作为父母我们养你到十八岁是义务,我们爱你所以可以供你读完大学。至于以后,你能过什么日子,那是你自己的本事。靠父母不算本事。
现在我也这样教我儿子。
我给你提供好的教育和环境,但能成长到什么样子,那是你自己的事。我们管你一时,管不了你一世。人到该成年的时候不成年,害人害己。
这样教导出来的孩子的好处是他会很独立,因为他有一个清晰的意识,当我长大后,我需要靠自己。
但性格这种东西向来是把双刃剑。
一个人心底柔软,难免遇事优柔寡断。
一个人性情坚毅,难免对人对事太过绝决。
独立这种性格也差不多,太过独立的孩子往往不服管教,因为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考量。
我发现很多父母,其实并不期待自己的孩子独立,他们期盼永远跟孩子保持紧密的关系。
所以很多时候,想要个什么样的孩子,才用什么方式教导。
有很多父母跟孩子强调我们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一家人是对的,可是不分彼此呢?
人和人之间应保持基本的尊重以及界限感。
我在家里做菜,偶尔的时候会多做几道,盘子不够用需要用儿子的盘子。
我会端着盘子出来问他:可以用一下你的盘子么?
他点头,我拿进去用。
我书桌上的孙悟空雕塑,握着一根小金箍棒。
儿子会来问我:我可以用一下这个小金箍棒拿去打妖怪,一会再还给你么?
我点头,他拿去玩。
我们写毛笔字,他有他的笔,我有我的笔,不会相互混用。
但是书房里的书,我告诉他等你看的懂的时候,这些书都归你。
儿子问我:妈妈,我们买东西都要给钱是吧?
是啊。
那为什么妈妈你给我东西我不要给钱呢?
因为我们不是这样结算的,我们是用爱来结算的。
我想,你要教会孩子爱,那么就应该让他清楚,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会对对方有不满意和生气的时候,但这不影响我们彼此爱对方,尊重彼此的意愿。
有很多父母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
关注孩子学习是没错的,但是一个孩子当他长大以后能走多远,过得是否快乐,更关键的是他在幼年时期的性格养成。
培养他的毅力,让他谨慎而勇敢,心地善良温软,懂得为他人考量和付出,尊重别人的底线。
以及最关键的是教会他怎样去爱一个人。
不折磨自己和他人,遇到便会珍惜,错过亦能释怀。
这就是我认为的孩子教育里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因为爱这件事只有身边最亲近的人才能给予教导。
生命向我们每个人提出了问题,你必须用一生去思考如何回答它,找到自己的答案。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非是工作的卓越成就,个人的自我追求,以及家庭中所得的爱和诺言。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工作和个人追求都是他长大以后可以自己去在学校,在社会,跟朋友和前辈学习的。
唯有最后一个,是他深受父母影响,从父母的相处方式和对待他的方式里学来的。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你教会他多少知识,而是你教会他如何勇敢坚强的去爱这个世界,指引他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最后,我再强调一次,不要照搬别人的经验。
有些父母照书养娃,然后很奇怪的发现自己照着书做了,娃不照着书做啊。
亲们,不能死读书啊!
每个孩子性格,喜好,习惯,秉性,成长环境都不同,书也好他人的经验也好,只是给你一个参考,让你思考如何更好的应对。
归根到底,你要摸索一条适合自己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
生搬硬套后觉得不对,书上写的只是指引,你一字不改去落实,你觉得能对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5

帖子

499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9
南瓜宝匪 发表于 2021-11-19 13:32:20
看起来很基础,却是很多家庭没有做到的:父母心理和能力两方面,都是合格的成年人。
首先是要知道生育对自己的影响,也知道养育需要自己付出的资金和精力,在这基础上,理性做出决定,并选择合适的时间。
如果生育本身就是出于“别人都生了”或“家里催”或“没考虑也没准备的纯意外”,那后面的教育也避不开横向比较、各家庭成员实施不同方向的管教引导、决策随意。
第二,知道这个新来的生命是独立的个体。
不是一个可以被自己欺负、呵斥、用来发泄情绪的弱者;也不是一个给自己挣面子、延续自己未完成梦想、满足自己对权威感的需求、养大了就反哺自己的工具人。
第三,知道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长处和弱点,并做好配合。
比如,急躁、承压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一方,需要克制自己,和年幼孩子处理冲突的时候,要有冷静平和的成员在场。
比如,意识到自己内心有未解决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当这种情绪出现的时候,提醒自己是自己的问题,不要投射、发泄到孩子身上。
第四,知道自己的资金和资源在哪一个水平,合理安排计划,定义自己的“足够”。
举一个例子,我从这段对话中受益匪浅。这是一个美国中产家庭,爸爸是高校建筑系教授,妈妈是护士(护士在美国属于中高收入职业),两个人有一个可爱聪慧的女儿。当时去他们家做客,聊到了教育支出这个话题:
考虑到纽约的生活和教育成本,夫妻双方决定只生一个孩子,把爱和关注都给她;
计划未来送孩子去很好的私立中学,但学费高昂,于是两人选定了距离纽约市1小时车程的优质公立小学,学费可承担,教育质量优;
为了方便交通,一家人搬离纽约市,在离孩子校园附近租了一间高层公寓;
为孩子的乐器学习、运动课程、夏令营/游学费用、高中学费和生活费、部分大学学费…建立家庭账户,且不排除挪动两人养老账户的可能性。
永远有更贵的城市,更贵的学校,更贵的艺术体育培养,更贵的乐器…父母要做的不是一直看向“更贵”,而是做出基于现实的理性计划和决策。
父母要知道自己是谁,量力而行。
我见过一位前辈,送女儿进每月学费12000rmb的幼儿园,当时他正处于事业高峰。两年之后行业发生变化,妻子几乎没有收入,他尝试转行、创业都无果之后,只好改变了女儿的贵族培养教育计划。女儿可能意识不到太大差异,他自己却开始承担某种愧疚感。
知道自己是谁,才不会被“我的孩子就是要世界上最好的”这种想法裹挟,也不会把自己在经济和心理上拖垮,更重要的是,不会把荒唐的期望和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我已经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
心理方面能做到以上这些的父母,能力也通常足够:
承压,情绪控制,语言沟通,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财务管理和理性投资,有效信息来源,有效社会关系…
能做到以上基础,再去优化细节:
运动是曲棍球还是滑雪;孩子的天赋是在绘画还是音乐;周末是学奥赛还是编程;如何处理孩子的懵懂情愫;是否计划出国念书…
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人,照顾好自己,其实就应该做到以上。多一个孩子,是各方面更大程度提升,而不是突然从0学习。
然而现实是,很多做了家长的人,在心理和能力两方面,自己都还是孩子
还没从自己父母的庇护或伤害中走出;
还没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没有稳稳站在自己的双脚上;
还没有面对过自己的最想要和最惧怕;
还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贪婪,不断张望他人,任凭不安感驱使自己横向比较;
还不了解世界,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还不能够勇敢乐观面对现实,拥抱现实,着手处理现实中大大小小的麻烦…
其实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从来不会用物质来衡量父母给自己是否是最好的教育。
我跟我爸妈说,他们做到了85分,是优秀的家长(15分用来提醒自己,有的不足需要在我这里得到修正),我的好朋友给他爸妈打出了100分满分。
我们感恩的点有:
父母是无条件爱子女,于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
父母始终坚定信任自己的孩子,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自己经历什么起落
父母给了足够空间,孩童时期鼓励尝试,不操纵压制,成年之后适时放手,转变为观众
父母自己都是很好的个体,也就是role model:自信,独立,坚韧,理性,尽责于工作,尽心于家庭,对自己有要求,对自我行为有约束,有爱,有责任,保持阅读习惯,持续学习提升,生活中不会忘记美感与快乐…
成为好的自己,是成为好的家长的前提。
至于最不最,不是从什么排行榜中去比较,而是孩子在懂事之后,给父母的反馈。
今年因为疫情,我一直被困在德国,跟爸妈语音聊天比较多。有一次我爸和我聊到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教育,我说:“我给你打85分,是A级别家长。虽然我有时候讲一些你的小问题,其实我知道我就是那种很难养的麻烦小孩,而且我其实也没有信心之后能做到比你更好啦。”
我爸在语音那头沉默了数秒,说:“有你这句,就够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好的自己,有美好的家庭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36

帖子

608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08
skmst 发表于 2021-11-19 13:33:10
「最好」其实很难界定,但我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孩子「安全感」,是任何家庭都需要做到的。

从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安全感就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间,会得到尊重,不会随意被人伤害;我们在世界上有规则保护,也不会被随意伤害。这就是安全感。

首先我们来看看安全感的来源,安全感的来源主要有 3 个方面:

一是母婴的依恋关系;

二是客体稳定;

三是双亲关系的和谐程度。

母婴的依恋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人生第一份安全感是妈妈给予的。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假如我们的需求能够被妈妈及时满足,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很安全。比方说,小婴儿饿了,如果妈妈不给他东西吃,他就会饿死,或者一直哭,直到累死。如果妈妈在这个过程中的回应是积极的,那么孩子就会有安全的感觉。长大了,这种安全的感觉,也会留在潜意识中。反之,没有被这样好好对待的孩子,长大了,在潜意识中,会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的第二个来源是稳定的客体

这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简单来说,当孩子分清自己是自己,妈妈是妈妈,那么自己之外的妈妈就是一个客体。所谓客体的稳定就是,当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妈妈的一脸笑容,他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着的,这时候就会产生安全感。反之,如果睁眼看到的都是冷漠的妈妈或者愁容满面的妈妈,孩子心中的感觉就变成了,我可能伤害了妈妈,或者说妈妈根本不喜欢我,这时候他就是觉得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的第三个来源是双亲的和谐

如果说父母的关系一直是冲突的,譬如有的家庭爸妈一天到晚吵架,甚至打架,孩子一方面会很害怕,另一方面,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打架过程中的父母,会完全忽略掉孩子的感受,那这样的孩子也会很没有安全感。

母婴的依恋关系、稳定的客体和双亲的和谐,是影响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原因,现在我们身边很多成年人也常常说自己没有安全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的话,也都是这三种因素出现了问题造成的。比方说,有的来访者回忆说,他最害怕一个人独处,独处让他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是母婴关系时期出现了问题。独处的时候,潜意识里小时候有需求但是没有人回应的场景就出来了,生存被威胁的恐惧感也随之出来了,于是这个人就感觉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 4 种动物类型的人,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能不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蜗牛型的人往往会养出另一只蜗牛。

因为蜗牛爸妈自己的安全感觉就不高,所以他们灌输给蜗牛孩子的观念也是:世界是危险的。他们把自己的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长大之后,就变成了另一只没有安全感的蜗牛。

袋鼠型的人,顾名思议,就是一只袋鼠。

袋鼠都是要把小袋鼠装在口袋里带走的。所以袋鼠型的爸妈,是会去照顾孩子,所以袋鼠的孩子往往是有安全感的。袋鼠爸妈往往会养出一只小袋鼠,小袋鼠成长起来之后,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安全感还挺高的。但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袋鼠反而容易没有安全感。这是因为袋鼠总想要去照顾对方,万一对方不愿意被照顾,不让袋鼠建立这种依赖关系,袋鼠害怕对方哪天跑了,于是产生了不安的感觉。

鸵鸟型的人,跟袋鼠正好相反,当他们独处的时候,容易产生不安的感觉。

鸵鸟是需要很多心理资本的。他必须要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优越感,才能证明自己是更好的,才能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假如没有被其他人看见,这对鸵鸟来说,就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了,是会带来不安的感觉的。

斑鸠型的人养大的孩子,相对是比较有安全感的。

因为斑鸠爸妈本身很尊重世界的规律。世界只要按照规律运行,被规则保护的人就不容易产生不安的感觉。斑鸠爸妈会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你和其他人都只是在交换利益。所以只要你有利可图,你让别人觉得有利可图,就是一段非常安全的关系,没有什么好怕的。

安全感是我们出生后体验的第一感觉,对我们的一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亲密关系和一些情绪,都会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小时候没有建立起安全感,对孩子的一生会产生 3 个重要的影响:

一、影响生命的原动力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64

帖子

666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66
爱上太阳的雪 发表于 2021-11-19 13:33:15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因为工作关系,深入研究了新加坡最顶级的一些国际学校,其中有一所学校最近做的教育革命,非常有意义,分享给您。
这所国际学校在变革前已经很牛了(不说名字,省的被喷广告),毕业生深受顶级大学青睐每年都能在哈佛,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看到他们的身影,至少10%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全球前10大学,30%的学生超过常春藤大学入学要求。
但是它想做的更好,培养更优秀的毕业生,最近5年,该校派出75名老师,前往全球100多所著名学校去取经(其中包括我们北京的名校),通过数百场的研讨会,观摩教学,采访等,找到了方向,正在变革的路上。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jpg
为什么要变革,校方是这样说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一个教室聚集大量的学生,进行标准化教学,像生产线一样,通过老师向学生们输出知识。这种教育一度是很成功的,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技术和专业人才。

但是数百年过去了,现在的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互联网上有我们想要的一切知识(研究生以下),但我们的教育模式还是一模一样,这样培养不了在未来有竞争力的人才!

我们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
那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
哈佛大学创新研究院教授Tony在帮助该校做战略时候,分析到,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快速的流沙时代,比别人知道的多,已经不再具备很大优势了,别人只要学会Google,就能快速拉平和你的差距。
未来的世界,不再简单的比拼存量知识,比拼的是快速找到问题本质,找到相关的知识,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么样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迎接未来的挑战?开始的时候,学校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很多名校一定有某些方面做的很好,博览众长总没错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2.jpg
她们跑了全球上百所名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为了解瑞吉欧教育,她们亲赴意大利拜访,在新西兰的Hobsonville Point Primary School,她们体验了面向未来的“全人教育”,看到了师生之间非常融洽的关系,看到了试错,创新,合作,个性化等在教学中的实践。
在Stonefields School,她们感受了让孩子们充满热情的学习方式,在斯坦福大学附中,她们震撼于学生思考的深度和维度。
举个例子,她们在访谈的时候,看到一名高中生在做项目,研究的是women hips,结果发现这个普通的选题,这位女生竟然可以从多学科角度来看问题。
她从生物角度分析了从9年级到12年级女生生理的变化对臀部的影响;然后研究了物理角度,即臀部在运动时候对人体的作用,并用软件做了三维模拟;然后她又分析了文学上对臀部的描述,历史上随时间演变对此的不同看法,以及心理学上,臀部对女性的影响等。
采访老师很吃惊,因为这个女生不只是思维活跃,看法全面,她在一些方面的研究还很深入,让这位老师产生深深的危机感。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3.jpg
她们还去拜访顶级大学招生官,看看大学觉得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她们发现申请者中成绩优异者太多,而录取名额却是如此稀少,招生官们也强调成绩不是唯一,达到一定水准后,更重要的是这个学生的思想和素质,这里面有很多种,比如好奇心,热情,个性化学习,批判性思维(不是杠精那种),创造性思维等等。
这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在另外一所全球顶级名校的访谈中,中学部校长曾说过,我们的学生学术考41分就足够了(IB满分45分),剩下时间抓紧找一两项你热爱的,愿意深入研究的东西,去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把。
我当时以为这哥们在公开场合,说素质教育就是走个过场,后来发现,人家能够每年送那么多学生进顶尖大学(几乎全部进去全球百强大学),姜还是老的辣!
学校的调研团队总结了115多项对学生有利的观察,根据自己学校的可行性和资源,选出80项左右开始逐步试点改革,并且总结出7C核心素质来培养自己的学生。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4.jpg

这7C核心素质是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关键,分把是Communication(沟通力),cultural competence (文化兼容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haracter (个性),Creativity(创造力),Content Knowledge(关键知识储备),Collaboration (合作力)。
除了Content Knowledge是学术成绩这块,其他6C主要都是素质教育这块,素质教育是特别难操作的,我们来看看这所名校是怎么去做的(我的理解):
个性化学习:对全年级和单个孩子进行评估,打破班级壁垒,按科目进行合适的分组,选择适合的教学,组建学习社区,让每个学生保持高水平的学习状态;

全球和本地学习:不再局限于本地教学资源,某些领域通过互联网,甚至实地,借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大学实验室);

师生关系:重视学生情感和引导,强调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强调共同学习和进步;

先进技术支持:通过普及电脑和Ipad,通过多媒体和各种学习网站,来实现学校,家庭无缝式学习和交流;同时,引入很多有用的技术,来强化学生的体验;

多维度培养:不只是实体和虚拟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户外远足挑战,社区服务等都被融入整个培养体系。
我记得前段时间,知乎上曾经热议要不要关闭游戏,很多学生问到,不玩游戏我们怎么打发时间,怎么宣泄压力呢?
我记得小时候,放假我们常去乡下外婆那里上山逮兔子,摘果子,下河捞鱼,追螃蟹,一群小伙伴玩的不要太开心,夕阳落山了还舍不得回家。
现在的城市里面的孩子,课外除了各种补习,各种家长要求的兴趣班以外,孩子们实在缺乏亲近自然的机会,缺乏这种一群人乐在大自然的那种放松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5.jpg
而新加坡的国际学校这点比较好,多维度培养体系里面就有户外远足挑战这项,从三年级开始,每年假期都有。不要小看它,学生们组队在野外扎营,完成挑战任务,可以极大的培养领导力,沟通力,责任心和合作力,也让他们在青山绿水中得到放松,增进友情,比打游戏好。
连玩都是精心设计的,好的教育真不容易,抓紧分分秒秒协助孩子成长,而且还要开开心心。
培养的目标有了,培养的方向有了,那么学校是如何从理论转向实践?我把观察到的几点列出来,给大家参考:
学校将战略计划分解为一个个100天计划,建立了学校范围的工作队来管理和观察改革效果;

注重目标和效果,小范围实验速度可以放慢,正确比快速重要;

全校员工坚持下面承诺:积极参与个性化学习社区,每天都有出色的教学,根据课程数据来调整,注重技术的整合。
改革过程非常不容易,一些老师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得不离开,有些教职员工压力过大,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为了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切是值得的!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6.jpg
幼儿园老师已经开始适应用提问来教育,她们不再直接给孩子们答案,而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去发掘,她们不再指示孩子做什么,而是一起探讨做决定。一位老师说到,这样虽然累点,但是保护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值得。
中学部的成绩更加明显,在从玩耍(play)上面引发热情(passion),然后引导到探索人生目标(purpose),很多同学的学习热情和能力都提升了很多。
有一位12年级学生(高三),因为热爱卫星设计,被学校送去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学期卫星项目,成功被采纳到第二年的卫星发射中,学生也因为杰出的成果,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7.jpg

卫星少年宣传照

通过顶尖名校的教育改革,希望大家可以看到面向未来的教育雏形。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最好教育,只有适合我们个体,适合时代的教育,这里,我用该校校长的话结束本文,我们来看看他眼里最好的教育:
我们不只是要培养学生学术过硬,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要找到我是谁,找到天赋和激情,并把它运用到某一个领域,有动力持续一生的投入,终有一天,他/她的成就将是我无法想象的,我将非常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24

帖子

552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52
魔性小仙女 发表于 2021-11-19 13:33:53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最好的教育应该来自家庭。

每个父母可能都希望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买学区房、让孩子去最好的学校、送孩子出国……但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而家长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角色,绝对不只是照顾孩子的起居,督促孩子完成学校的课业这样简单。

在好好住APP里有很多非常厉害的妈妈,住友 @嘎光小象 就是其中一个,她在儿子八仔三岁的时候就启动了对孩子的「整理教育」。由于先生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家,所以孩子大多数时候都是她一个人在带。为了兼顾工作、家务和一日三餐,嘎光小象在家里设置了一些 「Child friendly」的小设施,方便孩子,也方便自己。
她说,这些小设施并没有马上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效率,很多时候其实是更费事儿、更耽误时间了,不过在我看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启动整理教育,让他知道用完东西要归回原位,学会管理自己的个人用品,帮助他在规律和秩序中找到自由和对生活的热爱,是现阶段比上早教班更重要的事情。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jpg
-门厅:

出门和回家的时候,八仔就在这里换鞋,拿取他的书包、帽子等小物品。每晚睡觉前我们一起在这里整理第二天上幼儿园要带的作业,换洗衣物等。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2.jpg
八仔很多时候要么贪玩不放好自己的鞋子,要么放的一正一反不够整齐,所以有一天我哄他跟我一起比着鞋底,用硬纸板描了个“放鞋指示牌”,放在固定的位置,从此之后,不让他把鞋子放回来都不乐意了,这就是标签的魔力~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3.jpg

-厨房:

安安逸逸的躺沙发上玩手机刷好住,好不容易可以一个人在厕所待会儿洗个澡,最怕听到的就是:“妈妈,我要喝水、我饿了……”于是我结合厨房收纳的需要,给八仔设置了一个“minibar”,渴了他可以自己打开第二层储水罐的龙头接水喝,饿了可以拉出第三层的收纳箱,拿面包和苹果出来吃。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4.jpg
一开始他不太能掌握关水龙头的时机,没少把水洒出来,旁边就是水波炉的变压器,看他接水简直就是在锻炼心脏。在我就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学会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5.jpg
木箱子的位置和视线比较低矮,方便他自己拿出来,吃完再放回去。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6.jpg
箱子下面装了脚轮,很容易拉出来,用脚把它们踹回去的感觉可好啦。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7.jpg
其他时候还好,我最怕的就是做饭和炒菜的过程被打断,之前为了不被打扰,我想尽各种法子让八仔自己看电视、玩手机、吃巧克力……(我已丧失理智),后来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带着他一起做饭呢,还多个帮手。于是给他买了几个好看帅气的围腰,和一些适合他用的厨房小工具。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8.jpg
从左到右,分别是打蛋器、未开刃的儿童刀、土豆泥压具和蔬果刷。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八仔已经能够麻利儿的帮我把土豆刷干净,给番茄黄瓜香蕉切块儿,把韭菜末倒碗里和蛋液一起打匀。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9.jpg

认真的男人最帅。

-卫生间

-盥洗
脚凳+龙头延长器,解决身高不够的问题。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0.jpg
把牙刷杯子、护肤乳、梳子和毛巾这些洗漱用具都放在一个托盘里,忙碌早晨,整个儿端到台面,别提有多方便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1.jpg
-如厕
秉承着一切自助的原则,上厕所也是尽量以八仔可以自己搞定为主。
宜家的这个儿童马桶圈,只要教会他怎么摆在马桶圈上就行,粑粑之后也不用冲洗,按下马桶冲水键即可。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2.jpg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3.jpg
他现在的身高还不够站在马桶前面尿尿,所以我买了一个小便斗吸在墙上,虽然没有下水系统,每次用完冲洗一下内胆也不算麻烦,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在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事情冲进厕所陪他了尿尿了。  

-客厅

以前没有设立专门的手工区和玩具区的时候,忙了一天回到家想窝在沙发里喝杯茶看会儿书,总能不断发现冰凉的、硌人的“乐高惊喜”,一不小心还会碰响玩具的声光开关,被吓个半死,这感觉真是太糟心了。
后来下决心把原来放餐桌的地方改成了八仔的玩具区和手工学习区,想用地毯作为和客厅的分区,但是没有找到尺寸匹配的地毯,于是买了50cm*50cm的地毯自己拼贴,多余的地方就用刀裁掉。

-玩具区
所有的玩具都放在这个柜子里,关于玩具的管理和收纳,之后再写文章详细解说,这里略过。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4.jpg

-手工区和学习区
位于玩具区的对面,临窗,光线充足且温暖。小架子可以收纳剪刀胶水画纸面塑等各类小工具,八仔很喜欢花上大把的时间在自己的工作桌上画画和做面塑,架子上面小温室里的植物也由他负责照顾。没有专门放绘本的地方,大人书柜左下角的几个格子就算是是绘本之家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5.jpg
晚上,这里还可以变身为地铺,准备好零食和饮料,把电视支架转过来,电影之夜就开始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6.jpg
地铺已经打好,还在执着于制作面塑潜水艇的八仔。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7.jpg
客厅分区改造后,我们终于可以在累了一天后安安逸逸的窝沙发里吃茶喝酒看书聊天,恢复身心,八仔也有了一片可以安心玩耍又有父母陪伴的小天地。
呜呜,想问下这么萌的娃去哪里领啊!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8.jpg
(づ ̄ 3 ̄)づ 觉得有用,就 一下再走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帖子

481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1
冤冤相报风潮天 发表于 2021-11-19 13:34:50
最基本的教育是生存教育。父母有义务教会孩子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你先得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吧。
你得有给自己找到营养均衡的食物的意识,你得知道冷了要加衣服,热了要减衣服。你要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你得知道如何规避社会生活中的风险,你得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如何给自己找碗饭吃让自己不要饿死。
大多数由本能驱使的哺乳动物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养育子女的时候,都知道要教会子女基本的生存技能。遗憾的是,同样是哺乳动物,有很多人类,因为种种原因,反而做不到这一点。
高级一点的父母教会孩子如何生活。
他们教孩子如何才能吃的更好穿的更好玩的更开心,他们教孩子如何让自己生活的更快乐。
他们教孩子如何得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教孩子怎么学习,怎么考试。怎么和其他人交往,怎么让别人喜欢自己信任自己给自己机会。怎么泡妞,怎么撩汉,怎么和领导同事打交道,怎么做生意,怎么和其他人掐架,怎么影响和管理其他人。他们教孩子如何在人类社会的竞争中取胜。
最高级的父母教孩子什么是生命。
他们引导孩子观察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他们并不强行向孩子灌输,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生命也都有不一样的意义。他们只是尽可能多的向孩子展示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孩子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然而现实是,有很多父母,连最初级的教育都做不到。
他们不教孩子任何东西,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仅仅是”听话“。
孩子只要听话和服从就好,不需要掌握更多能力。
这不叫教育,这叫”驯化“。
驯化孩子和驯化家畜没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48

帖子

645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45
八石我近 发表于 2021-11-19 13:34:57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好好说话。

很多人也知道应该和孩子好好说话,但是情绪一上来,就没法好好沟通了。其实这和父母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孩子的发展节奏,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如果我们还在原地踏步,缺乏对孩子发展的客观认知,育儿过程中也没有自我思考、做出调整,教育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想要和孩子有良好的亲子沟通,给予他们合适的教育,我们需要升级自己的育儿元认知。
什么是育儿元认知?

元认知这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认知心理学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弗拉维尔,于1967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对元认知的启示
简单来说,元认知是对自己思考和学习过程的认知、理解和监控。拥有强元认知能力,可以进一步纠正和优化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结果。[1]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1.jpg

元认知是对自己思考和学习过程的认知和监控

大家都听过《论语》中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强元认知能力的表现。
反思一下最近一次的情绪失控,仔细想想我们失控的根源是什么?问问自己:嘿亲爱的,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为何你对外界有这样的反应?如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下一次你可以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样不断做出反思,认知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而做出调整、优化的能力就是元认知能力。

  • 育儿元认知,是对自己育儿过程的认知、理解和监控
每一个父母都有对孩子失去耐心、大发雷霆的时候。这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在家,孩子没去上幼儿园,我们和孩子多了许多相处的时间,这也意味这冲突和矛盾的时间比以往更多。
有一次,孩子想让我陪他看动画片,我答应了。我们家孩子3岁多,他还想让他的毛绒公仔玩偶们也“陪”他一起看。孩子说:妈妈,你可以帮我将动物们在沙发上摆成一排吗?我很爽快的答应了,但是却发现他一会说“不对,长颈鹿放歪了!”一会说“小熊也没放好!”我鼓励他自己来调整,孩子却不愿意。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不断的调整,孩子嘟着嘴还是不满意。
我有点不耐烦了,感觉自己的怒火像一个气球,有一股气,不断在膨胀中。气球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马上就要爆发了。我很想朝他吼一声“你够了!你到底要不要看电视?不看就再也别看了!”然后扬长而去。
此时,孩子开始哭闹起来了。我心里有个人突然跳出来,对我说:“吼了孩子扬长而去,可以解决问题吗?似乎并不能。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吗?”
我心绪有点乱,情绪也到了最高点马上就要火山爆发了。于是我一把搂过孩子,一句话也没说,开始深呼吸,冷静我的情绪。
我的呼吸声由急促粗大慢慢变成了缓慢平静,孩子似乎也感觉到了我的情绪变化,他的哭泣声慢慢变小了。就这样,我们静静的拥抱着,我开始理解自己的情绪、监控自己的情绪。我感觉到:
a.我的肚子咕咕响,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满足时,就容易让我们的情绪变得糟糕。
b.为什么我同意给孩子看会动画片?因为我想要偷个懒,休息一下。
c.玩过家家、看电视其实对一个3岁半的孩子来说完全缺乏挑战,那只是用来打发时间。这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他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更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一个与我们全情互动的环境。
当我用元认知监控自己育儿的全过程,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于是我对孩子说:“我有点渴了,想去喝茶,你愿意帮我冲一下吗?孩子欣然答应了,神奇的是我们的拉锯也消失了。
通过元认知的育儿思维,我做到了两件事:
a.了解自己的情绪,认可它,监控它,帮助它,而不是任由情绪失控。
b.兼顾孩子真正的需求,让孩子真正有事可做。
这,就是双赢的育儿元认知。

  • 育儿元认知,是开启上层大脑进行深度的剖析,以做出更优育儿选择的能力
强大的育儿元认知,需要我们保持一颗觉察的心,观察孩子,观察自己,做出深刻的自我反思。国际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明确指出:[2]
我们的大脑,下层大脑相对更为原始,负责人体基本功能、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以及强烈的情感。而上层大脑进化程度更高,控制着一些这样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
当我们和孩子发生沟通的冲突时,强烈的情感(比如愤怒和焦虑)会从下层大脑冲出来。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暂停下来,冷静思考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那么就可以帮助意识转移到上层大脑,帮助我们获得元认知能力。通过元认知能力,我们会获得:
--明智的育儿决策;
--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
--自我认识;
--共情。
如何用育儿元认知,与孩子积极沟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 开启元认知策略,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用眼睛“看”
1.所有的教育,都从觉察开始。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我们就可以更理解他们“无理取闹”的原因,我们会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更理智的方式回应孩子的需求,更好的引导和养育孩子。就像蒙特梭利说: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得学习事物的本质,而本质是通过观察得来。
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多点时间适应学校的生活,每次放学后,我们都会在学校门口的那片空地和班上的小孩多玩一会。有一次我们坐在台阶上,孩子的老师看到我们,就过来和我交谈。
孩子不知道怎么了,在旁边拿着水壶来回的摩擦水泥地板,发出吱吱的声音,我看到水杯底座都磨出了深深的划痕。于是我把手放在孩子的手上,眼睛坚定的看着他说: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不要拿它摩擦地板。
可是孩子的耳朵好像会过滤我的声音似的,继续手中摩擦的动作。我和老师继续在交谈,但是我眼睛的余光仍然还在观察孩子。
突然,我意识到:孩子对老师还不够熟悉,他可能是有点紧张了。或许他也很想加入我们的谈话,却不知道如何做。
当我观察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把注意力关注在如何解决问题,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而不是关注孩子表面上的问题。当我们用心察觉时,元认知能力就在提升,我们会做出更明智的沟通方式。
2.用“第三者”思维换位思考,提升育儿元认知,得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在和孩子沟通出现矛盾时,我们还可以用“第三者”思维换位思考。所谓“第三者”思维换位思考,就是在遇到育儿的问题时,反过来问自己:如果某某处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
比如,如果蒙特梭利(教育学家)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如果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还能怎么做?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想培养自己反思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抽身出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
3.观察不仅包括眼睛看,还包括积极的倾听来回应。
在下面这段我和孩子对对话里,我用到了积极的倾听来观察孩子、回应孩子,这样沟通的过程会更和谐愉快:
--孩子:妈妈,看!我会自己擦桌子,我是不是擦得更好了?
--我:嗯,我看到你在擦桌子,听起来你觉得自己擦得比以前更好了,是吗?
--孩子:是的,我觉得擦的比以前更干净了。
--我:你看到了自己的变化。
--孩子:是的。不过有时候我的毛巾水会滴在地板上。
--我:这个对你来说不容易。
--孩子:嗯,我要再试试,下次把毛巾拧干一点。
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我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指正,而是用聆听的耳朵观察孩子,用自己的一眼描绘出听到的语言,给予孩子回应。
你会神奇的发现,孩子会启动自己的元认知,开始更加积极的思考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做出更恰当的调整。

  • 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学习,让自己的育儿元认知帮助你更好的与孩子沟通
我们要学习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碰到的、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元认知提升的过程。仅仅是这样,就可以让沟通更有效。
1.善用肯定性的“我-信息”,让亲子沟通更高效和谐。
很多的时候,我们是用“你-信息”来和孩子沟通的。比如:
--今天晚上你吃完饭,就开始玩乐高了,地板上的散落的到处都是,你总是不爱收拾!
--现在已经10点了,你还在床上乱蹦乱跳,难道你就不能乖乖睡觉吗?
而这样的“你-信息”,很多时候并不会带来沟通的好效果。如何改变?在PET的父母效能训练里,托马斯戈登曾经提出“我-信息”的肯定性表达方法。我们可以试试这么说:
--我看到了乐高散落一地,我没有办法走过去了。
--我看到你在床上蹦,妈妈今天累了一天了,很想可以躺下来好好休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信息”是对我们觉察自己的情绪,自然的流露。是活在当下的感觉,当我们用更贴切的词语表达时,我们会更加肯定自己的情绪,同时让孩子理解我们的期望,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托马斯戈登还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使用的“我-信息”沟通语式:[3]
孩子的具体行为+这个行为带给你的感受+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完美沟通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进行语境的转化,表达更积极的语言效果,而不是一味的赞扬或匹配,比如:
--今天早晨你收了自己的碗筷,这让我感觉很好,因为我的工作量减少了。
--今天我看到你在客厅玩玩具,很开心能和王阿姨聊很久,而且中间没有被打扰。
其实,这也是一种元认知的表达方式,我们不断的监控自己的上皮层大脑,理智的进行表达和分析,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2.深刻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需求,匹配更合适的沟通和育儿方式。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同,沟通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能增加自己对孩子各阶段的了解,那么就可以更加好的用元认知监控自己的沟通方式,匹配不同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
a.1.5岁-2岁的孩子,不要问“好不好”。
1~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如果你问他们:
--“宝宝,我们吃饭好不好?“
--”宝宝,我们洗澡好不好?“
他们会说:”不要!我就是不要!“
此时的他们正在建立自我的概念,想要证明我与你是不同的两个人。这就像著名心理学家劳拉·E·伯克在《伯克利毕生发展心理学》中说的:
孩子的自我觉知开始发展,当孩子对环境进行探索时,他们会注意产生的效应,这帮助他们区分自我、他人和客体。
他们自我的概念是如此强烈,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直接和孩子说:
--“宝宝,洗完手我们就可以吃饭了。”
--“让我们去洗澡吧!”
--“穿上鞋子我们就可以去公园玩了!”
这样直接了当,明确的表达方式更加适合1~2岁的孩子。
b.2岁-4岁的孩子,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A还是B?
从两岁孩子,孩子的自我分类能力会增强,语言变成了发展自我非常有力的工具。随着经验的增长,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运动计划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这时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选择,而不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可以和孩子说:
--“今天中午你想吃鸡翅还是排骨?”
--“周末你想去公园还是早教中心玩?”
当然我们给予孩子的选择,不能太多,否则孩子会难以做出选择。
比如有一次我让孩子挑选自己要穿的衣服,打开衣柜是成山的衣服,选择太多反而让孩子纠结很久。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元认知“监控”自己的思维,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孩子呢?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2.jpg

帮助孩子更好的做出选择

减少衣服的量,改变环境是一个好方法。井然有序的呈现方式,孩子可以一目了然,这不仅可以帮助他做出更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帮助他管理自己的生活环境,养成收纳和物归原位的好习惯。
c.4岁以上的孩子,鼓励自主选择,承担有限的自然后果。
如果孩子在4岁前,一直有机会锻炼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在4岁之后,孩子会做出更有责任的决定。如果可以,多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吧,只要孩子的选择没有伤害自己和他人,也不破坏环境,那么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尝试。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3.jpg

孩子使用小刀做沙拉

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错,他们的大脑才能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行为,让下一次做的更好。
增加自己的体验,承担有限的自然后果,其实这也是锻炼孩子元认知能力的好方法,因为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层的思考,自己的决定是否是最棒的。
3.刻意练习,给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观察和反思,提升元认知能力。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这样才能使彼此的沟通更加畅通有效。而快速成长的方法是就是可以用元认知有效记录、刻意练习。
我是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发现自己面对其他的孩子,比较有耐心,而对自己的孩子反倒耐心不足,容易对他发脾气。
为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每一次我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都会记录下来。
通过记录,我发现自己在两个时间段特别容易对孩子发脾气:
a.饭点时间之前(我特别饿的时候)
b.睡觉之前(我特别困的时候)
因此我了解到,自己生理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大脑情绪的小怪兽就要出来了。我给我的情绪小怪兽起了个名字,叫“阿呆”。每次要发脾气之前,我会告诉自己:阿呆快要出来了,小心!我会尽量提醒自己,避免自己在阿呆出来的时候和孩子呆在一起。
我可以去先吃点东西,在来和孩子玩,这样效果会好很多。而在不断的刻意练习之下,我发现我似乎可以更好的掌控情绪,对孩子发脾气的时间会减少。

  • 充足的睡眠,积极的心态,帮助大脑用元认知思维实现更和谐的亲子沟通
我们还要让自己保持充足的睡眠,只有我们睡得好,才能保持好的情绪。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在他的研究中发现:
影响人们情绪的两大因素之一就是睡眠。此外,有研究证实,晚上睡眠质量好的人,情绪较为正面,反之则情绪不佳。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理智的处在上层大脑的区域。这也有助于我们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时刻监控我们的思维,做出行为的调整。
写在最后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和孩子产生沟通的矛盾,作为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总是情绪失控,长此以往会容易引发孩子的各种问题,亲子关系也会变得很紧张。而当我们开始用元认知:
a.有意识的觉察孩子和自己的情绪
b.用“我-信息”表达对孩子的感受
c.养成记录的习惯,对育儿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理解和监控,刻意练习正确的育儿方法
d.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需求,匹配更合适的沟通和育儿方式
e.自己有充足的睡眠和积极的心态
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变得更加睿智和从容。孩子会成为一种动力,他们鞭策我们成长,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就像曾经有人说过的:
学会与自己的软肋和平共处,这就是我们成长的意义。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会影响孩子,他会用元认知思维与他人和平沟通,真正做到欣赏自己,悦纳他人。我想,这就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
顺便推荐下文中提到的几本书籍吧:
我是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b246e5f2f4842f9de14501ea0fd5edc0" data-hash="b246e5f2f4842f9de14501ea0fd5edc0" data-hovercard="p$b$b246e5f2f4842f9de14501ea0fd5edc0">@玫瑶老师
如果回答对你有帮助,点个赞吧支持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

帖子

471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71
童大大t 发表于 2021-11-19 13:35:34
重要的写在最前面:
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小孩,相信爱,表达爱,传递爱。
「相信爱」是「表达爱」和「传递爱」的基础,只有我们「相信爱」,学会了「表达爱」,才有能力「传递爱」。在「传递爱」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向别人证明爱的存在。
记忆中有位父亲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2018年12月31日,肯德基的二楼很热闹,有几个小朋友在嬉戏,旁边有个看上去三十岁不到的父亲。
两个小男孩玩得火热,手舞足蹈地互相猜拳。
旁边的一个女孩子有些害羞,从一开始就没怎么融入进去,安安静静地看着他们玩耍,或许是紧张的原因,手一直紧紧地攥着衣角,但眼神中流露着融入他们的渴望。
站在一旁的父亲不知是哪位小朋友的家长,察觉到了小女孩的羞涩和紧张,跟其他几位小朋友说,“我们来玩手心手背好不好呀!”
这是个好主意啊,手心手背相较于猜拳,可以让这几个小朋友都参与进来,这样就不会有人落单了。
看着小朋友充满活力的笑容,前一秒还在埋怨2018年过得真快的我一下子就被他们的笑容治愈了。
那位父亲看了看我,发现孩子挡住了过道,俯下身对他们说,“姐姐要走过去,你们让一下姐姐哦!”
说完,带着歉意地对我笑笑,说了一句:“不好意思”。
其实我自己倒是没觉得什么,只是看到这些孩子红润的脸庞和充满朝气的笑容,顿时觉得南京的冬天没有那么冷了。我说:“没事没事,遇见你们觉得很开心。”
不知道为什么,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小片段,但它在我的脑海中存放了很久。不到1分钟的交集,那位父亲温柔亲切的形象总能从我的记忆中打捞出来。
我会试着去想象,这样一位父亲会如何教育他的孩子。
他的家庭一定充满了爱与理解,日子或许平淡如水,但他的孩子一定会在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很多人都说教育要以身作则,那么家长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形象来孩子树立榜样呢?传递的又是怎样一种教育观念呢?
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孩子,相信爱,表达爱,传递爱。
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影响着一个孩子对未来是否抱有美好的企盼。
一个家庭的沟通方式影响着一个孩子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的能力。


  • 相信爱
在人类趋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比起虚无缥缈的「爱」,有些人会选择切实的利益和可见的结果。
在孩提时期,那些从小就「相信爱」的人,即便长大后孤身一人,但依然心有所栖,有所依。
这种信仰的力量是一种生命的支撑。即便距离遥远,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从不孤单。你相信,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个人在牵挂着你,你相信在遥远的未来有个人在等着你。


  • 表达爱
我印象中很多人都羞于表达爱。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心有负担。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表达爱」是一门技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培养。
我记得在初中时期流行过这样的作文内容——
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父母大声说「我爱你」。但是很多学生要么就是在表达之前犹犹豫豫,觉得害羞别扭;有的同学干脆就不说。
这篇作文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孩子都有一个固有观念——“爱是羞于言语的” 。
在他们的认知里,我可以用行动证明我爱你。比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比如考试成绩优异,但少有语言表达的「我爱你」。
语言表达是最直接、最容易被对方接收到的信息,但往往被我们忽视,或者说被我们所排斥。
「表达爱」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沟通,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习得的技能。
爱的表达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或许一开始我们会觉得别扭和不自在,但是练习得多了就会自然很多。慢慢地,亲子之间表达爱意会变成了一件日常化的事情。


  • 传递爱
「相信爱」是「表达爱」和「传递爱」的基础,只有我们「相信爱」,学会了「表达爱」,才有能力「传递爱」。在「传递爱」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向自己和别人证明爱的存在。
在家庭中,「传递爱」是一传一,一传二。但在社会环境中,「传递爱」就会变成一传一,一传多。
我注意到问题描述里有个词叫做「受教育者」。在我们观念里,教育常常出现在「以上对下」的语境中,默认小辈应是「受教育」的对象。
但我觉得,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互相成长、互相陪伴的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我们是平等的个体,父母只是比孩子多生活了二十多年,父母愿意把这些年的经历和感悟分享给有着血缘关系的孩子。
父母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如何生活,孩子的新奇视角让父母对世界有了更多发现。平等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加独立,也有利于父母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孩子离开他们的庇护,成家立业。
都说父母的爱是一场优雅的退出,其实化成一句话,不过是龙应台的那句——
“孩子,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已过去了。”
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培养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我认为「相信爱」「表达爱」「传递爱」是一个孩子成长路上必须学会的课题。
这过程之中需要引导和陪伴,需要鼓励和理解,需要练习和坚持。家长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在这漫长的成长之旅一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欢迎关注 @知夏有对小虎牙 ,不错过我的每个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

帖子

432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32
耳朵进水蜗 发表于 2021-11-19 13:36:18
不要以爱之名绑架任何人,也不要以爱之名放纵任何人

适可而止:不要以爱之名绑架任何人


生活中,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施以高频率的「暴行」,大多会让孩子产生适应性,这个时候的「棍棒教育」就会失效。

即使「棍棒教育」能够让孩子有所改变,但大多是短暂的,这只是孩子因为害怕惩罚而做出的应激形式。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学乖了,而不是变乖了。就像把酗酒的人送去戒酒中心,他可能会有所改观,但是,一旦他们离开戒酒中心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大多数人会再犯。「棍棒」本身也是一种压力,当撤去这个压力的时候,孩子还能保持一个好的行为,是个小概率事件。

太多父母以「爱」之名施以「棍棒」,这反而是在展现自己的无能。正如成熟的政治家都是将暴力作为最后的选择,而不是一上来就大打出手。开头就诉诸暴力,正是一个人没有实力的表现。同样地,暴力也是一个人低能的表现,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不懂如何寻找其他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父母对孩子的物质付出,往往成为父母伤害孩子的理由。正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养你这么大,你就是来气我的?」

「我每天供你吃、供你喝,对你不好了?」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只重物质不重精神的表现。父母过度注重于自己的物质付出,并且在伤害我们的时候,成为一种「道德许可」,让他们打得更为理直气壮、冠冕堂皇。这就像有人出 100 元钱要求揍你一顿一样,你会同意吗?父母对孩子的物质付出,不应该成为对孩子施以「棍棒」的借口,但是,现实中却大多如此。

另外,棍棒教育的副作用很多。低龄孩子的学习大多通过行为习得,一个被父母打过的孩子长大后更具有暴力倾向,以后他对自己的孩子施以暴力的概率会更大。如果这种棍棒教育是长期且不定时爆发,部分人就会因此变得极度敏感,进而导致产生神经症。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实际上是非常不利的。一个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下的孩子,往往会发生思维的窄化效应,他们缺乏思维能力,对其他事情的热爱程度会更低。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想的不是如何发展自己,而是如何保护自己。

人们大多有一种系统化的倾向,会忽略环境对孩子行为的情景作用。心理学家罗斯将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孩子在犯错的时候,大人大多是直接责怪孩子的品性,并加以指责,却很少考虑环境对孩子这个不良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很少反省自身是否存在造成孩子当前行为的因素。

当孟子犯错时,孟母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过度责备孩子,实际上就是看到环境对人行为的塑造作用。孟子的伟大不是偶然的,很大程度上和有一个懂得教育和有思想的母亲有关。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忽略孩子未发育出成熟的大脑自控系统,以及没有足够的记性记忆自己所犯的错误。父母与其采用「棍棒教育」,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32

  • 帖子

    16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