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19-12-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在家里经常听到尖锐的声音,因为孩子脾气特别坏,特别喜欢砸东西。 有一次到了午饭时间,我差点被孩子扔过来的电视摇控器砸中。 坐在沙发一边的老公生气了,对孩子说了几句,叫他吃饭别看电视了。 孩子哭起来,“我不吃,我就要看电视!”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应该怎吗面对?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10

主题

11

帖子

440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40
123464824 发表于 2019-12-27 12:14:12
今天早上我正在睡觉,听见4岁半的小萌在客厅里尖叫:「不!我就要吃!」
然后是姥姥的大吼:「不行!说了不许吃!」
两人剑拔弩张,很快一场祖孙之战即将爆发!


我赶紧翻身起床,奔了过去。
原来,他看上了亲戚送的卡通兔子棒棒软糖,挺大一只,摆在客厅茶几上挺显眼的位置,吵着要吃。
吵到生气的时候,他甚至拿起昨天刚拆下的玩具纸盒,要朝地板上砸去!
这是要撒泼打滚的节奏啊!我可从来没有见他这么生气过。


于是,我一把搂起他,把他拎到了墙壁旁边。
这么做,是在孩子生气时,将他迅速抱离现场,以免他一直看见刺激物棒棒糖,但是又吃不到,就会越来越生气。


我自己也坐下来,和他的眼神基本能平视交流。
只见小萌蹲坐在墙壁旁,离开了棒棒糖案发现场,冷静了一些,但是坐着不说话。
这是生气的第一阶段:拒绝交流!


顿了一两秒,发现我没有理他,于是小萌将双手抱在肚子前面,还翻起了白眼。
这是生气的第二阶段:妈妈居然不理我,继续生气!


「你在干嘛呀?」我问道。这也是孩子生气时,家长最习惯的询问方式:你在干嘛?你生什么气?你有什么好生气的?你闹什么脾气?你怎么这样?明明你做得不对,你还有脸生气?
果然,此问一出,小萌眉头一皱,举起面前的玩具盒子挡住自己,不理我了。
这是生气的第三阶段:妈妈根本不理解我!更生气了!


过了一会儿,我小心翼翼地帮他表达他的情绪:「你生气啦?」
孩子就这样,虽然他们明明就是生气了,可还是期待你来帮他们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果不其然,他一旦发现我知道他生气了,立刻说:「对,你非不,你非不让我吃糖,然后我就真的生气了!」
这个阶段,他连正常的语言表达都有困难了,而且注意力也开始转移了,原本举起的玩具纸盒也从手里掉了下来。


「你想吃什么糖啊?」既然提问对此刻的他来说有效,那我就继续提问,帮他表达出心里的想法。
「吃!棒!棒!糖!」他双手反叉在腰后,一字一句地大声说道。
「什么味道的棒棒糖啊?」我继续提问。
「哈啊……」小萌陷入了思考。
一旦孩子开始思考其他问题了,就从原本愤怒的情绪中脱离出来了,也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了。


「草莓味儿的想吃吗?」
「我就是想吃草莓味的!」小萌回答的语调依然是气呼呼的。
「那想吃猕猴桃味儿的吗?」我随口说道,这是他平素就爱吃的水果。
「也想吃!」他皱着眉头说道。
「想吃黑芝麻味儿的吗?」我提出了新奇的选择。
「也想吃!」小萌虽然还皱着眉头,但嘴角已经开始上扬。


「但是这些,今天我们都——」我一边说一边观察他的反应,发现他一听到转折语,立刻又紧张地皱起了眉头,就等着我拒绝他,然后继续生气,于是我立刻改口到:「可以在一种食物中吃到。」
「什么?」发现我的回答和他预期的被拒绝不同,小萌惊讶地暂时不生气了。
「汤圆!」
「???」
「知道什么是汤圆吗?」对于在北方出生的小萌来说,只知道元宵,不知道汤圆。
「不知道……」他小声地说道。
「知道什么是元宵吗?」
「不知道……」他笑着摇头,其实他分明听说过也吃过。


「今天是什么节日知道吗?」
「元宵节!」他笑着说出了正确答案,毕竟我们这几天都在跟他讲即将到来的元宵节,他是有印象的。
「对呀!」我立刻积极肯定了他的回答,「元宵节我们就要吃——」
「汤圆?!」他充满期待地问道。
「吃元宵!」
和自己预期的答案不一样,他有点小失望,但还不甘心:「元宵是不是就是一种汤圆啊?」
「啊,比较像……」


他已经不生气了,转移注意力了,但根本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于是,我引入了新的话题:「那我们最近都没有吃棒棒糖,那我们可以吃的汤圆,好嘛?」
一听到关键词「甜」,小萌立刻两眼放光:「甜的汤圆?那好!」
此时要将他所喜欢的棒棒糖属性,转移到其他父母可以接受的选择上去:「就是草莓味儿的、黑芝麻味儿的……」
「那就,那就」小萌激动地说都不会话了,「去买草莓味儿的好啦!」
「也行啊,那我们就去吃草莓味儿的元宵,好不好?」
「那好!」小萌笑意盈盈地看着我。


这下,我们终于讨论出了满意的解决方案:不吃棒棒糖,但是元宵节可以吃草莓味儿的元宵!
坐下来和小萌沟通的全程,我录了一段视频,后期有所剪辑,主要是剪掉了他长时间的生气静坐,还有最后我们关于吃什么味道的元宵的讨论。
孩子脾气特别坏,有什吗办法?-1.jpg
孩子生气时,应该如何处理?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1159160195940352


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无理取闹,他们只是有了想要的,又得不到,所以产生了挫败感和沮丧。
当成人受挫时,也一样会有生气、失望、伤心等消极情绪,只是成人知道如何去自我排解,但孩子不会——他们大多数时候只会用哭闹蹦跳,甚至打砸东西等行为,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时候,如果没有试着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也没有尽力帮他解决问题,他就会感到更无助——连最亲密的爸爸妈妈都帮不了我,我真的太无助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让我胡闹一番,消耗掉这些让我不舒服的情绪和精力吧!
于是就有了成人眼中孩子的「无理取闹」,而如果放任这种行为发展下去,孩子会变本加厉地以更恶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为自己争取想要的东西。
题主的孩子喜欢砸东西,因为他看电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被停下来了。
有没有想过,如何在孩子想看电视的时候停下来呢?


首先,提前建立规则。
例如我家关于看电视的规则:
    每天观看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每次不超过20分钟只能天黑才能观看(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天黑的标准更直观)


其次,在停下来之前,给孩子留出过度时间:
    每次只看2集,并且看每一集之前都会提示还剩几集允许孩子看完这一集,再停下来,而不是突然中断


第三,约定好下次的条件:
    做完作业/吃完饭才能继续看等等


同时,从现在开始规范孩子的行为。
一方面是禁止任何砸东西的行为,如果砸了东西就给予惩罚(罚站,罚不许看电视等);一方面是给予他别的选择:在生气时,父母可以带着他深呼吸、听音乐,让他平静下来;或者给他一个发泄玩具,让他生气的时候捏东西、转指尖陀螺等方式,来正常地发泄。


但更重要的是,帮孩子解决问题。
人与人的交往都有信任成本,这些信任成本会在一次次的生气、发火、压制后被逐渐消磨殆尽。比起用父母的权威去命令孩子,孩子不满时矛盾逐渐升级,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帮孩子解决问题:
    完全接纳他的情绪,可以生气、可以愤怒、可以伤心、可以失望如可能,建立一些温柔的肢体接触,例如握住他的手、轻轻抱住他,让他了解你是关心他的帮他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在和他的沟通中,通过猜测、提问等方式了解他的真实需求在和他的协商中,建立规则,找到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能满意的解决方案
但凡育儿问题,回答的评论下面免不了风言冷语:
    这些专家都是理论派,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我家孩子不一样,对我家根本不适用!都是键盘育儿,专家自己估计没生过孩子!
作为育儿分享者,我们能分享的不过是「方法和原则」,分享的是我们自己所遇到的「某个具体的案例」:某个案例的处理方法当然不可能普适于所有问题,但方法和原则却是相通的。
有时候,不是方法和原则失效了,只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冰冻三尺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又怎么期待一次醒悟后的努力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呢?
育儿方法只能供父母参考,想真正地解决问题,还需要在家里重建一套关于沟通和协商、规则和边界、奖励和惩罚的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以往用权威去强制要求孩子的父母,可能会感到不适,因为「一瞪眼孩子就听话」的简单粗暴的方法会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和孩子平等的沟通,甚至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
这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是内心抵触,或者受挫以后就直接放弃了。
也许有一天,孩子会提问:父母脾气特别坏,怎么办?面对父母的无理取闹,该怎么办?
父母想说:我不是脾气坏、不是无理取闹,只是孩子你不懂我。
今天父母提问:孩子脾气特别坏,怎么办?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孩子怎么办?
孩子也想说:我不是脾气坏,不是无理取闹,只是你不懂我。


当年「坏脾气」的小萌也来知乎啦,他现在依然会有发脾气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如他所说,都是「平静而快乐」的。
欢迎关注他的知乎 @小萌Hen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3

帖子

459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59
mameile 发表于 2019-12-27 12:15:02
1
孩子脾气坏,90%怪父母的日常对待,10%怪父母的当时对待。
如果父母日常面对孩子小事都在苛责、碎碎念甚至惩罚,那么孩子一定会模仿这种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日常。
一旦孩子学着父母的样子开始发脾气,这时候,父母怂下去了,那么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奖励,以后你都可以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解决不如意。
如果父母用更暴力的方式反击,那么很可能下次这个更大的脾气,就会直接反馈在父母身上。
我个人尽量不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做批评,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等到真的遇到了大问题,那么只需要变个语调,孩子基本就能理解了。
这就是,你只有日常甜到九分,那么突然变一下口味,就会显得很刺激了。
所以,功夫从来都在诗外。
2
我女儿从小都是比较理智的孩子。
直到到了幼儿园,她的好朋友是一个非常闹腾的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日常嗓门很大,而且非常能闹腾,非常能反抗父母,如果她需要什么东西,一秒钟都不能等,必须立即马上要到,如果要不到,那就会开始发很大的脾气。
于是,我家姑娘从一个内秀的小公主,一路朝着这个洒脱的方向开始发展。
不过,我家小妞只学到了表皮,就是用很尖很吵的声音来提要求。
对于这种要求,在我们家是完全吃不开的。
我们家里很幸运只有我带孩子,所以不管是旁边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我说不能宠的事情,他们就会默默的陪我坚守。
当孩子开始发脾气,我会不停的温和强调,强调一百次,不可以尖声提要求,不可以大吼大发脾气提要求,不可以哭着提要求。
孩子升级成更激烈用哭的方式来反抗我时,我就会温和的守住我最初的底线。
3
这种对抗其实日常都会发生的。
而且我很珍视所有对抗和矛盾的机会。
当父母,不要害怕这种对抗,这其实也是在给孩子进行社会教育的机会。
孩子磨家长,家长也可以磨孩子,孩子才能学会处事智慧。
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真的棍棒了,其实也不会培养出太废的材来,毕竟等同于父母花了心思。
现在很多教育提倡温和柔顺的对待孩子,却没有讲,就算温和柔顺,也要去对抗。
一味顺从,那只有一种状况发生,就是父母根本就是放弃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些幼儿园会逼迫孩子吃东西,吃不完也要盯着喂完。
有一些幼儿园提倡宽松教育,绝对尊重孩子的本能,不逼迫孩子吃东西,让孩子自由成长。
怎么才好呢?
我孩子日常上的幼儿园是逼迫孩子吃东西的,孩子吃病了也要吃。
学校的管理细腻到,要求班主任多长时间你们班要喝完一桶水,如果没有做到,要问责老师。
我假期送了一个托儿班,是一个幼儿园私下里接了些假期托管的孩子。
他们的理念是,吃饭?没有任何要求,孩子有孩子的饭量,尊重孩子的本能。
两个幼儿园上下来,结果是,上假期托班的时候,孩子天天喊饿,没吃饱,怎么都吃不饱,回来喂了又喂多。
日常的幼儿园,孩子完全不会觉得饿,而且在这个幼儿园的孩子,普遍比别的幼儿园的孩子要高壮很多。
你说哪个幼儿园的老师的工作压力大?
哪个幼儿园的成果好?
最终是哪个幼儿园的孩子受益呢?
换句话说,逼迫孩子的父母,特别是用正确方法来逼迫孩子的父母,是不是比不逼迫孩子的父母更有机会能教养出优秀的孩子?
4
棍棒教育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成效很快,但是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多半会情商堪忧。
父母用暴力解决问题,那就等于给孩子说,只要强大,你可以碾压一切,这种孩子长大不怎么会转弯,诚实得清澈见底。
我就是被这样碾压出来的,所以过去我一直都被自己的直白困扰。
很多话能说不能说,完全不清楚,从来没有除了完全坦诚和完全暴力以外更多一个选项,当然是会被伤害的。
所以,我是坚决抗拒暴力对待我自己的孩子的,我不怕打她,我怕她学会打人这种只求武力碾压的逻辑。
我对自己的孩子,是绝不承诺放弃武力,但保证不首先使用暴力。
后来这个方法让我发现,孩子在和我的互相挫磨中,学会了很多我想不到的东西。
她很能对抗脾气和挫折。
前两天和一个同龄的小男孩一起玩。
小男孩困了,就开始发脾气,大哭大吼说要睡觉。
我女儿看到了,就温和的喊了小男生的名说:XXX。
小男生转过头来。
她说:你想拉着我的手吗?
同时傲娇伸出了自己的手,小男孩拉着她的手甩了两下,就完全好了。
我的天,当时看得为娘的很震惊,居然这么会找自己的优势资源哄人,居然能知道自己就是对方的解药,这个技能点也是很满分啊。
小妞问我要糖吃,她不会吵闹着说她要吃糖。
她会算好,一天只能吃一颗糖,然后在最适宜的时机提出来。
譬如今天上午,她外婆吃了她给的糖,然后说这个糖真的是太好吃了!
小妞早上已经吃了一颗糖,加一小块巧克力了,她明白自己不能吃了,但是她转了个弯,问我:妈妈,这颗糖到底有多好吃啊?
我说:是挺好吃的吧。
她说:我不知道啊!我很想知道啊!
我说:你可以知道的啊,但是不是现在。
她终于提出了她的核心需求:我能不能尝尝啊?这样我就知道了。
当然被我拒绝了。
但是此刻还没有完,她被拒绝了第一波开始了第二波尝试,那种撕破脸的决绝:我今天、现在就是很想吃糖。
然后我硬压一波:今天不可以吃糖,就是不可以!
她就准备哭喊。
看情形不对,我就把他带到了适合的地方,然后比比画画的和她说糖和牙齿的事情。
她听明白了,就放下了,等着明天吃。
5
孩子脾气坏,不是来自于父母和孩子的对抗,而是来自于父母对孩子无必要的苛责。
父母千万不要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责备孩子,因为孩子会深入核心的学习到你苛责的逻辑。
我见过一个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被父母批评,孩子开始发脾气,
父母说你不能发脾气。
孩子就开始摔他的玩具。
父母就把玩具摔更远。
孩子就炸了,哭着去捡玩具,同时再把其他所有玩具摔了。
然后他摔的玩具被父母丢了。
那么这个缘起在哪里?
下一次发生同样的情况又会怎样?
如果一开始,父母没有指责孩子,而是尽量理解的话,情况会不会不同?
孩子此刻摔玩具的行为,一定不来自于当下,一定是时常有人这么对待他,他才会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6
父母和孩子有计划的对抗,这件事是非常好的事。
譬如前两天练琴。
孩子新换了个老师学钢琴,老师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很赞赏,所以就给跳了个级,结果小妞就非常吃力。
第一次练新学的内容,是在外婆家。
孩子以前在外婆家练琴都是很随意练一下,我也不会提很高的要求,过得去就行。
但是那天在外婆家,因为算到没有别的时间再练琴了,所以我要求她练五遍。
本来这也是非常低的要求,但是那天恰逢新内容,小孩难以适应,又是在外婆家,所以她就像拿着护身符一般,开始抗争。
一开始是软磨,不弹不动。
后面开始硬怼。
再后来就开始哭。
听到她哭,我就关起门来,别扰了老人家的清净。
小妞一到琴面前就大哭特哭,说太难啦,练不了,受不了啦,再也不要学钢琴啦。
各种。
我当下就明白,今天不弹过去,明天还得再闹腾一次,既然闹了,那就坚持到底,让孩子没有退路吧。
弹到第三遍的时候,小妞更是哭出了牛叫的声音。
她哭的时候,我边笑边告诉她:我的天啊,我们小可爱居然哭出了牛叫的声音。
但是,到了第四、第五遍的时候,虎妈的奇迹就出现了。
孩子越弹越顺,越弹越有自信。
弹完第五遍的时候,根本就是破涕为笑。
我说,可以啦,走啦。
结果小妞再翻了一本以前的琴谱出来,挑了一首很有难度的弹了两遍。
这整个过程,两个小时,哭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弹了二十分钟。
事后,我当然是当着所有人的面好一顿夸,说孩子怎么克服困难去练琴,怎么练了超过她难度等级的琴。
她也笑着说:我还哭出了牛的声音。
她现在已经说,这首曲子太简单了,闭着眼睛都能弹出来。
试想要是当时我放弃了,孩子会不会就一直卡在这个小小的关卡上,觉得这首小曲子很难呢?
7
总之,孩子脾气好不好,都来自父母的看待和对待,谁家孩子不是个糟心的坑,把自己处理好了,孩子自然就是小天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7

帖子

489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9
人猿轩辕哪 发表于 2019-12-27 12:15:45
案例:
我女儿今年 9岁,原来脾气不错,也很听话,可近年来,动不动就与我顶嘴,有时比我还凶。叫她把自己的书桌、床铺收拾一下,她却不耐烦地说:「烦死了,真啰唆!」好好跟她说:「电视不要看得太多,功课要做好。」她却回你一句:「不用你管,我知道该怎么做。」然后,依旧我行我素。总之,她感觉很烦,我们也很恼,真不知道我现在该怎么办。
情绪冲动、自控力差,严格地说是指因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易失控的心理现象。不会控制情绪的孩子往往会做出一些未加考虑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课上会影响老师上课,课间又会与同学发生争吵、产生冲突。尽管事后与他们分析,他们会表示后悔,但他们在事前很少考虑后果,遇事全凭一时冲动。
这种性格在孩子身上表现为因为某件小事就使自己的情绪处于激动状态。例如当遇到一些挫折,或出现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情况,或受人恶意中伤时就容易爆发,产生冲动,轻者大喊大叫,动手打人,严重者可能对生活悲观失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显而易见,冲动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处在这种状态下时,孩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都会大幅度降低,容易意气用事,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理智,往往容易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情绪冲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年幼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虽然都有发展,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导致由于一些细微小事就能引起其强烈的情感反应,所以在行为上容易引起激奋,又不能约束自己,从而发生冲动行为。
第二,因为孩子年龄小,知识贫乏且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低,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他们的情感是不稳定的,遇到喜欢的就愉快,遇到厌恶的就不高兴,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第三,个别儿童从小娇生惯养,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任性暴躁、容易冲动的性格。或是因为常常受到父母打骂,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因而会出现冲动行为。
孩子发脾气时,往往会跟父母纠缠一段时间。很多父母为避免麻烦,就全依孩子的心意去做,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这样只会间接鼓励孩子用发脾气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此时父母一味迁就、忍让并不可取。
面对好冲动、爱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5

帖子

524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24
朵色丽思 发表于 2019-12-27 12:15:55
哈哈哈,小伙伴们,我数了数最新的答案,让直接打的有15个哦,真是不嫌事大,捂嘴偷笑。
我简短说下个人建议吧(结果写完发现好长……):
1、 读了描述后,首先请家长学习一下说话的艺术(往往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学再多育儿技巧,都抵不过固化思维模式的破坏力啊),比如说,把“孩子脾气特别坏”,换成“孩子在家常尖叫扔东西”,前者是评论,后者是陈述事实。
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不要评判孩子,不给孩子贴标签,脾气坏就是一个标签,无理取闹是另一个。
你或者会问我为什么呀?因为这不是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啊。我们要小心对孩子造成负面强化呀。因为就算你不当孩子面说,我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态度也会被孩子觉察到啊。
2、 其次呢,建议家长进行自我观察——对,就是观察一下,自己和孩子爹、一起生活的老人,生活中有没有乱发脾气的现象。
3、 如果家长本身性格温和、带孩子也足够耐心,那么就要继续观察了。 这时候观察点可以扩大到:
    孩子是最近特别爱发脾气,还是真的从小就爱发脾气作为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足够吗?陪伴质量如何?有为孩子安排丰富有趣又能放电的日常活动吗(即,他是不是很孤单很无聊)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是不是处于比如说分离焦虑、秩序敏感期,或是第一叛逆期孩子是不是最近在幼儿园/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或是受到身边小伙伴的影响孩子有没有不舒服(比如长期便秘或过敏等)孩子当时为什么发脾气,有没有前因事件(比如说正因为其他事生着家长的气)孩子用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的方式持续多久了,之前你们是怎么面对的,你们面对的方法合适吗
4、 其实这些问题排查完,家长自己也就冷静下来了,可能理解了孩子言行背后的潜台词(你需要学习才知道什么叫做不良行为背后的潜台词),也就可能不需要建议了。
5、 但我们还是需要接着进行观察:在处理这件事前(孩子扔摇控器),家长平复好自己的情绪了吗?或者说,大人是否用发脾气的方法让孩子不要发脾气呢? (^-^)     原则1:
处理事情前,先处理情绪。


看,上面5点全是家长需要下的功夫,做的功课。这些叨完了,才到与孩子互动环节。
如果你的孩子很小,比如说三岁前,这件事非常简单,就是注意进行正确的示范。 原则2
当我们要求孩子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告诉他不要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具体来说就是,你拿起摇控器轻轻放到桌子上,说:摇控器一摔就坏了,地板也可能被砸坏,我们需要把摇控器轻轻放在桌子上。 轻轻放在桌子上就是一个有效的动作示范,告诉孩子应该/可以怎么做,这个对低幼段的孩子来说特别管用,他们正在广泛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模仿大人的言行。
家长当然不可能通过一件事或一次努力就教会孩子,但假如你从孩子很小就这么做的话(十个月就可以开始建立规则了),到孩子三岁的时候,基本上他们已经懂得不能乱扔东西了。不能用玩具砸地板这事,我家是一两岁教会的——我们告诉孩子声音太大会吵到楼下叔叔,并反复示范如何做可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噪音。当时也并不确定孩子是否真的听懂,直到他两岁多点,有次我不小心关柜门很响,孩子立即提醒我说:“妈妈,楼下叔叔”。
至于尖叫(题主用的是尖锐的声音,我看成尖叫了,sorry),也是要示范的。这个真的主要是看家长平时的言行了,生活中你可以平静而温和地告诉孩子:「在公共场合,我们说话的声音,对方刚刚好能听到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孩子玩忘情时忘记是正常的,这时候做个“嘘”的动作提醒一下就可以了。在家呢,要看具体情况,一个孩子玩到高兴处又唱又笑是符合孩子天性的(非故意长时间尖叫),不打扰他人就可以。
我感觉题主的孩子可能比三岁要大一些。那么题主“说了他几句”,这个效果如何呢?孩子听到后有什么想法呢?家长要求他立即关掉电视去吃饭,这个规则是以前建立好并无例外执行着的吗?他的节目有没有看完?看电视前约定的是看多久?家长提出此要求时有没有观察和预料到他的意愿/情绪/状态?心中有没有应对措施?……
大点的孩子,简单的做法是:
1、 不能摔摇控器(就这一句话,多的没有,权威建立的第一要求是简洁,不要过多重复
2、 吃饭的时间到了,你需要结束看电视了,你是现在关电视,还是再需要一点时间呢?
3、 如果孩子哭闹,家长保持冷静,关掉电视,复原摇控器,保持沉默,陪伴并等待孩子停止哭泣。等待期间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我看到,不能一直看电视让你很难过/很生气。如果你感觉好一点的时候,愿意和妈妈谈一谈,妈妈在这里等着你
4、 等孩子停止哭泣,开始进行交流。 首先帮他理顺自己的情绪(孩子并不是总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同时问他想要干什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共同做到(就算他的愿望是无休止看电视,家长不用急着批判愿望的合理性,先是鼓励他说出来并认真倾听——如果孩子说出来就能得到倾听和理解,他就不必用闹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了,然后才是带着尊重引导他、和他一起讨论实现的可能性,最后尝试协商「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看多久、看哪些节目」等规则)。 这个交流说来话长了,功夫在平时,指望一次半次,一周两周肯定不行


题主看我写,还不如去看我推荐的书:
《正面管教》:讲如何与孩子一起建立规则,并承担自身行为的自然逻辑后果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目前可能最适合题主一家,尤其能帮助题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描述中的表现
《怎么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教我们如何带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
《非暴力沟通》:作者非常擅长用倾听和提问的方式帮助情绪激动的人理顺思路


假如题主看了这些书后,想必会有所收获。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2

帖子

497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7
哈哈小强呀 发表于 2019-12-27 12:16:30
孩子惯出臭脾气,确实是很棘手的问题。

题主说到的情况:

有一次到了午饭时间,我差点被孩子扔过来的电视摇控器砸中。

坐在沙发一边的老公生气了,对孩子说了几句,叫他吃饭别看电视了。

孩子哭起来,“我不吃,我就要看电视!”

孩子脾气特别坏,有什吗办法?-1.jpg


如何用亲子技巧来化解呢?

第一步是让孩子感受到重视,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不是继续跟她对峙,不然的话,孩子不仅臭脾气不会改善,还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恶劣。

这种情形,作为孩子的妈妈,你可以拉过孩子,先做了一个同步孩子的感受说:“是啊,XX(孩子的名字)最喜欢看电视了。爸爸不让看了,XX有些难过了,是吧?”

接着,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妈妈又开始带领孩子:“刚才爸爸也跟你说了,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了,现在,我们一起去吃饭,OK?”

孩子的“坏脾气”背后,也有正面的动机,孩子的行为有偏差,但孩子行为的动机和孩子的感受总没有错。

所以,用一招儿同步带领,即先同步再带领,将孩子带领到你希望的状态和位置。

同时,孩子之所以表现出坏脾气,一方面可能源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怎样表达情绪,一方面也可能源于父母平时没有教会孩子做事策略。也就是说,父母教养的有些工作是要在平时就做好,或者要在孩子发脾气后伺机补课的。

举两个栗子:

1、电话干扰者

每次只要你一接电话,孩子就会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打扰你,叫你关注他。如果你忽略他,或是让他等你通完电话,他就会勃然大怒,大叫大闹,让你听不见对方在电话中说些什么……他现在只要你的关注!

解决方法:让孩子明白,干扰大人打电话会有什么结果。

孩子发这样的脾气通常只是为了故意看看,他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父母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允许和不允许的界限在哪里。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表现。重要的是让他明白:什么是父母可以接受的行为。

1)和孩子坐在一起,明确告诉他父母打电话时他是不可以打扰的,他必须等一下。

2)发现接到一个比较长的电话,立即告诉孩子,“妈妈要打电话,宝宝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涂颜色。”这样,孩子在你打电话时就会全神贯注地做他自己的事。建议你在电话机旁边放一个玩具箱。你通电话时,如果孩子很安静,你一定要记得表扬他。

3)如果没有这样好的效果,就重复教他一遍。你该明确地让孩子知道,大人通电话时他发脾气会得到什么结果,比如:今天你不可以玩你最喜欢的小汽车玩具了;晚上,你不能看电视……

4)每次说完了,你都要问他,“记住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然后立即就去打一个电话,看看他的反应。

5)所有的孩子都会不断地试探大人。如果吵闹和干扰依然发生,你一定要明白,这是孩子的试探,你的态度依然要坚定,依然不要对孩子生气,温和而坚持。向电话的另一方解释,告诉他你一会儿会回电。挂上电话之后,你要严肃地对孩子说,“记得我们说过些什么吗?”将你们的约定再向他重复一遍,然后就实施“惩罚”。


2、超市里的“战争”

这样的“战争”几乎家家都会发生:带孩子去超市或者商店时,他硬是要买某样东西,大人一旦拒绝,他马上大发脾气,坐地下打滚儿,还大哭大闹。大庭广众之下,爸爸妈妈觉得尴尬、沮丧又无助……

解决方法:事先提醒、说服和当场冷静带离

1)在去超市之前就先给孩子“打预防针”,谈谈过去发生的事,以及你希望他的表现。“上次在超市,你要吃纸杯蛋糕。这次如果不吵闹依然可以买,不过要等到晚饭以后再吃。记住了?”

2)理解孩子的需要。可以带一些孩子喜欢的零食、饼干。“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吃饼干,纸杯蛋糕等回家吃过晚饭再吃,好不好?”

3)尽量鼓励孩子帮助你寻找你要买的东西,别让他闲着,让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挑选和购物上。做得好,一定要多加赞扬。

4)今天可能不为纸杯蛋糕,但为小水枪而发火。孩子就是孩子,看见喜欢的东西依然可能吵闹。将他带到一处比较安静的走廊,抱抱他,安慰他,让他安静下来。可以试着问他为什么发火,鼓励他表达他的愤怒。

5)如果你的孩子在几分钟之内不能控制他的脾气,建议你最好带他到超市或者商店的外面。等他冷静下来,和他说话,鼓励他说出发火的原因。

几种错误的方法:

轻易放弃:这样容易使孩子学会,他想要什么,只要不停地吵闹便会得到什么。

细语请求:这样容易使孩子觉得自己是有力的一方,从此脾气会越来越大。

取笑孩子或是过分责备: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

威胁孩子:千万不要说诸如“如果你再哭,妈妈就要……”之类的话。这样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沮丧,使他变得倔强。

亲子关系技巧:先跟后带——强有力的说服技术

1、所谓“先跟”,就是建立亲和感,去肯定和配合对方的信念、价值观,运用当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在催眠术语中叫“临摹”)去引导当事人的一种方法。

这里也许有朋友会问,如果对方的行为是错误的,其信念、价值观与我们不同怎么办?难道我们也要去肯定他吗?

“信念和动机总没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在这里,我们去肯定的,是对方的正面动机,而不是其行为本身。

2、“后带”,就是引导他到正确的观点,重复对方的话、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重视,在“带”时候,要提出一些让对方一定回答“是啊”“对啊”“是的”的问话,然后,通过下切的方法,将对方带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

举例:

有一天儿子回来,跟妈妈投诉,老师冤枉他了,今天班上很吵,老师罚全班站了两分钟,可是我没有吵闹啊!老师太过分了!

这时候妈妈应该怎样?老师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我们的建议是:

1、先认同孩子的感受;
2、让孩子感到被了解、尊重;
3、再带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事;
4、带他走出原本的框框。

先跟孩子说,知道他站得累了,孩子就会被了解,觉得妈妈是关心他的,再问孩子,如果你是老师,你不知道是谁说话了,你会怎样?

孩子也开始理解老师了,然后问孩子,如果你是说话的那个同学,或者站在其他孩子的角度去想,会有什么感受?这时孩子懂得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一种觉察力,对老师的讨厌开始减少,甚至理解老师的做法。

更多关于亲子育儿的知识,可以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卓越父母指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1

帖子

460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60
黎落苏小亮落t 发表于 2019-12-27 12:16:37
孩子脾气特别坏,有什吗办法?-1.jpg

孩子发脾气都相当普遍,这是他们情绪上遇到困难的表达方式。这篇文章能助你跟踪你孩子的情绪变化并避免出现诱发你孩子发脾气的状况。
什么是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形式多样、可大可小。孩子发脾气时会有愤怒、沮丧,甚至做出一些另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你可能看到孩子哭闹、尖叫、四肢僵硬、背部隆起、身体颤抖、到处乱踢、乱动或跑开;有些情况下孩子发脾气时甚至会砸东西或有挑衅行为。
为什么会发脾气?

1-3 岁大的孩子发脾气很常见。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刚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情绪控制技能。孩子经常找不到词来表达强烈的情绪。他们要更多自由,但又害怕和你分开。他们正在发现他们能够改变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
所以发脾气是幼童表达和控制其情感的方法之一,也是他们试图了解或改变他们周边所发生事情的方法之一。


孩子脾气特别坏,有什吗办法?-2.jpg

大一点的孩子也会发脾气。这可能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更恰当的方法来表达或控制情感,或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发展自我调节能力的起步比其他孩子要晚。


对学步期的幼儿和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有些因素会增加他们发脾气的机会:
性格 :这影响到孩子对那些让他感到沮丧的事情反应有多快和多强烈;容易生气的孩子更有可能发脾气。
紧张、饥饿、累和过分刺激:这些因素会增加孩子表达和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的难度。
孩子无法应付的情况:比如,一个学步孩子可能受不了大一点的孩子拿走玩具。
强烈的情绪:担心、害怕、羞耻和愤怒会把孩子压垮。
自我调节是理解和控制行为和反应的能力。孩子大约在 12 个月大时开始发展这种能力。孩子的年龄越大,越有能力调节对不愉快事情的反应并安静下来,你看到他们发脾气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如何对付发脾气问题?

为了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机会,你可以这么做:
减少压力、累、饥饿和过分刺激会增加孩子发脾气的机会。
跟踪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你知道孩子的感受,你就有可能察觉他的情绪是否要出现大的起伏。你可以解释正在发生的事,帮助孩子控制强烈的情感;你还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脾气特别坏,有什吗办法?-3.jpg

识别发脾气的诱因。比如,你在购物时孩子可能会发脾气。你可以通过提前做安排或变换环境来避免他发脾气 – 比如让孩子睡一小觉或吃点东西后再去购物可能会轻松点。
和孩子谈情绪问题。当孩子控制不住情绪时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背后的原因 – 比如问孩子“你扔玩具是不是因为你气它不好用啦?能不能换一种做法呢?”。
有时不管你怎么做都无法避免孩子发脾气,这个时候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应付这个状况:

①保持镇静(或装出镇静的样子),需要的话给自己一点时间。
如果你生气,你们两个人要应付的局面会更加困难。如果你准备说些什么,语调一定要保持平静和平稳,行动要有目的而且要缓慢。
②认同孩子的强烈情绪。比如,“冰淇淋从筒里掉出来真让人生气,对吗?”,这有助于防止行为失控而且给孩子一个机会重新调节他的情绪。
③等着让脾气发出来。
和孩子呆在一起,让孩子知道你就在身边。不要和孩子讲理或转移他的注意力,开始发脾气了才这么做已经晚了。
④需要的话你得管起来。
如果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想要什么,不要给他;如果孩子拒绝做什么,使用你的判断力。比如,如果孩子拒绝从浴缸里出来,把塞子拿掉可能比把孩子拎出来要来的安全。
⑤你的态度要前后一致而且要平静。
如果孩子发脾气时你有时给他东西、有时不给他,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⑥孩子表现好时要不断表扬以资奖励 。
比如,当他说出“生气”这个词来表达强烈的情绪,或在发脾气前自己安静下来。
上幼儿园的孩子及刚上学的孩子发脾气

你可以用以上所有提示来应付上幼儿园及刚上学的孩子发脾气的问题。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更明白他们的行为有哪些影响或后果,就是说你有时可以利用承担后果这一策略来控制孩子的行为。
重要的是要保证你不会在不经意间鼓励发脾气这种行为。比如,如果孩子因为你不同意给他买糖而发脾气、随后你买了糖,这就是对发脾气的奖励。孩子发脾气时大声冲他喊叫或求他也是一种奖励,因为孩子得到了你的注意。


孩子脾气特别坏,有什吗办法?-4.jpg





应付孩子发脾气
处理孩子发脾气问题非常耗体力和耗精力。你可能会有直接介入阻止孩子发脾气的冲动。不过,安全的话先让自己缓一下,然后再决定对策。
以下是一些保持镇静和掌控全局的建议:
制定一个应付发脾气的策略。清楚地写下在任何情况下你将如何应付孩子发脾气的计划。孩子发脾气时要专注于按计划行事。
承认你无法直接控制孩子的情绪或行为。你只能保证孩子安全并引导孩子的行为,这样今后孩子发脾气的机会要小些。
承认需要花时间做出改变。在脾气永远消失前孩子还有很长一段成长的道路要走。发展和练习自我调节技能是一项终身任务。
注意不要有孩子故意发脾气或故意气你的想法。孩子不会故意发脾气 – 他们只是养成了坏习惯或现在还没有应付这种状况的技能。要记住所有孩子都会发脾气。把重点放在如何对孩子发脾气做出反应。要记住你也是人,从错误中学习是育儿的其中一个过程。
——————
欢迎关注公众号【乐天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后台回复“免费听课”,即可免费收听“儿童情绪品质培养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9

帖子

464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64
执着233 发表于 2019-12-27 12:16:49
我经过观察最少50个小孩子,
发现性格不好,
容易发脾气,砸东西,
95%以上是带他的家长中一人做的不好


我们经常看见家长要求孩子别玩手机了,
可家长一回家就玩手机,
请问孩子怎么不玩手机?


而学过生物都知道,
孩子小时候学习种类很多,
但一种是使用最多的,模仿家长行为,


家长一点小事喜欢大发脾气,
喜欢骂人,
喜欢砸东西,
孩子也往往学习这样


家长喜欢赌博,
孩子往往喜欢打牌,
这是一种生物的本能,


在家里经常听到尖锐的声音,因为孩子脾气特别坏,特别喜欢砸东西,
故你得看家里那个家长喜欢争吵,砸东西,
先让该家长改变了再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大概率才是你孩子砸东西,大声吼人的根本原因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2

帖子

509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09
姜木姬 发表于 2019-12-27 12:17:37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与孩子的大脑结构有关的。


先说原理

香港儿童行为情绪治疗师叶伟麟表示,小孩的情绪表现和行为与大脑结构有关,在后脑处有2颗杏仁核,当人受到惊吓、威胁时,会发出讯号,有反射作用,知道要攻击或逃避;另一个有关的结构是前额叶皮质,执掌人的弹性、体察别人的想法和心情、有没有同理心。

不过,叶伟麟表示,杏仁核跟前额叶皮质不会同时运作。前额叶皮质的发育从2岁到20岁才会逐步成熟,小孩会渐渐听的懂人话、才知道长辈在讲什幺。但小孩多是被杏仁核控制,才会容易动怒、发脾气。

抑制杏仁核的情绪驱动力,叶伟麟说,方法就是「帮小孩说出他们的情绪」,可以刺激前额叶皮质输送安抚的讯息到杏仁核,让杏仁核不要过度反应。


前些天,一位邻居铭铭妈妈来家里做客,和我谈到了铭铭最近发生的一件事。铭铭3岁多了,有天刚吃过晚饭,铭铭就吵着要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跟铭铭说明天才可以吃。铭铭拖住妈妈的手,大声喊着:“我现在就吃,现在就要吃!”见妈妈依然不同意,铭铭索性坐在地上,踢着两条腿,大声哭闹起来:“不行,我现在就要吃!”妈妈把铭铭硬拉了起来,严肃地告诉铭铭不能吃之后,就去做别的事了。


这时候,身后忽然传来一声响动,铭铭妈妈回头一看,原来是铭铭把桌子上的电视遥控器狠狠地砸向了电视机。铭铭妈妈叹了口气,对我说:“当时我特别生气,真想揍他一顿了,不过又怕会激发他以后做出更强的破坏行为,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铭铭妈妈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如果仅仅是粗暴地打压孩子的怒火,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更可怕的事情来。


前一阵子,我看到这样一则视频:在河北邯郸,一个男孩因为被妈妈批评了几句,情绪失控的他,愤怒地从正在行驶的私家车上跳了下来。而此时,刚好另一辆车经过,撞到了男孩,致使男孩受伤失去意识,身旁有一滩血迹。而妈妈在一旁痛哭失声,声声地呼唤着孩子醒来。此时此刻,愤怒成为了燎原的火焰,吞噬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可是在生活中,孩子发脾气的现象总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时候,面对孩子熊熊燃起的怒火,我们常常也会被孩子的情绪左右,陷入愤怒失控的境地。




分析

为什么孩子总是特别容易发脾气,一点点小事就能够点燃他们的怒火?


在心理学的定义中,情绪无好坏之分,一般只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而引起坏的结果的,是情绪引发的行为。


所以说,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而是疏导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






解决办法

想要优雅地面对孩子的愤怒,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当灭火器,帮助孩子冷静下来。


    身体的接触能够帮助孩子平复心情。
当孩子特别激动时,紧紧地拥抱,心平气和地抚慰,都能帮助孩子从被愤怒控制的情境中脱离出来。这个时候,最忌讳的是,孩子愤怒,我们比孩子更加愤怒。


    面对孩子的冲动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区分对错,而是帮助孩子面对情绪,接纳他们表达情绪的权利。
当孩子正处于愤怒中时,他的大脑根本无法处理任何说教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首先帮助孩子冷静下来。




案例分析

当情绪发生后,在孩子平静下来,我们可以询问孩子:“我看到你非常生气,你的脸有些涨红了,好像身体不太受控制了一样。”以此,通过描述来帮助孩子回顾情绪与身体的反应,理解情绪。


接下来,和孩子探讨愤怒产生的原因:
“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吗?”
“你是觉得妈妈刚才的做法不公平吗?”


当孩子开始倾诉和回归事情的发生时,则表明他们的理智已经回来了,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地引导与疏通了。


疏导反思,探讨更好的情绪表达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孩子的发怒,背后是否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孩子的愤怒,来源于我们前面提到的不平等、压力、缺乏关注,以及父母的错误示范等,那么反思之余,在此刻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对不起孩子,我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我知道这让你很生气,谢谢你能告诉我你的感受。”
“亲爱的宝贝,妈妈很爱你,并且会永远爱你。”
“孩子,打人/破坏东西是不对的,你可以直接告诉我: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请停下来。”


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认真地倾听孩子在愤怒时所说出的语言。当孩子的愤怒能够表达出来,其实就已经疏通了一半。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他编写的绘本《杰瑞的冷静太空》中,介绍了一个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办法。小男孩杰瑞因为打碎了想要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非常非常生气。妈妈建议杰瑞想出一个能够让他冷静下来的地方。


于是,杰瑞和妈妈一起布置了一个像太空一样的房间。当杰瑞下一次生气的时候,他就首先来到自己的冷静太空,这里能够让他感觉到平静,慢慢地把情绪释放出去。


此外,当孩子感觉愤怒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通过深呼吸、运动、书写、画画等方式进行释放。其实,愤怒并不可怕,比愤怒更加可怕的是,孩子慢慢成为了不会表达愤怒的人。


不被疏导的怒火,会像一根刺一样,即使看不见,也会时时刺伤孩子的心理,伤害我们的亲子关系。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愤怒时,给他们多一点点时间和耐心,允许他们表达和捍卫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学会管理情绪这条路上,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和他一起风雨同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3

帖子

534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34
我爱靓女醋 发表于 2019-12-27 12:18:37
读懂孩子的身体密码,最好的孩子就是你自己。
我们的后台里也收到过两个妈妈关于孩子坏脾气的烦恼,一并答复吧。
在第一个问题中,这位妈妈是这样说的:
我小孩上一年级,每次放学接她,我会给他准备一点零食。有一次工作忙,忘了,他很生气。我跟他说抱歉,说不行我们抓紧回去,家里有吃的,但仍然好像平复不了他的情绪,还张牙舞爪一副要打我的样子。这个是没有边界力的表现吗?一方面我理解他失望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不知道该怎么引导他。
我在回答前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相信听了这两个例子,妈妈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去理解孩子的行为了。
我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个外科医生,他经常一个手术就要做五六个小时,我们能想像在手术台上精神高度集中的五六个小时会是怎样的强度,但你们猜他下了手术第一件事情是做什么吗?
我们都会以为他会大睡一觉,其实不是,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抽一口烟,好像通过用嘴来满足自己,才是他释放和缓解压力的方式。其实采取这种方式的成年人也有很多。我们有很多成年人在压力极大的阶段,会出现过度饮食的状况,或是焦虑的时候贪恋零食。
这让我们好像能理解,也许是孩子还没有那么适应学校的规则、或是在学校有一些压力让他暂时无法应对,如果一整天他都处在这样的张力和紧张下的话,那他可能就会有想迅速吃到一口东西来放松自己,有这样的需要了。
那我们再第二个例子,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看到几个月的小婴儿,在身体动作和节奏特性上就已经开始有各自的特点了,比如有的喜欢扭动、有的喜欢尝试握拳等等。但有一个时候,几乎所有小婴儿的表现都是一样的,就是他们要吃奶的时候,他们会身体紧张、呼吸急促、焦燥不安,好像半秒钟都不能等。这时他们完全是不顾一切的,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喂奶,他们会哭的声厮力竭。
听到这里你会不会发现,这和这位妈妈说的大闹是不是很像呢?当孩子处在婴儿般的情绪和愤怒时,他可能就在用这种“吮吸”的节奏的需要来满足和表达自己。
那无论孩子处在以上两种的哪一个情况,或许都有,作为妈妈,都是需要帮助他去成长的。只有当我们能理解孩子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
回到今天的问题上,孩子从学校出来迫切地要吃东西,这可能是他在用“吮吸”节奏来满足自己。我们在第一节课中提到,处于吮吸节奏中的孩子,他习惯通过吮吸来获得和妈妈的链接,从而获得安全感。
那如果孩子始终停留在和妈妈是一体的这样的状态呢,那妈妈只要有没做到的,孩子的反应必然就很大。那这首先说明孩子在妈妈这里是感到安全的,其次当孩子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到了几年级还吃手的情况就有点像,就是他没有被足够满足。这个部分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说的比较多,关于如何持之以恒地去关注孩子,同频镜像的陪伴、积极同在地渲染,直到让孩子能充分的确认和妈妈的联结、最终确认他自己。就是一种有稳定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孩子强烈的反应, 孩子如果是渴望用吮吸的节奏来满足自己的话,但又被迫中断的时候,他的表现会怎么样呢?我们想想开头提到的外科医生、或吃奶的小婴孩儿,那他这种就能理解孩子的反应必然是激烈的。
而当问题产生的时候,如果我们只关注怎么孩子表面的情绪,就好想有点治标不治本了。比如说我们为让孩子不哭闹,就一如继往一次不落地给孩子拿零食;要不然就是压抑孩子,禁止孩子哭闹,只要哭闹就会惩罚,直到孩子不闹为止。其实这些方式,都是在表面的处理这些情绪。
所以我去看孩子的行为的意义,而不是表面地去看情绪。我们才能真正的去帮到孩子。
我同意这位妈妈的判断,孩子是要从确认边界力开始。为什么呢?我们说还没有建立边界的孩子,他会觉得我张嘴食物就应该来,这个世界就是以我为中心的,稍不如意他就会大吵大闹,丝毫不顾及场合,因为世界是围着他转呀。但有边界的孩子呢,他能区分出每个人,他内心就会明白,我来上学我有我该做的事情,妈妈去上班,妈妈有妈妈的事,妈妈忘记带吃的,可能只是妈妈的疏忽,而并不代表这个世界的天都要塌了。
回想一下我们在边界力中讲到的,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拍拍彼此、拍拍不同的身体部位、拍拍不同的物体,感觉都是不同的,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妈妈抱”这一件事情和一种感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确认周围的一切,把自己从一片混沌中区分出来。
那这位妈妈可能就要问,我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呀,怎么帮孩子建立边界啊,我还能带着他四处去拍吗?
当然不是!我不知道妈妈是不是固定会给孩子带一种小零食,如果是,我会建议妈妈每天带不一样的,花哨一些也没问题,并且零食的口味尽量避免甜味,以及口味越来越偏淡,让孩子的注意力渐渐从口味儿本身转到好看、好玩儿,这样孩子的驱力不是只聚焦在嘴了,这样她吮吸的驱力会降低缓解,并且心理年龄也是更大了的。慢慢的妈妈可以拿出一些好看的绘本,好玩儿的玩具,如果妈妈有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起玩儿,把纠缠打闹这样的行为转化为愉快的亲子时间。
那为什么这样做和边界有关呢?我们说建立边界的第一步就是区分。
区分出自己和妈妈、区分出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品,帮助孩子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果说没有边界的孩子,对他来讲一切都是混沌一片,这样的孩子好像整天都是迷迷糊糊的。所以我们就要从区分开始,更重要的是,这么做是为了让妈妈有意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好吃到好玩儿,让他从单纯地用嘴满足,到用视觉、动作、精神,不同的层面来满足,这个就越来越成熟了,如果他放学是闹着让妈妈陪他去一趟海洋馆或是去看电影,就很正常了。当然,即便对很多健康的成年人来讲,妈妈那总是有好吃的饭菜、有趣的事情,这是一个健康中性的情感,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也希望妈妈能陪伴孩子,慢慢过渡到这样的状态。
最后,我还要说一点,孩子从学校出来后,那么迫切地要吃到食物,还能让我们想到什么呢?说明孩子在学校是承受了压力的,或是他没有被满足,放学后要拚命地吃东西。好比在学校憋了一天的孩子放学就疯跑或打球一样,但我们能看见吃东西和上学这是两件事情,不对应的。我们说奔跑可以释放紧张一天的肌肉,这个是对应的,它能够补偿孩子。但吃东西可能解决不了孩子在学校面临的问题。所以妈妈还要去探索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比如和孩子聊聊在学校都发生了什么,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愿说,或说的时候很难过,那妈妈就更要不加评价地鼓励他说出来,或是和老师保持沟通,也有可能孩子是适应不良的问题,妈妈可以在现实层面要想办法去支持孩子。
能给孩子提供不同营养的妈妈,才是智慧而有力的妈妈。
第二个问题:
我孩子4岁多,总爱发脾气。脾气很大,常因为抢玩具打人甚至咬人怎么办?他注意力特别差,上课不守规矩,老师也感觉很头疼。教育和批评都没什么用。不配合老师,都不怎么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就不会跟我抢玩具。老师,我该怎么办?
我们还是先来看孩子为什么这样,再来看怎么办。
妈妈好像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看来给妈妈带来的困扰不小。先来看不配合老师这件事,听过理论课的妈妈都知道,孩子在6岁前,是一个自由发展和自由探索的阶段,妈妈要做的就是支持他越来越多的扩展和生长,从一个节奏的适用,到灵活使用所有的节奏,从一个个的需要发展成一个个的能力,比如孩子灵活的小手腕要有用武之地,家里什么东西他都要拿来翻一翻,看一看。那这个可能最终就内化成了他的适应力,那如果我们恐吓孩子什么都不让他动,你就给我老老实实呆着。那他可能以后去哪儿都是畏首畏脚的,不敢探索周围的环境,就是从他最初的需要发展出能力。如果他这个阶段的需求没满足,他就会一直停在这里,很难进入到下一个能力的发展。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成年人给孩子的支持,如果孩子自己内在的能力还没发展起来。因为孩子是先需要被理解,才有能力去理解成年人的,又没有人理解孩子,反倒要求他来理解和配合成人,就会显得孩子很无助,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孩子会显得很不听话,无法顺利完成各种事情,适应不良,无法和他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情匹配,我们好像觉得是孩子不配合成人。但实际上是他能力没发展到那儿,我们强行让他跟上我们的节奏,他是很难跟的上的。第二种孩子会迫于害怕,发展出一种讨好成人的样子,就是妈妈从来不看见孩子,孩子反倒一直看着大人脸色过日子,从来不是他自己,就是所谓的“假自体”,讨好型孩子没有发展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他到大了也会显得很弱小,也是很有问题的。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让孩子来配合成年人,而不顾及孩子的需要的话,那都是没有办法让他自己的能力发展出来的,所以妈妈给孩子的支持很重要。
在这个案例里,貌似妈妈和老师是站在一起的,但我也理解妈妈,是想帮孩子,但又无计可施,所以我会邀请妈妈首先在孩子面前旗帜鲜明地表示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你和他是一伙儿的。告诉他,妈妈知道他喜欢玩儿,但幼儿园让他不自由,妈妈也知道他多喜欢那个玩具等等。其实,有的孩子之所以四处树敌,是因为他内心是害怕的,所以他也很容易就先去攻击别人,那当妈妈跟他是一伙儿的,他发现他不孤单,不需要使那么大力气和所有人对着干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会有改变。我见过许多在学校老打人的小学生,当他交上好朋友、或是换了个和谐可亲的班主任之后,他打架的行为就有改变了。当然妈妈和老师沟通时,也要尊重老师的工作和付出,在这之后妈妈在家做一些和学校不一样的事情,尝试多和孩子沟通。
这个问题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孩子不会跟妈妈抢玩具,唯独不会抢妈妈的玩具。我猜他还愿意让妈妈来玩儿他的玩具,特别是能跟妈妈一起玩儿。所以孩子不舍得的不是玩具,而是妈妈,和妈妈在一起才有温暖快乐的感觉,幼儿园只有规则和恐惧,那妈妈就真的要拿出时间和精力给孩子,这和配合幼儿园老师无关,而是专注而深情地去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我在上节的答疑课讲过一个词“可用的父母”,我还要说妈妈不但要“可用”,还要舍得让孩子用、并且经久耐用,怎么用呢?我在理论课里提到过这样一个概念,“broken toy”--“破玩具”,就是妈妈要能做孩子的“破玩具”,什么意思呢?
其实破玩具是一个象征。我们说孩子其实都很喜欢破玩具的,比如一个掉了轮子的玩具车,孩子可能把它当电话、当帽子,再玩的时候会发展出各种可能。所以破玩具是一个象征,象征妈妈不只是始终站在高高在上、管理的、说教的、权威的甚至指责的位置的,妈妈随时也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变成能和他玩儿出更多可能的角色。这就是妈妈舍得让孩子取用。
就拿这个案例来说,孩子喜欢和妈妈玩儿玩具,但到幼儿园就和小朋友抢,那刚才说了,是要妈妈常和孩子去玩儿,但只是和妈妈玩儿的很开心,回幼儿园又抢,怎么办呢?
那妈妈如果是个可以随时变化的“破”玩具,就可以和孩子玩儿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妈妈可以说:“宝宝,现在假装我现在是你们班的小明,我也很喜欢玩这个玩具,然后,你来想,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一起来玩这个玩具,你来决定好吗?”那你们可能一起玩这个玩具,也可能是摆摆家或是什么,玩了一会儿呢,妈妈又可以说:“我实在太喜欢这个玩具了,我可以中午抱着它睡觉,或是带回家玩一会儿,晚上再还给你好吗?到时候我们再一起玩好吗?”在这个过程中帮孩子建立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和平友好玩游戏的体验,以及把主动分享的权利交给他,而不是让老师强迫他交出玩具。
这个体验对孩子来讲就是新鲜的,有过这样的体验,他就很容易把这样的体验在幼儿园里面再现。所以我们需要帮他去建立这样再现的过程。
那每次玩的时候,妈妈都可以扮演不同小朋友的角色,当你们玩完之后,妈妈和宝宝一起跳一跳,边跳边说,妈妈说我不是小明啦,我是宝宝的妈妈啦,孩子也跳一跳说我不是在幼儿园的宝宝啦,我回家啦,我要和妈妈一起去吃饭啦。把这个过程作为游戏的结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经过这样玩了一段时间之后呢,有可能宝宝到了幼儿园,就非常希望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了,因为那里也有跟妈妈一起玩儿的温暖体验。
与此同时呢,妈妈也说到了,孩子在幼儿园好像很难控制自己,比如咬其他小朋友了,大吵大闹啦,这个呀,都说明有可能孩子的自控力不足,那四岁多的小朋友呢,是可以发展出一些控制自己的能力了,我们在自控力的那个部分,讲到了很多游戏方法,妈妈平时在生活里也可以帮助孩子去培养自控力,比如说孩子看动画片儿,那妈妈就是先跟孩子说好,我们只看半个小时哦,那妈妈就一定要看着表,从开始到结束,到了半个小时呢,就告诉孩子,时间到了,这时孩子就要练习控制自己,主动去关掉电视。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是这样,让孩子去主动停止,而不是妈妈去强行结束一件事情。包括我们在课里讲到的,一些关于自控力的身体游戏,像走停游戏呀,自行车划线停止游戏呀,都有一个重点,就是让孩子主动停止,练习他身体里自主控制的肌肉。
最后这位妈妈提到了孩子专注力差的问题,我们说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比如说一个小学生很想去操场上打球,但是他也能够控制自己在上课的40分钟,专心的听老师讲课。那有的妈妈也许会说,我的孩子不是没有专注力呀,他看电视的时候一口气就能看几个小时,我们说那是因为电视手机强烈的刺激淹没作用,控制了孩子,在这个时候,孩子是处在被动的位置,而不是由孩子主动发起的专注力。
所以在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这件事情上,妈妈有两个工作可以做,第一就是练习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学会主动停止,
第二就是妈妈对孩子的关注是持续和不间断的,怎么讲呢?比如妈妈陪孩子拼一个乐高玩具,可能是15分钟,可能是一个小时,在这个时间段里,妈妈持续的陪孩子把这件事情做完,而不是,拼一下妈妈就去玩一会儿手机,拚一下妈妈就去打一个电话,当孩子得到的陪伴和关系是专注而持续的,那么它就能够内化和学习到这种专注持续的模式。我们说孩子的行为,都是潜移默化的进入他的身体的。
最后,我们来回顾下今天的内容。
当孩子边界力弱的时候,他可能没办法很好的区分自己和他人。就像问题1里面的孩子,他会依恋自己的妈妈。当他感受到巨大压力,需要去释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去支持他。面对孩子“发脾气”,给与更多的支持。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对某一类物品形成期待。可以试试转移他的注意力,通过减弱或者转移某一类物品给他带来的兴奋度。比如给他带其他淡口味的零食、一些绘本、有趣的小玩具等,慢慢帮他认识到不同的物品,找到自己的兴趣,使自己形成边界力。
同时,我们要做个“可用”的父母。当孩子专注力差,同时又因为“害怕”而产生攻击性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玩“演一演”的游戏,用“破玩具”的态度,放下做妈妈的架子,陪孩子多多游戏和互动。也时常关心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多多倾听孩子,也是能帮他缓解压力的。


回答者:

Momself知识付费课程《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10种核心能力》讲师——周海松老师。

如果对课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Momself了解周海松老师的《7天培养孩子边界力训练营》。
辅导孩子时“暴吼”有哪些危害?
在什么事情上,你意识到「孩子其实也是大人的老师」?
如何看待papi酱结婚5年亲家没见过面,过年各回各家,这种相处模式是否适合大多数普通夫妻?
@Momself,是国内第一个聚焦「妈妈」身份的新女性自媒体平台。
Momself希望解决女性身份变化后,遇到的亲密关系、亲子养育、自我成长、职场家庭兼顾等冲突矛盾,并对女性的个人终身成长,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关注Momself公众号,妈妈的难题我们有办法!(ID:momsel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txy22635

青年

  • 主题

    9

  • 帖子

    15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