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19-12-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自己对孩子太过急切,像极我爸当年的那个样子也是我最讨厌的样子。如何养成心平气和看待孩子这一路走过去的印记,如何放下那份自私的执着?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61

主题

57

帖子

671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71
为爱痴狂13 发表于 2019-12-30 09:20:57
很多家长活了半辈子都没搞明白一件事,就是孩子在早年的时候,行为是很容易模仿父母的。
以身作则往往比言语教唆好一百倍。
孩子并不会因为你天天教育他要好好学习,他就爱上学习。
孩子反而会因为你的打压和威胁而变得害怕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如果你养成读书的习惯,你会发现慢慢地,你的孩子也会跟上你一起读书。
如果你平时说话不带脏字,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说话也很少说脏话。
最讨厌的家长就是自己说脏话还教育自己的孩子别说脏话。
自己不学习,不读书,还要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开始用两种典型的错误方式诱导孩子学习:
第一种是威胁压迫式的,比如,“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地都没人要你”,“考不上好大学,以后你就流落街头,不要想着从我这拿钱,我也没钱”。
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过早的丧失安全感,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为了生存不得已而去做的任务,这种感觉很像老师给我布置一份我觉得对我毫无意义的作业,但是又因为某种原因而必须交的时候,这种感觉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并且对学习真正的意义产生错误的认识。
第二种方式就是交换式的,”考试考上90分,就给你买一台 iphone“,”今天下午好好学习,晚上让你晚一个小时游戏“,这样做,最终会让孩子和父母产生交换型的关系,他会认为他好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换取回报,这样怎么可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小孩子是天生的小宇宙学家,小哲学家,他们不像成年人有那么多的社会负担,世界于他们而言也是崭新的,充满未知的,所以这时,任何一个具有神秘感的东西,都能吸引他们。
没有一个孩子,没有思考过宇宙。
可有几个家长,和孩子一起看过星空?
爱因斯坦说过,他和别人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是一个成年了之后,仍然对自然界抱有好奇心的人,可是多少家长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就丧失了对世界的好奇心?
达芬奇一生研究画画,研究飞行器,研究自然界,这个过程他是快乐的,可多少家长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就扼杀了这种快乐?
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从学习中获取快乐的能力,一定不要让孩子丧失了这种能力,不然,在以后的更加残酷的竞争中,孩子更可能抑郁,或者丧失目标。
我父母虽然不是爱学习的人,但是我认为他们对我的教育中,做的最正确的,就是在我小时候,给我买了几本十万个为什么,他们经常带我去野外玩,捉蚂蚱,看星星,我小时候特别爱把自己看的书里面的一些东西,加上自己的思考讲给我爸妈听,虽然我说的极其幼稚,错误连篇,但是他们都认真倾听,倾听我这个幼稚又真实的灵魂关于这个世界的思考。
我的父母都是农村出来的普通人,但是他们却能给我安全感,因为当我在外面受欺负的时候,他们从来不让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我幼儿园被老师打的时候,我吓得不敢去学校,他们并没有让我好好听老师的话,而是直接给校长打电话,举报,几天之后那个老师就被撤职了。
他们没有钱,没有地位,但却能给予我安全感。
家长要做孩子的倾听者,而不是教唆者。
家长要做孩子的依靠,而不是压力来源。
家长要做爱学习的人,才能让孩子也爱学习。
家长是孩子的起跑线,而不是孩子的绊脚石。
我现在写这个答案的时候,几度哽咽,这个泪不是为了过去而流,也不是为了将来而流,而是为了那无数的被父母早早就扼杀了世界好奇心的孩子们而流,每个孩子都是达芬奇,都是爱因斯坦,我为这些本因璀璨却过早暗淡的灵魂而哽咽,愿每个灵魂都能尽情燃烧吧,也愿每对平凡的父母,平凡而伟大。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8

帖子

536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36
123464884 发表于 2019-12-30 09:21:42
如果你觉得孩子英文不好,就在日常里与他英文对话。
如果你觉得孩子文学不好,陪他一起背古诗体味中华文字之美。
如果你觉得孩子地理不好,带他走走塞北江南看看山河大川。
如果你觉得孩子历史不好,把资治通鉴上面的小故事串起来讲给他听。
如果你觉得孩子物理不好,跟他一起看宇宙纪录片,而后翻出费曼物理学讲义看一看。
你说,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学什么都学不会,那也可以。
那么,你应该多教给他,我们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们怎样以结果为导向去做事。我们如何规避风险,犯了错我们怎样去弥补,用何种心态去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
以及,我们如何去爱一个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拒绝一个人,如何原谅一个人等等。
可是,如果你只是把孩子丢到辅导班,而后七倒八歪的在外边的沙发上玩手机。自己为人处事还一塌糊涂,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你有什么理由,指责孩子平庸呢?
这只能怪你,没有给他一个智商碾压的好脑子啊。
………
有人嘲讽我没带过小孩,看养成游戏长大的。。。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1.jpg 我儿子四岁,这是我带他每天做的事。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表,是因为我自己有一个。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2.jpg 我的表被他看到了,于是磨着我要。原本我觉得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做这些太早了,最后被磨不过,从了。结果他出乎意料的好,每天自己喊着做事。
大家都上班,我下班要带他,还要做自己的事。怎么办,早起晚睡挤时间呗,还能咋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3.jpg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4.jpg 上下班的路上我放friends刷耳朵。考虑到儿子五岁开始要带他看新概念,我把新概念拎出来背了。考虑到他八岁以后要读书虫,我自己先把书虫系列读了。每天时间很少,一天看一章,有时候一周看不完一本。但是断断续续也读了一半了,明年应该就读完了。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5.jpg 我带他去过了十个国家。大概率在他成年会走遍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地方。
你说这样做就能培养一个很出色的孩子吗?我觉得未必。
我儿子刚出生,我老公就说他未必能到达我们这样的人生。学习这件事要点天分,如果他学习不好,上专科学个技术也可以。
所以比起学习,我更注意给他传授人生的经验,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会把想要告诉他的道理写成信存在网上,如果我不能陪他长大,至少他能知道自己怎样被深爱过。
多做事,少bb,才是成年人的处事方式。
………
太多人问表了。某宝搜365天全年计划表,搜圆贴纸。多的是卖的。用每个贴纸对应一件事,划分越细致越好。比如运动,我会区分打拳,瑜伽,其他运动。一般十来项吧划分开来,我一天五件事算完成任务。月底总结一下写在旁边备注里。
你们可以参照自己做自己的计划完成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7

帖子

482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2
ynwa丶 发表于 2019-12-30 09:21:50
妈妈往往对孩子给予厚望,「一定要把孩子养成理想型」这样的想法充斥大脑,一旦孩子表现不佳,就会陷入纠结、犹豫、自责、内疚之中。
但孩子想要的,是一种健康的生命状态,即便没有实现妈妈的期待,也能被接纳;在感到悲伤、难过、挫败的时候,可以得到妈妈的信任和支持,即便不断犯错,也不会被啰嗦说教,而是可以在不断试错中成长。
孩子是独立的、完整的人,不是你实现自身完美的工具,所以不要把养孩子当成机械性的工作,只要我们不过分追求完美,看得到自己的努力,学会谅解自己,也就能更理智地看待养育孩子这件事了。
下面以养育男孩为例,谈一下育儿之道。
一、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接纳男孩的不完美
1.接纳男孩的不完美,不要试图操控他去追求完美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反观自身,给孩子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成长环境,而不是每时每刻都想尽各种办法去教育、引导、指导、指点、支使、影响甚至是强迫男孩按照你的意愿或者你认为对的方式去做事,因为这一系列动作背后隐藏着的是操控心理。
当然,从积极层面讲,试图影响男孩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他,男孩在某种程度上也很乐于接受你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一定要有度,否则一不小心,影响就成了操控。
而且长此以往,你会习惯于这种模式,一旦男孩没能按照你所想的去表现或者行动的时候,你可能就会立刻变得烦躁不安,接着便试图用吼叫来震慑他,并希望通过吼叫来让他心甘情愿接受你的「纠正」,然后回到你所认为的正途上。
这种强烈的掌控欲反映的是作为妈妈的强烈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教育可以让男孩有所成长,所以必须时时刻刻把男孩的一举一动掌控在自己手中;对男孩也缺乏信心,不肯认同他的独立成长。
但是,男孩是一个灵动的个体,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成长,只有经历自我发现、发展,他的世界才会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三岁之后,男孩的思想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我意识越来越成为他思维的主导,他会开始希望很多事情由他自己来,会出现自我安排。而作为妈妈,随着男孩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广,你自己也会越来越应接不暇。
所以,你要放下内心的操控欲望,从更客观的角度来观察男孩,并意识到男孩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因为男孩的言行思想和你的所想不一致而觉得焦躁、难以忍受,没有了这样的负面情绪,自然也就不会忍无可忍地吼叫了。
2.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允许男孩指出自己的错误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并不一定都能接受这一事实。而且,人们往往会更多地看到他人的不完美,却选择性地忽视自己的不完美。
在这一点上,妈妈对孩子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妈妈会更为关注孩子的问题。但是当孩子出现的问题背后可能会涉及自己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推卸责任,并且极力为自己找借口。
这恰恰是我们排斥自身不完美的表现,接纳不了自己的不完美,就不能针对那些不完美作出改变,自己没有改变,自己眼中的孩子也就一如既往地问题连连,自己也同样一如既往地不断上火,甚至吼叫。
一位做心理咨询师的妈妈说:「父母不是神,会有局限和不足,但即使自己做得不完美,仍然能够爱自己,才有能量去做得更好;即使遇到挫败,仍然能够不放弃成长,能够积极主动地修复亲子关系,这是我能想到的父母送给孩子最完美的礼物。」
所以不用非得在男孩面前伪装一个完美的、不会犯错的形象。他总会发现你也有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告诉他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我们都要接纳。让男孩看到我们的努力就好了,我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是对他最好的激励。
你要意识到,你注定不是完美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需要的是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父母。
所以,当你犯错误了,不要试图在男孩面前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是要展现出真实的自己,要允许男孩指出你的错误。一方面,允许男孩指出错误,他会更加地信任和尊重我们;另一方面,男孩给我们指出错误这一行为,既显示了他的勇气,也说明他拥有了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这些特质都是男孩形成独立人格所必需的。
尽管我们有了接受男孩指正错误的雅量、度量,也一定要注意引导男孩,让他拥有正确的「劝谏」方法和态度。一旦男孩拥有了正确「劝谏」的方法和态度,不仅有利于我们和他之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还有利于男孩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要认识到你的言行带给男孩的影响
你有没有意识到,生活中有一个「小镜子」正时时刻刻地反照着你,这个「小镜子」就是你的男孩。
我曾经在讲座中遇到过一位妈妈「控诉」自己 10 岁的儿子,说他从小没有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书包不是在鞋柜上,就是在餐桌旁,要么就是在他自己的房间。衣服、鞋袜也是随处乱放。
不仅如此,儿子总是因忘带书本或学习用品而被老师批评。她也很受不了男孩把东西乱扔乱放,心情好的时候就冲他叨叨两句,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冲他吼叫:「去!把你的东西放好!」虽然会马上收拾,可是不出一天,家里就能随处见到他乱扔乱放的各种东西。
这种场景对大多数的妈妈来说,也许并不陌生。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7

帖子

492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2
kuritian 发表于 2019-12-30 09:22:03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一年前火爆的那个游戏:《中国式家长》
我一共玩了三代,在第二代的时候尤其感慨,因为第二代的“我”在高考前学了很多课程、做了许多模拟考卷,智商和记忆力都刷得很高。在点开录取通知书前,我想,即便考不上最好的学校,也能比第一代考得好吧,然而出现在通知书上的校名是一个陌生的二本院校,高考分数也比第一代低了很多。
这也许就是题主所说的“平庸”吧。这个结果让我十分挫败:明明让这个孩子学了很多东西,为什么这个孩子还不如我(现实中的我)考得好?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我立刻又惊了一下:在思考这个结局时,为什么我竟然成了家长的视角?游戏不是跟“中国式家长”相处的过程吗,为什么我把自己玩成了控制孩子的一切学习和活动的“中国式家长”?
就像题主提到的,自己对孩子急切的样子像极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父亲,第二代的“我”活成了不喜欢的“中国式家长”,所以,我想把我玩游戏时的感受在这个答案里分享一下,虽然坦白讲“如何放下”我并没法给出很好的答案,但觉察已经是改变的第一步了。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1.jpg 回顾一下这款名叫《中国式家长》的游戏吧。这款游戏让大家纷纷惊呼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一贯对游戏不太感兴趣的我,也在身边同学纷纷晒“三代上清华”“终于娶到喜欢的人了”“成功成为演员了呢”的游戏截图时,开始尝试玩这款游戏了。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模拟从出生到高考的整段过程,再附带一段简短的相亲结婚过程,并且可以一代代地一直玩下去。大概花两三个小时,就能走完一代人的前18年,因为游戏中的生活实在单调,学习、增长悟性是主流,游戏最重要的一关是“高考”,成绩取决于先前40几个回合里积累的智商、记忆力、情商、想象力,还有上过的课程,你可以选择学语数英文理,也可以“不务正业”学美术、计算机——然后换来惨烈的成绩单。偶尔也会出现几个小插曲:老师会让你竞选班长,但老师的好感和同学的支持总不能兼得;你需要在讨厌的亲戚来时充当老妈的面子,亲戚给你妈伤害值最大的攻击是“炫富”;你也会溜去选秀场炫技,看能不能成为舞台最亮的新星。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2.jpg 第一代的纠结:要不要“听父母的期待”?| 个体化

在我玩第一代的时候,我想让自己成为一位画家,所以学习时偶尔会选画画、素描;效果似乎也不错,还有喜欢艺术的小姑娘搭讪。
但是很快,我就面临了一个极大的冲突:父母的期待。
父母期待我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学函数,如果能完成这些期待,就能让父母长面子,还能得到属性加成;不完成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严厉的惩罚。
但是一个个红点,就在那里提醒着我:“父母对你有期待”。
不知是出于父母的期待,还是习惯了“大家都要学习”的想法,最终我还是选择去学理科了。但画画需要的属性跟学理科的属性不同,画画要求更高的情商、想象力,理科则要求更高的智商,两边都想顾的结果就是都没有什么好的成果,父母的期待都没来得及达成,成绩也马马虎虎,最后,第一代的“我”大概是高考超常发挥了,考上了一本,与素昧相识的姑娘结婚了。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3.jpg 在一代目完结的时候,我颇觉得纠结:这个“我”到底是在为自己的愿望(学画画)活着呢,还是为父母的期待(进入重点学校)活着的呢?
在真实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犹豫和迷茫:该不该听父母的呢?
从“听父母的”“父母的观点就是我的观点”,逐渐成长为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的人,这在心理学中是“个体化”的一部分[1]。
个体化过程是指人从依赖共生的儿童状态过渡到独立自主的成人状态的过程,包含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认知上的个体化指的是越来越多地具备独立的态度和观点,认识到父母的期待并不能代替或支配自己的观点,同时相信自己能跟父母相互理解,比如“关于我的人生要怎么走,我有跟父母不同的看法,如果我把这个想法拿出来跟父母讨论,他们会理解我为什么想这么做的”。而情感上的个体化指的是情绪不以父母的陪伴或特定反应为条件,而是由自己承担情感调节的责任,同时相信自己跟父母有着坚固稳定的感情,比如“我考试失败后很沮丧,但我自己就可以调节好,并且我不会因为没考好就失去父母的爱”。
很显然,第一代的“我”并没有做到成熟的个体化,在纠结要不要“听父母的期待”时,这一生就已经糊里糊涂地过去了。
第二代的挫败:学习的压力让我自卑多疑 | 心理控制

既然游戏是可以一代代连续玩的,于是我就继续来到了第二代。
这一代的“我”想试试考一个好学校、再做一名高薪的白领,于是一直在好好学习学校的课程,没有去跟姑娘们社交也没有竞选班长,甚至连“跑步”这样的“基础技能”都没有理会。到高考前,第二代的“我”已经学了很多课程、做了许多模拟考卷,智商和记忆力都刷得很高。不过由于学习压力太大,第二代的“我”心理阴影面积有点大,自卑、敏感、懦弱、多疑等负面特质纷纷出现在了身上——但这不重要,我想。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4.jpg 在点开录取通知书前,我想,即便考不上最好的学校,也能比第一代考得好吧,然而出现在通知书上的校名是一个陌生的二本院校,高考分数也比第一代低了很多。
这个结果让我十分挫败:明明让这个孩子学了很多东西,为什么这个孩子还不如我(现实中的我)考得好?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我立刻又惊了一下:在思考这个结局时,为什么我竟然成了家长的视角?游戏不是跟“中国式家长”相处的过程吗,为什么我把自己玩成了控制孩子的一切学习和活动的“中国式家长”?
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强加在孩子身上,是“中国式家长”常常做出的“心理控制”[2]。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似乎多少都会有这样的例子:不喜欢吃某种菜时,家长说“这个菜又健康又好吃,你一定要多吃”;想玩橡皮泥时,家长说“橡皮泥又脏又没意思,有什么好玩的”;本来约好了跟朋友出去玩,家长突然说“今晚你王叔叔来跟我们聚餐,你要好好表现”……
高水平的心理控制容易对儿童情绪、行为造成负面影响,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抑郁、自杀倾向等问题。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5.jpg 本来玩游戏的我应该站在第二代的“我”的角度、以一个孩子的身份成长,但玩着玩着,我就变成了热爱心理控制的家长,最终养出了一个自卑多疑的孩子。
而更讽刺的是,第二代的“我”完成了第一代没达成的愿望,成为了一名画家。
第三代的犹豫:美满的人生是我的吗?

有了前两代的经验和财富积累,第三代的“我”每个月的零花钱多了起来,我也会买减压的道具来缓解,这次在高考前,我终于学完了高阶课程,各方面的属性值也不低,还拥有了勇敢、果断、坚韧、激情四射的良好品质,并且跟“喜欢高智商”的小姑娘建立了良好的亲密度。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6.jpg 是不是该上清华了呢?我有点期待。
结果出来之后,比第一代的成绩高了一些,但离清华还远得很。不过幸运的是成功追到了喜欢的人,那个学生时代熟悉的小姑娘已经成为年薪25万的医生了。以现实中的评价标准去看,虽然不是人生赢家,也算是生活美满了。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7.jpg 第三代的故事也结束了,我犹豫了:还要玩下去吗?
这个游戏明明情节简单,代与代之间几乎没什么差别,就像现实中“7岁上小学,然后上初中,然后上高中,然后考大学”的“阳关大道”一样毫无新意,但我却连续玩了近一天。
我听闻深夜开黑的男生宿舍,欢声笑语大呼小叫;我见过沉迷农药的小姐姐,剁手皮肤数量堪比衣柜里的大衣。我知道游戏总是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一款让这么多人都找到共鸣感的游戏:也许是因为它太真实了,而我们的人生又有太多遗憾,让我们觉得,如果能在游戏里做成一件事,就好像真的弥补了遗憾。
然而再真实的游戏,都替代不了真实的人生,游戏里再多考上清北/成为演员/年薪50万的小人,也不是真实的你我。我把达成的成就存档,退出了游戏。
那真实的你呢,要成为“中国式家长”吗?
玩游戏的故事说完了,对于“平庸”,我还想多说一点。我不知道题主如何定义“平庸”,如果从统计学意义上来看,也许是处于正态分布的中间位置?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更愿意称之为“普通”,因为“平庸”听上去总带了一丝贬义。
前几天是我部的开学典礼,老师让我去代表在校生,给新生们“打鸡血”。
我部的部训是“追求卓越”,无疑是一管现成的、昂扬向上的鸡血;但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决定我的主题里一定要提“普通”。想了一晚上,最后定为“做一个追求卓越的普通人”。
我聊了三点:
    不必害怕“追求”,不必怕错、怕出头;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卓越”标准,它可以很多元,希望是能给自己带来意义感的事;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不要让追求卓越的路反而带给我们太多消极感受
也许环境越优秀,大家就越焦虑。在我部这几年,我见证了无数次的焦虑刷屏朋友圈,这种时候让我恐慌:我们追求卓越,追求自我实现,就是苛责自己、嫌弃自己不好吗?如果追求卓越的路反而带给我们太多消极感受,那还有必要吗?
认识到大家都是普通人,都会有偏差、会有偷懒,就不会有太多的不合理信念,不会沉溺在糟糕至极的想法里。理解和接纳自己偶尔的“做不到”,这也没什么不好。
我们在人生中总会面临许多挑战和焦虑,面对痛苦自我关怀的能力,我想是心理学给我们的盔甲。
对孩子,也是同理。题主对孩子的最终期许是什么呢?如果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也许在下一次“太过急切”时,能觉察到自己的本末倒置。
我想这也是我对自己、对亲密的人的祝福:成为一个追求卓越的普通人。


欢迎搜索关注微博、微信、B站:心理学生看点啥。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180423072635703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59

帖子

700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700
落日余晖97 发表于 2019-12-30 09:22:34
「自私的执着」,这是提问者的自省。
我看了大多数回答,都在告诉这个爸爸/妈妈,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通过言传身教,通过科学养育,通过反思,通过对孩子更深切或更无私的爱……这些答案无疑是出于一片好心的。但我没有看到有回答告诉他:你就是一个普通至极的父母,你不必对自己的欲望和挣扎有那么大的否定。
这不是一个普通人都会有的普通困惑吗?
普通人的人生并非是云淡风轻,知足常乐的。普通人的智慧也是不足以轻轻撕掉「平庸」这一层标签,也是很难「接纳一切不完美」的。普通人是很纠结的,一会儿认识到自己是普通人,一会儿又不甘心做一个普通人……我们不都是这样吗?
普通人对孩子高期待,爱攀比,看到孩子平庸会着急,联想起自己的很多遗憾。是的,是很自私。但生而为人的私心,我们一点点都没有吗?
就算是无私的父母,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真的可以不去焦虑孩子的竞争力、前途一类的东西么?焦虑的同时也警告自己:「科学养育,不要焦虑」,这就让他们更焦虑了。「孩子小学成绩不好,就不容易上一所好中学,中学教育跟不上,就不容易进一所好大学。起点低了,未来的人生就更辛苦……」这些只是庸人自扰的想象吗?也许吧。但现实中大家都那么辛苦,对吧,你看身边的大家。虽说学历不高也可以另辟蹊径,但谁又说得准呢?假如有人可以面对这些不确定,真的胸有成竹,那他一定另有底气,站在一个根本不普通的立场上。
要接受普通的人生,是很苛刻的要求。
我自己就犯过这种错。几年前,我在督导刚开始学做心理咨询的学生时,我经常批评他们在咨询中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如果来访者没做好准备改变,为什么非要推着TA改变?让TA多花点时间做准备不好吗?直到有学生对我说:
李老师,我是新手,接不到那么多来访者。所以我急,我就是期望这个来访者留下来。
我一下就愣住了。是啊,不知不觉我就站到一个挑剔的立场上,怎么了呢?我曾经也是新手,不都是慢慢来的吗?谁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呢?
我对他们的要求当然是好的,这是进步的方向。然而仅仅只有要求的话,对他们帮助也不够。指出方向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处境多一些认可。
但在这个问题下,我几乎没看到有人给这个普通人提供一些基础的关怀和认可,告诉他:你也没有那么错(或者诚实地说一句:大家都差不多)。
没有人允许他对自己慢一点。
我理解这是因为我们都急切。提问的家长急切,想改变他的看官也急切。急切是现在普遍的社会空气,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大家都急。因为急,所以看不惯,看到不如意的状况就忍不住讲道理搞批判。这也没错,道理是能帮助人的,但只在一些时候。而另一些时候人们是听不进道理的,越听越难受。或者道理都懂了,照样还会犯错。这也是常有的情况。我想为这种情况发一点声音。
两种声音都是有用的。想要自己变成更好的父母,和接受自己做不到那么好,这两种角度都是好的。人啊,好一阵坏一阵,两种时候都免不了。
最后,如果你也像提问的人同样普通,同样急于变成更好的父母(或者说,同样不甘心自己变不成更好的父母),我给你提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一,跟伴侣商量,请TA一起参与到对孩子的养育里,平衡你一个人的不足。一种声音占上风的时候,TA可以帮你补充另一种声音。具体地说,当你对孩子的要求太过急切的时候,TA可以负责安慰孩子,让孩子知道他还好。当你觉得自己糟糕的时候,TA再来安慰一下你,让你觉得自己也还好。
第二,如果无法摆脱对孩子的焦虑,可以找个时间——在你舒服的前提下——跟孩子谈一谈,告诉他:「我很矛盾。有时候我对你有过高的要求和担心。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也不喜欢,但我是个普通人,我难以取舍。」让你的孩子了解这一点就好。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知道要接受和拒绝你的哪些期待。当然了,你们之间还会有冲突。他知道你不是完美的父母,他也需要面对这个。
就是这样。你接受,然后把自己交出去。
这不是最好的方法,我知道。相比于其他回答,我的建议听起来算不上振奋人心。看的人代入孩子的立场会想:「这不是在给父母洗地吗?」也是吧。可是真实的生活中,也有进步是这样一点一点来的。提问的人说,他讨厌他爸爸当年的样子,生活的真相是,过一些年他也很可能会变成孩子眼中讨厌的样子,没有太大改观。但他的孩子讨厌这样,说明孩子又进步了一点。一代比一代好。
要接受普通的人生,就要接受这个。
普通人啊,哪能在知乎看几条回答,学一学别人家父母的养娃经,自己就跟着脱胎换骨了呢(而且说实话,我也怀疑别人家的父母真的就能做到吗)?生活本来就是平庸的,这不需要谁讲道理我们才能接受。道理听了很多,有时候难免还是没耐心。甚至越听道理越没耐心。小时候我们曾因为这一点被当成有问题的孩子,那么长大以后,至少不必再因为这一点,把自己当成有问题的大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

帖子

482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2
天使粉粉魏 发表于 2019-12-30 09:22:47
我觉得这个问题中主观情绪还是比较多的。
确实,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非凡成就,成为下一个拯救全人类的科学家,创业赚的盆满钵满的企业家,又或是全世界闻名的艺术家、音乐家;如果达不到这个程度,哪怕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也还说得过去。如果家长自身也是杰出人士,就更难接受自己孩子不如自己这一事实了。
我们从对孩子的期望中,能够看到家长那望眼欲穿的欲望。注意,是欲望而不是期望。因为这份期许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为1)能够“不平庸”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以及,2)“平庸”到底是如何定义的?
幸存者偏差 & 均值回归理论:客观概率极小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思维实验想想,到底成功的概率有多小?选自《清醒思考的艺术》:
假设有100万只猴子在股市上投机。它们疯狂地、自然也是随机地买卖股票。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年后,约有一半的孩子投资都赚了,另一半亏钱了。第二年这帮孩子又是一半赚钱,另一半亏钱。长此以往,10年后大约只剩下1000只猴子,而它们每次投资的决策都是正确的。20年后就只剩下一只猴子每次投资总是正确——它成了亿万富翁。
此时其他猴子会疯狂的围上来请教,你到底是如何成功的?是因为你勤奋努力吗?还是因为你总蹲在角落里吃香蕉?或者是因为你爸妈对你的教育非常成功?总之,它们总想尝试去解释为什么每次投资总是正确的。但这只猴子可能只是个运气爆棚的智障,因为这「连续走狗屎运   」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1/2的20次方,100W个人中才能有一只猴有如此的「连续走狗屎运   」。当然,一定有人会说,这个世界分布的机会并不是平均的,这个我是认同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小觑运气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及《思考的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Kahneman,2002)描述了这样的一件事情,我们也不妨一起来思考一下[1]:
一所空军学校的日常训练中,教官大人会奖励当天表现最佳的飞行员,而惩罚表现最差的飞行员。每到第二天,他发觉昨日最佳之星表现变差了,而最糗之星的表现却提升了。于是他琢磨了一下,严肃地认为 应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只惩罚不奖赏。对此,机智的你怎么看?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第一天训练的时候,有些人会撞大运表现奇佳,有些人则走衰运不在状态。到第二天训练的时候,每个人的表现就会回归到平均水平,这种现象在统计学上被称为「均值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 因此,不管教官惩罚与否,前一天表现悲催的飞行员第二天多半会有所提升;而不管教官奖励与否,前一天超常发挥的飞行员在第二天也会趋于正常。当我们考察的时间范围逐渐拉长,这个现象越明显,我觉得“富不过三代”和均值回归现象应该有一定关系。
如果我们说这位家长在时代、运气以及自身的才华和努力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成为了那个"幸运儿",现在过了20年了也想让他的孩子获得同样的外部条件,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概率实在是太太太太小了。如果出现的话,这运气得多好?祖坟上得冒青烟啊!
上面说的这些并不是让家长们将孩子的命运彻底地交还给幸运女神,而是想说,能够一路表现优秀,以及在后续的人生中取得瞩目成就的孩子,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少了。所以,“平庸”是常态,心态放平和吧
家长们得客观一些,不要总想着啥好事儿都让你占了(凭啥呢?)所以即便孩子在你眼中变得很“平庸”,也不要从心理上接受不了——毕竟那么多比你优秀的人的孩子可能还不如你家孩子,为什么要自怨自艾呢?再说了,人生是场马拉松,风水轮流转,千万不要过早放弃,没准哪天就转到你这里了。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风水转到你这里之前,做好足够的努力和准备,能够乘风而起。正所谓,成功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不具备培养"不平庸"人才的土壤

反过头来,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平庸”是什么?“不平庸”的人又是什么?是成绩考试达到近乎满分吗?是排名成为全年级甚至全校第一吗?是靠着投机倒把赚了大笔大笔别人的血汗钱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由于上学的缘故,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是来自顶尖大学。当身边的样本足够多的时候,大概也就能够看出一个规律了。我只是觉得很可惜,那么多曾经别人眼中和“平庸”完全不挂钩的人,却把自己埋没在了一些琐碎日常的事情之中了,当然其中不乏默默耕耘、还未被幸运女神青睐的人。
一方面在我眼中,“不平庸”的人一定要具备的条件是:
    心中要有光——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能够驱使一个人走很远,一个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兴趣,另一个则是肩负的责任感。拒绝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对得起倾斜给自己的教育资源、做等位的事情,要心中有他人,这并不意味着说要自始至终地无私奉献,而是要做利于身边的人、家庭、组织、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的事情。因为太多太多的人眼中,并没有那个指引他们不断前行的灯塔,于是他们就停下了脚步,不再前进。
我认为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不平庸”的人。但是这个微弱的光芒,在现在的社会里,几乎要被“金钱至上”而淹没了。有多少人,曾经被别人打击而亲手掐灭了心中的那一束光?
另一方面,《孟子·告子下》中讲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经历了种种考验的人,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反观现在,多少孩子能够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大部分还是被娇惯着宠溺着,自己想做任何事情,只要跟爸妈说就可以了,如果能够靠爹妈,为什么要靠自己?放着眼前的直升机不坐,难道还要苦哈哈的去造桥吗?
这简直是「成功人士的教育诅咒」。试想一下,家长们费心费力地为孩子铺好人生之路,请最好的老师、上最好的学校,希望孩子一切都不用愁,只要好好学习即可。可是,成为不平庸的路上是一定要经历风吹雨打的。
所以,到底是孩子平庸,还是家长们一步步把孩子变得平庸了呢?
大部分的家长会怎么想?他们会想,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却做的如此差劲,你实在是太对不起我了。于是家长的心里需要慰藉,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还仍然希望积极面对的家长,说明内心还是有一丝希望的。到底要怎么积极面对?我建议:
第一,先改变内心中对于“平庸”的定义;
第二,积极地为孩子创造能够锻炼他成为“不平庸”人的土壤;
第三,意识到做到传统意义下的“不平庸”的概率很小,但是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实现未来不平庸的机会依然是大有可能的。
这只是第一步,我相信真正能够做到的家长,迟早有一天,您也会成为一个“不平庸”的家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6

帖子

467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67
我和人七帘 发表于 2019-12-30 09:22:56
我的知乎签名是——
你的成长是一本书,我将用爱来品读。
已经记不太清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个签名了,从很久前的一个回答来看,写签名的时候时候我的孩子也就是一两岁的样子吧。
你写的自认为最好的字是怎样的?
今天的我,依旧希望把孩子当成一本书,需要我用爱一点一点去探索去挖掘去品味的书。
孩子,不存在平庸这个概念。

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什么是平庸?考试不能考100分?成绩不能达到班里前三名?抑或是不能成为学校里的小明星?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比自己家的强。家长看到的永远都是闪亮的“别人家的孩子”。
把孩子放到“别人家孩子”的影子里,只会让孩子一点一点的丢失自己。
毛毛虫的好朋友里有个叫O的孩子有阅读障碍,三年级的她还在艰苦学习读一年级的书。有一天,女孩子们在外面搞篝火晚会,另一个叫K的小姑娘把荧光棒挂在自己脑袋的各个部位当耳环项链。O对那个小姑娘说:“你知道吗?你特别像迪斯尼里的那么xx公主,就是迪斯尼里最漂亮的那个!”K一转背,她的妈妈说:“K,你挂的那是啥?怎么搞的跟外星怪物似的!”
我告诉O的妈妈她对好朋友的溢美之词,她发自肺腑对朋友的赞美让她那样的闪亮。
我告诉K的妈妈O对好朋友的评价,不同的人眼里的K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样子。
孩子的不平庸需要家长去挖掘,不是孩子平庸,而是家长无法挖掘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闪光点!不要把孩子放到“别人家孩子”的闪光点的阴影之下。
很多孩子的闪光点在父母用“别人家孩子”来塑造的过程中,慢慢熄灭...


孩子的自信,需要最亲的人的强力支撑

当父母对孩子失望,我们还能期待孩子什么呢?
毛毛虫上学前班的时候,有一次我去教室里做志愿者。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做完了自己的项目,只有她没做完。我有些烦扰,就去问了老师:“她是不是做事特别拖沓呢?她怎么什么项目都比别人做的慢呢?”老师说:“不是的。她所有的项目都想做的完美。有些孩子喜欢很快做完,但是做的很粗糙,但是她努力把它们做的很好,所以她慢慢做不要紧,我们会有额外的时间给她完成她的项目的。慢慢来,不要紧的。”
感谢老师对她的了解,给了她最有力的支撑,让她充满自信地完成她的项目。
作为父母,我们在很多时候,也需要少一些焦躁,多给孩子一些信心。
慢慢来,不要紧的。
这是我们要对孩子说的话:孩子,慢慢来,你慢慢地长大,爸爸妈妈们也要慢慢地读你。


孩子的人生,如同一本书,翻开开头并不能猜透结尾

四岁前的毛毛虫爸爸妈妈从来没看懂过,五岁的时候酷爱宇宙星系,六岁开始转而迷恋鲨鱼,七岁的梦想是当海洋生物学家。。。
孩子对于世界探索的欲望以及探索的方向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又如何能在这个时候就给予他们一个固定的标签?
我至今还记得毛毛虫躺在婴儿车里看看蓝色的天空咿咿呀呀自娱自乐之时,有人过来问我:“她难道不会哭着要抱抱吗?是不是关注不够所以孩子都不知道想要抱抱呢?”
那个时候,有很多人这么说,他们觉得,这个孩子似乎不够聪明,因为她不知道用哭闹提要求。
当她这本书以这样的开头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选择坚强地顺应她的方式。我所要做的就是,慢慢地,一页一页地翻开她,即使她不够聪明。
不聪明又如何,她是我的孩子,我爱她。
她的人生不是因为一个“想要抱抱”的要求而决定的,她的人生很长,而我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来陪着她长大。


题主,我能理解你的急切,就像当年我觉得孩子不索取抱抱的时候,我会给她抱起来,让她看起来像其他的孩子一样。
如今,我明白了,我的孩子,她同别的孩子有的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她,独一无二。
每个孩子,同别的孩子有的最大的相同点就是——独一无二。
没有一个孩子是真正平庸的,就像我曾经在别的答案提到过的一样
——这个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欣赏美的眼睛
这个世界不缺少闪光的孩子,缺少的是欣赏他们闪光的父母的眼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帖子

467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67
琥二甲 发表于 2019-12-30 09:23:08
鸡血的,说理的我就不再赘述了,相信有很多优秀答题者给了你不少不同角度的抚慰。我只想从心理解读者的角度来帮你看看你为何会如此渴望孩子非凡?执果索因你大概就知道如何调整了。
你说孩子平庸,那这个衡量平庸与否的标准来自哪里?一个受尽父母苛责,但依然神采奕奕的微笑着学习生活的孩子,在我眼里就不平庸,相反一个在老师父母面前乖巧懂事的孩子在我眼里其实就是一种平庸,而你眼中可能有着另一番解读,其他一百个人眼中又有一百种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是的这只是一种解读,与孩子本身无关,只与我们自身的经历,认识,经验和角度有关,孩子只是那个孩子。
我们反反复复看见的并非客观的世界,客观的人,而是我们以为的或我们想要看见的那个世界和人,他人他物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内心的需求,渴望和执着,通过你对孩子的评价和期望,我看到你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两个投射:
    投射了平庸的自己    你在孩子身上投射了那个平庸的,未能让父母满意的自己,你特别不接纳这样的自己,于是就把它投射在了孩子身上,打着手电筒到处找孩子平庸的证据,想要消灭它,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只要你找肯定能找得出来,但同时你也漠视和打击了孩子的杰出。

    就像你看到孩子考了85分,站在你的面前,你看不到孩子这85分背后的付出和努力,而更在乎的是,那丢掉的15分;就像一张白纸上的那个黑点,你首先看到的在乎的是,仅占整个纸张百分之一大小的那个黑点,
正所谓抗拒什么什么就会壮大,无视什么什么就会消失。所以,要小心哦,我们的负面强化可能会让那个负面更加壮大;
2,投射了对强大父母的渴望     你还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自己对妈妈的渴望,你期望孩子变得杰出非凡,就像一个孩子在找依托,当你看见孩子的平庸,就仿佛一个年幼的孩子看到妈妈生病卧床不起的样子,妈妈是他的支撑,妈妈倒下了,生活就无望了,他内心充满了惶恐和无助,你也一样,孩子是你的希望你的未来,孩子平庸了差劲了,你就没指望了。潜台词是:妈妈只有你好了,我才能好,我的好必须建立在你好的基础之上。
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在无明里伸手向孩子索要,要一个我想要的未来,要一个我已设想好了成果,这不就是小孩对妈妈的诉求吗?而一个成熟独立的人,他会为自己负责,他明白孩子是独立于自己的生命个体,他不会在孩子身上有任何期待。
如何调整呢?就上面两点内心深层动机的分析,答案也出来了~
第一,拿开你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投射,明白那个平庸的孩子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不被接纳的你自己,而你也不是真的平庸,只是你自己的以为,大概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在有分别的爱的养育中,充斥着太多的评判,指责,唠叨和要求,你内心有很多不被看见,不被认可和不被爱的感受,而这些感受让你产生了很多的自我低评价:我是不够好的,我是不独特的,我只有足够好足够优秀,爸爸妈妈才会关注我,才会爱我!
小孩子就是会如此自我归罪的---爸爸妈妈不爱我不喜欢我,一定是我有问题,爸妈不高兴了,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于是你陷入了这样一个自我的剧情:我要努力加油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才会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只有优秀,我才配活,杰出优秀是我活着的意义!
看到了吗?一切皆因爱,这只是你的以为,真相是:父母可能本身就是爱无能爱匮乏,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不是你优不优秀的问题,你再优秀也未必能博得他们的欢心,也未必他们就会来爱你!走出认识的误区。
第二,成长自己,让自己独立起来,强大起来,敢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哪怕光辉惨淡都是我自己要抗的,而不是指望孩子。
写在最后,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那样出类拔萃的孩子恐怕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罢。
反过来说,每个人从一颗精子成功着陆在卵子中的那一刻,从亿万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坐落在妈妈怀中的那一刻,就是天生的优胜者!
我们各有各的杰出,各有各的平庸,我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努力着,上进着,求好着,也各自在不擅长的领域里,徘徊着,盲目着,颓废着~
但这也毫不妨碍牢牢把握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也不妨碍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68

帖子

682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82
张飞说教育 发表于 2019-12-30 09:23:51
成长,是一个「急不得」的过程,有的时候也许不是孩子「平庸」,而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下面我针对初中年级孩子面对新环境的适应,以及孩子这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为父母们提一些小建议:
1. 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做充分的交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孩子进入新的环境学习,到底适应的如何,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和孩子进行交流询问来了解。父母有的时候可能觉得孩子大了,不像幼儿,不懂事,需要父母关注,所以往往对孩子的观察并不那么仔细,只要觉得孩子学习没出大问题,行为举止正常就行,至于孩子的情绪问题,反正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就比较波动。另外,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比较肤浅,吃了吗?开不开心,学校适应得如何,面对这些简单的不走心的问题,孩子会说:还行。没事,没什么不适应的。这样一来,容易忽略很多情况,等到孩子突然开始出状况时再去补救就会费力很多。当然,也不排除孩子本身和父母情感链接少,所以关闭自己,拒绝父母参与自己的生活。
所以父母需要:
1)和孩子进行情感的链接和修复。
如果孩子在家很少搭理父母,或者总是和父母争执,发生冲突,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整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中包含父母和孩子有密切的情感链接,父母可以熟练地和孩子表达对孩子的欣赏和爱,孩子也觉得和父母在一起放松,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冲突,大部分的原因是父母过度聚焦孩子的行为习惯及学习,对孩子的缺点包容度低,夸大想象不好的结果,导致父母自身焦虑紧张,对孩子批评为主,管教为主,孩子觉得在家里不被理解,没有自由,父母也没有对孩子进行切实的帮助,孩子不信任父母。
所以,父母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任何对未来和对孩子的恐惧担忧,你会怎么对待你的孩子。或者你也可以尝试问问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就是无法进行学习,他就是不是学习的料(这都是假设性问题),你会怎么对待你的孩子。父母需要真正直面一个问题:我们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我们的孩子身患缺陷,永远无法适应社会,我们还爱我们的孩子吗?如果我们的孩子就是浑身缺点,我们还爱我们的孩子吗?父母需要用爱来修复和孩子的关系,这样,孩子才会接受我们,我们也才能真正在孩子的成长的路上帮助到孩子。
2)改变交流方式。
从浅表的吃了吗变成你最爱的美食是什么?为什么?类似这种更深入的交流方式。交流的重点从结果到原因,从行为到价值。当我们问孩子你和同学相处怎样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问:你在班上和同学相处得怎样?和小学的同学间的相处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这种不同的原因在哪里?你和他们相处时,你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你是否喜欢?你特别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最喜欢怎样的交往环境?这里当我们问为什么?什么是最喜欢的,都属于问原因,问价值的问题。
对待学习也是,不再是粗暴简单的问:你上课怎么样?老师讲得听不听得到懂?学习吃不吃力?这都是在问结果。可以这样问:你们现在都在上什么课呀?你对初中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你觉得你的进步在哪里?哪些是比较吃力的,不适应的,为什么?你最希望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你对学习有怎样的期待?为什么?这些对你的价值是什么?这些开放式的,聚焦在孩子的价值以及背后根源的问题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目前的思想状态,学习状况,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了解孩子的价值系统,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否则我们连孩子的价值都摸不清,怎么能帮助孩子呢?
就好比孩子玩游戏的问题,父母不妨问问孩子为什么爱玩游戏,在玩游戏时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当每天只玩游戏,以游戏为生时,他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他怎么看待自己,他面对游戏时是纯粹的沉溺还是逃避?游戏中的什么给孩子带来了快感刺激?是那种赢的感觉,还是那种有朋友一起玩的团队归属感,还是纯粹打法时间,到底什么让你如此热爱游戏?这些问题往往不一定是一次就可以得到清晰地回答,可以需要多次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探索,最终孩子本身也会在这些问题中清晰自己的价值。
父母通过一些列发问,会对孩子的价值观更加清晰,接下来,父母需要在价值观方面和孩子进行工作,也就是俗称的思想教导工作。一个人价值观没有确立,行为就没有动力。也就是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那父母需要找到一条路既满足孩子的价值需要也让孩子接受你给予的价值。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说,并不是你告诉孩子学习是必须的,孩子就会去学,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孩子本人可以接受的价值。比如,学习可以训练全脑,游戏只在大脑的某个区域造成刺激,长期以往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比如学习可以掌握了解世界的工具,一个人可以通过这些工具的掌握,以后可以有好的生活。女生最喜欢学习好又会运动的男生,男生最喜欢学习好的女生。我们很爱你,我们觉得我们的孩子就属于玩得又好,学得又不费劲。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要有责任意识,学生就要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一个人敢于选择就要为选择结果负责。现在是义务制教育,我们谁也不能犯法你就不去上学了,所以既然必须上学,你得完成学习任务。等等,这些和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会对孩子的行为有驱动。
3)用分享代替说教。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15c66d46e67f

村民

  • 主题

    49

  • 帖子

    50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