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22-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的一些现象,有的人会冲动消费,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出去逛街购物,买衣服或者其它自己喜欢的东西,钱花了心情好了。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烦恼,为了改善夫妻、母子或者亲子关系,为此花钱买东西,做事情,不能说关系没有改善,可是进展缓慢,而我们为此已经疲惫不堪,总感觉是在隔靴搔痒,事倍功半。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情急之下,我们常常会同意孩子的某个物质要求或者其它愿望,以便让孩子安静下来,让我们自己快些摆脱麻烦。
这些现象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试图用物质上的满足来满足自己精神和感情上的需要,而这种满足是一种权宜之计,很多时候是在饮鸩止渴,让问题随时间的推移变得更严重。让我们先从孩子说起。
养育孩子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对孩子愿望的过度满足,在物质层面给予了过多的满足,而忽略了孩子心理层面需要的满足。我们不能在物质层面过度满足孩子,这是养育孩子最常见的误区,孩子的物质需要大多需要由父母来满足,这从本质上是一种不劳而获,愿望是一种基本动力,过度的直接满足会削弱这种动力,原本没有懒惰的孩子,孩子的懒惰是大人培养出来的,是过度直接满足的后果。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忽略孩子心理层面的需要,甚至把对孩子心理愿望的满足视为一种纵容和溺爱,认为自己是对的,嘴里振振有词:“我不能惯他的毛病。”让人哭笑不得。
现在很多人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会学读一些心理学类的育儿书籍,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心理学背景,在读书时理解上存在偏差,经常是对错掺杂,在实践上往往会出现偏差,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和困惑,我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什么实际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会出现问题?
我从知乎平台上摘录了一段分享:“培养孩子首先要搭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点没有争议,但是如何搭建亲子关系呢?接下来的分享就存在一些问题和误解:“在育儿阶段,不管孩子希望家长做什么,家长都可以满足他,无论付出多少都不为过,而且还要全身心的投入。”“不用担心被过度保护长大的孩子只知道自己,不会把别人当回事。孩子懂得爱护自己,才有可能爱护他人。”
这段分享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把“需要”和“愿望”进行区分,混为一谈。我们应该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每次都满足孩子的具体愿望。需要是指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这是一个心理学里的抽象概念,而愿望是一个具体的生活用词。
从心理学即人性的角度看,不至是孩子,包括大人的需要都应该被满足,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愿望的受挫和未被完全满足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在育儿阶段,不管孩子希望家长做什么,家长都可以满足他,无论付出多少都不为过,而且还要全身心的投入。”这句话里孩子希望家长做什么,如果指的是需要就没有错,如果指愿望就有问题,我从分享里理解到的是“愿望”而不是“需要”。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手段应该是陪伴和理解关怀,对孩子心理需要的觉察和满足,我在分享里看到的是对愿望的满足和付出。
“不用担心被过度保护长大的孩子只知道自己,不会把别人当回事。孩子懂得爱护自己,才有可能爱护他人。”,这句分享里的“过度保护”在我看来是用词不准确,应该是“过度满足”的意思,这只是个小的错误,这句话本身的问题更大。孩子对人的基本观念“关爱他人”从认知行为心理咨询角度看是一个核心信念,这个核心信念是由经历和经验塑造的,也就是说是由我们和孩子的互动过程、我们的身教塑造的,而不是我们的言传,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要关爱他人塑造的。
这里不是说不应该告诉孩子要关爱他人,而是说大人要注意言传和身教的一致,在生活中我们要爱孩子,同时我们要引导孩子爱我们,这才是关键所在。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Kimberly55240

青年

  • 主题

    7

  • 帖子

    24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