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21-11-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因为孩子害怕家长知道后让他受更大的委屈啊。
好多的情况都是这样的:
妈妈,我今天被王晓明打了一顿。
妈:是吗?他打你哪儿了?打疼了没?
嗯,打我这儿了,可疼了。(边说边委屈)
妈:你怎么这么笨,你不知道还手吗?(声音突然放大!)
妈:你知不知道,别人打你你就要还手啊,告老师啊,告老师你会不会?这些你都不会吗?
孩子哭的更大声了。
妈:哭什么哭,就知道哭。人家打你了也不敢还手。
就这样,那个孩子还敢告诉家长啊,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呢么。而且,来自爸妈的伤害一定是比在学校的委屈杀伤力更大。
「但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正是他需要帮助的时候。」
这时候,如果是另一种家长的处理办法,孩子肯定更乐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分享给家长了。
比如,
孩:妈妈,我今天被那个谁谁谁打了?
妈:哦,打你那儿了? 现在还疼吗?
孩:打我胳膊,还有肚子,可疼了。(边说边委屈)
妈:哟,可怜的宝宝。一定很伤心吧,当时。(一把抱着宝宝)
孩:是啊,我可伤心了,但我打不过他,他又高又壮。我才到他耳朵那儿。
妈:那后来呢?
孩:后来我去校医那看了,医生说没事,我又回来啦。哈哈。 妈妈我给你说,我们那个校医可好了,他还给我送了个这个。妈妈你看,好玩不?
妈:挺有意思啊。妈妈再问你个问题,那那个。。。
孩子,那个谁谁被同学已经告老师了。哈哈,这下他要糟了。      
妈:嗯,下次遇到这种事情你选择怎么处理?
孩:我。。。巴拉巴拉说一堆。
孩子一旦聊起za天了,就是话痨模式,没完没了的和你各种聊。相信我,如果他们愿意和你聊天,那可能会聊到你耳朵起茧,直呼想清静清静。
有的时候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摘自《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了解一下: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个方面是借助他们关切地倾听。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
这就是传说中的非暴力沟通,只要掌握了基本要领,孩子一定会对咱们敞开心扉的。不论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会告诉你,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
养育孩子,建议配套入手一本经典的育儿书籍《正面管教》
书中提到:”在纠正孩子的行为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
书中还提到:”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让他感觉更糟?
相信热爱学习的父母看完后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以上。
我是山影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9

主题

20

帖子

469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69
bm618759 发表于 2021-11-10 07:52:31
因为孩子害怕家长知道后让他受更大的委屈啊。
好多的情况都是这样的:
妈妈,我今天被王晓明打了一顿。
妈:是吗?他打你哪儿了?打疼了没?
嗯,打我这儿了,可疼了。(边说边委屈)
妈:你怎么这么笨,你不知道还手吗?(声音突然放大!)
妈:你知不知道,别人打你你就要还手啊,告老师啊,告老师你会不会?这些你都不会吗?
孩子哭的更大声了。
妈:哭什么哭,就知道哭。人家打你了也不敢还手。
就这样,那个孩子还敢告诉家长啊,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呢么。而且,来自爸妈的伤害一定是比在学校的委屈杀伤力更大。
「但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正是他需要帮助的时候。」
这时候,如果是另一种家长的处理办法,孩子肯定更乐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分享给家长了。
比如,
孩:妈妈,我今天被那个谁谁谁打了?
妈:哦,打你那儿了? 现在还疼吗?
孩:打我胳膊,还有肚子,可疼了。(边说边委屈)
妈:哟,可怜的宝宝。一定很伤心吧,当时。(一把抱着宝宝)
孩:是啊,我可伤心了,但我打不过他,他又高又壮。我才到他耳朵那儿。
妈:那后来呢?
孩:后来我去校医那看了,医生说没事,我又回来啦。哈哈。 妈妈我给你说,我们那个校医可好了,他还给我送了个这个。妈妈你看,好玩不?
妈:挺有意思啊。妈妈再问你个问题,那那个。。。
孩子,那个谁谁被同学已经告老师了。哈哈,这下他要糟了。      
妈:嗯,下次遇到这种事情你选择怎么处理?
孩:我。。。巴拉巴拉说一堆。
孩子一旦聊起za天了,就是话痨模式,没完没了的和你各种聊。相信我,如果他们愿意和你聊天,那可能会聊到你耳朵起茧,直呼想清静清静。
有的时候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摘自《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了解一下: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个方面是借助他们关切地倾听。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
这就是传说中的非暴力沟通,只要掌握了基本要领,孩子一定会对咱们敞开心扉的。不论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会告诉你,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
养育孩子,建议配套入手一本经典的育儿书籍《正面管教》
书中提到:”在纠正孩子的行为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
书中还提到:”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让他感觉更糟?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437551682637393920">相信热爱学习的父母看完后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以上。
我是山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7

帖子

478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78
女荷官邻 发表于 2021-11-10 07:52:54
受了委屈不出声,原因绝非单一的。

作为中学老师,认识一些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受了委屈不愿跟家长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温吞型父母。基于对自己家长的了解,明白父母本身就是软糯、温吞的性格,就算错不在自己,也只会让自己一味忍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父母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委屈的,所以也只会让自己照跟。但是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和父母有差异,既然明知从父母那边得不到有价值的建议,那干脆不说。 搞事型父母。这部分家长是和前面一种是截然相反的。也是基于对自己父母的了解,知道父母是那种“爱搞事,又护犊子”的人:平时没事就喜欢在家里挑毛病,错的都是别人,自己最委屈。如果被人讲了两句,一定会“报复”回来!不怕事情小,就怕没闹大。父母这样的处事风格,自己不是很认同,也会觉得很“丢脸”,所以,就算自己有委屈,只要还能撑下去,能自我消化,就一定不会让父母知道。 缺乏信任型。这类父母不会认为孩子是需要同情的一方,而是觉得孩子在外给自己惹了祸,添了麻烦,是给本来就不容易的生活火上浇油,抱着“谁会没事找你麻烦?肯定是你自己有问题”的心态,凡事要求孩子,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但是这个想法也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当孩子觉得父母并非自己的后盾、港湾时,时日一久,自然不会再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情绪。 负面经验辐射。这部分孩子是因为在委屈发生之前,就已经和父母爆发了矛盾,有过一段不是很愉快的经历。虽然现在关系缓和了,但担心因为这件事会让家里再掀风浪,想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就把这件事情先瞒下来,至少能在家里维持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这种孩子会觉得维持平静现状,比解决自己的烦恼更重要。 成长中的大人。青春期孩子无法和家人平静沟通的一大原因就是——始终被当成孩子。正因为这样,才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先想到动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去解决问题,以这样的方式向“外界”显示自己已经成长了,是个“大人”了,不需要借鉴家人的意见了。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如果孩子使用的方式正确,这也不失为一个锻炼处事能力的机会。不过,这需要家长和老师从旁观察协助,在孩子踏进“悬崖”前,适时地抓一把。 委屈另有隐情。孩子之间的问题,有时候很难区分出绝对的受害者和加害方。一般出现了需要大人介入的情况,事情本身就没有那么简单。这时候孩子不愿意回来讲,一般就是自己在这件事情中也做了不好的事情,然后进行“自我审判”,觉得自己不是无辜的,没有立场求父母出头,所以就忍着不说。

上面这些,其实都是我在工作中或多或少经历/旁观过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他情况,不胜枚举……但是不管是上面写下的情况,还是没有列明情况,父母和孩子本身都存在一些不当的做法。
这样的情况出现,不能单单责怪其中一方。双方,甚至多方沟通不畅,自身家庭本身的问题都要考虑在内。
所以看到一些回答里,一味把责任推给父母,也是不太公道的。
还是那句话,处理孩子在家庭外出现的问题,不要只看问题本身,也不要只带入自己的生活经历。最好能多维度地思考和观察孩子身处的环境和人际吧,这样才能了解全貌。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能成为随意指责的对象。

那么再回到这个题目,我始终有个疑问:
孩子受了委屈,成长中遇到了社交问题,为什么必须要孩子自己说出来,难道父母自身察觉不到吗?
在我看来,感情融洽,把对方放在心上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心意可以是相通的。如果亲密家人之间的感情到了要说出口才能被发现的程度,这是不是说明家人在一定程度上的情感不互通?
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只有当父母对孩子倾注了足够的情感,孩子们才能学会同理心。
只有当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比较敏感,孩子们才能学会体察他人的情绪,并且表露自己的情感。
这种敏感性也有助于孩子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段出自于《妈妈,他们欺负我》这本专门研究儿童社交的书籍。
这套书几乎涵盖了从学龄前到青春期有可能出现的家庭中,和社交中的全部交际问题。
作为成人,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与周围人相处的情况,而这套书则告诉我们,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帮孩子学习相应的社交技能,享受与朋友间的关系。
如果你想了解蚂蚁,就要关注整个蚁群,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要先了解孩子这个群体。
希望这套书能让你的孩子远离委屈 ,从容应对社交困境。
以上。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85724f4099df3bbe69b629eb969367e4" data-hash="85724f4099df3bbe69b629eb969367e4" data-hovercard="p$b$85724f4099df3bbe69b629eb969367e4">@知乎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55

帖子

698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98
温剑飞 发表于 2021-11-10 07:53:11
昨天在家里跟孩子踢球。孩子不小心把球踢远了,我说:“你踢的,你去捡球吧?”孩子说:“不去不去,你去!”
坐在一旁的我妈,开始发话了:“你为什么要把球踢这么远呢?妈妈带你很累了,还让妈妈跑这么远去捡球?你爱你妈妈?爱妈妈的话,就要体贴妈妈啊?还把球踢这么远。”巴拉巴拉说了好一些。
听到这些话,我对我妈说:“妈,可以啦,踢个球,不至于提高到这个高度。”我妈笑笑。
可以想见,为啥我不想跟我妈说很多自己的事情,能不说则不说。
之前看《脱口秀大会》中一期,rocky讲的中年人的事情。他说:“自己做为中年人,总是要压抑住自己好为人师的企图。”   看到年轻人就想教人家怎么做事。
其实我估计很多长辈们都是这样。包括像我妈这样年纪的老年人。
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就是教育。
孩子受了委屈,有意愿跟别人说,是希望有人能够体谅他的心情,能够体会他的感受,而不是想听教育。比如,人家为什么欺负你?人家怎么不欺负别人?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问题?听到这些话,孩子肯定无比后悔,为什么要说出自己的事情来。长此以往,孩子肯定紧紧闭上嘴巴,再也不想说话。
想要孩子与自己交流,必须改变想要教育的念头。比如孩子跟你说了,在学校受了委屈。这时你可以拉起孩子的手,并问他:“孩子,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快告诉妈妈!”等孩子说完,他觉得自己很委屈,你可以抱抱孩子。拥抱是最温暖的方法。同时跟孩子复述一遍自己的理解是怎样的,询问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很委屈,很受伤?现在有什么需求?妈妈可以做什么来帮助你?慢慢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感受和需求。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测来评价。相信这样孩子才会放开心扉,与父母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38

帖子

594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94
皮复保尼参 发表于 2021-11-10 07:53:47
委屈说了没啥用呗。
委屈不是被霸凌被欺负了,很多时候给家长说,家长是没有插手的能力,也没插手的必要的。
你想,朋友给你说工作上受委屈了,你能帮忙一起骂骂人,这就是做朋友应尽的义务了,如果这时候出出主意,想个怼人的办法,或者出点子调动内乱,这就是越俎代庖和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了。
父母嘛,常规调性,要么喜欢指导教育,要么喜欢手动干预,这两个对于「受委屈」这事儿都不太好。
孩子被揍了,那家长要立马行动,和老师反应,和学校反应,和对方家长反应,或者按我家的传统,让混社会的幺舅通过层层关系直接学生层面施压,这都是直来直往刺刀见红的常规操作。
冲突越大,解决手段越直白,需要的微操越少。
但是,如果是同桌小红不和孩子说话了,体育课分组别人总是最后选他了,咋办?
根据我的观察,家长很难和孩子共情的。
有时候孩子仅仅是吐槽,结果家长着急上火冲学校的,弄得孩子下不来台。
有时候孩子仅仅是求个安慰,家长这边又是方法论又是「想当年你老子我」的,弄得孩子本来郁闷的心更郁闷了。
某种意义上有点男女思维差异的感觉,女孩子有时候吐槽就是吐槽,男生这边各种解决方法都准备好了,就差个PPT来描述思路了,自然体验不好。
孩子更是这样,现在家长可能也是被各种新闻给吓着了,生怕自己疏忽了什么,孩子吐槽会演变成一场三堂会审,FBI心理控制术都安排上,就怕孩子在学校里面留下心理阴影。
你说孩子怕不怕。
这时候啊,其实最好的模式,就是中国古代帝王心术,留中不发。
孩子受了委屈,做个正常反应,哎呀可怜,哎呀给你晚上做顿好的,最多,就是询问一下要不要给你参谋参谋分析分析。
简而言之,回答就一个中心思想:阅。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的委屈不跟家长说?-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35

帖子

605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05
1d8595ea2cf1 发表于 2021-11-10 07:54:22
因为父母从来没有能力真正帮助到孩子的委屈。

9月份刚开学没多久,一天孩子回家,我发现孩子手臂上有一小块淤青。
我问孩子怎么了,孩子说:啊?不知道啊!
我问:怎么会不知道呢?
孩子说:不知道啊,突然就青了,可能是摔的吧。
看她无懈可击的天真模样,我完全没有去想手臂内侧靠近肘弯的地方,怎么会是摔的呢?
后来孩子爸爸也问,孩子也说不小心弄的。
爷爷奶奶也问,孩子说:“妈妈掐的”,题外,我和公婆没什么矛盾,但看孩子的态度也知道我在婆家的形象了,哈哈哈。
过了半个月有余,有天她的一个同学由她爸爸骑车带着,从我们身后超过我们,那个小女孩嘴里又在用很不友好的语气说着我女儿的名字,要说坏话那种样子,且至此已经不是一次了,我就很反感。
同时女儿就在我旁边说:“我不想和SXX做好朋友了。”
我心里想的是:“那可不是嘛,这小女孩连同她亲娘都是非常难相处难沟通的人。”嘴上说:“啊,不是吧,为什么呢?”
孩子说:“啊,也没什么的。”
我说:“没事嘛,你说说看。”
孩子就开始强自微笑着说:“有时候她会欺负我。”
我说:“真的假的?她怎么欺负你的呢?”
孩子说:“啊,我不想说。”
我说:“是吧?那妈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好不好?妈妈的工作就是帮那些受到欺负的人出主意,别人都要给妈妈很多钱妈妈才出主意呢,今天就免费送你一次啦。
孩子低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她会掐我,我当场也掐回去了,但她掐我掐得更疼。”
啊,老娘的心都被说碎掉了。
我当时没想清楚,就随便和孩子说了我小时候同样受欺负的事情,也讲了别人没有任何理由欺负她的道理。
直到把孩子送进校门的那一秒,我才想起来,孩子半个月前手臂上那小小一团淤青,可不就是被掐的嘛!
且由于被反击太重太疼太狠,我小妞回家来都不敢说!
大概在他们小小的脑子里认为,她告了家长,也同样会被更恶毒反击,所以才选择了怎么问都不说。
那天可把我气了一整天,我还同时联系了几位受过那个女孩欺负的其他孩子的家长,采集了很多证据,等着爆发。
当天下午接孩子,我见到孩子就说:“妈妈啊,从妈妈的秘密情报部门知道了一个小秘密,但妈妈不确认是不是真的,。
孩子非常好奇问:“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
我说:“掐你的是SXX同学对吧?”
孩子很惊奇的表情喊:“你怎么知道?!”
我就解释:“有神秘人告诉妈妈啊。”
孩子就开始追问神秘人是谁。
“是你自己啊,臭孩子。”
当然不会告诉她的。
之后我就和孩子讨论了我会怎么反击之类的问题,我告诉孩子我的策略,将会怎么回击回去,才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如我想象的仅仅是害怕被报复,她也没有那么需要反击
相比之下,她更害怕自己不能和这个孩子玩,她就是很想和那个女孩成为朋友。
至此,就是我作为妈妈,和孩子之间无可调和的矛盾:孩子受委屈是想成为对方朋友,我不顾孩子想要朋友的需求只给孩子谈正义太片面了。
所以这件事的回击,我就完全抛开孩子,只面对对方家长了,我也就没有再盯着孩子说那个小女孩的问题。
过了好一段时间,孩子在怯生生给我试探着说:“妈妈,我现在又和SXX是好朋友了。”
好好好,好你的去吧~


“委屈”是一种情绪,它是以事情为依托,但是它并不是事情。

通常父母解决情绪的思路就是去解决事情,很没有真正关注到孩子的情绪。
譬如说,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父母只是暴跳如雷要还回去。
还回去就是两种方法,要么父母叫孩子自己打回去,要么父母亲自上门闹回去。
且不说叫孩子打回去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让孩子觉得自己非常没用,而且事实上孩子也做不到。
父母闹回去倒好了,老师、同学的关系全都要面临新一轮挑战,孩子在往后会不会被孤立,还得看家长闹的水准。
也就是说,父母只想解决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最终并没有解决孩子的“委屈”。
孩子不管怎么倾诉,他们的心理需求,一定都不是被教训一顿。
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在孩子倾诉的时候,收住自己的嘴和手,做到不指责不干涉。
哪怕我已经非常有技巧问出了孩子所受的委屈,最终的解决方案仍然不是孩子想要的。
孩子的希望是:能得到那样一个朋友,且这个朋友不欺负她。
而我当时的态度是:你别交往这种会伤害你的朋友,和别人玩,这个孩子就只会欺负你,她欺负你,你妈帮你还回去。
现在想来,这个态度不对。
低龄的孩子很难有能力在积极正面的因素中,区分出所受的负面伤害,他们就单纯不会想那么多,只要有朋友就可以了。
父母和孩子一直处在这种根本性矛盾当中,孩子自然不会说出自己所受的委屈。
所以,还是父母要先想明白一些问题:
    只有积极美好的友情才是友情吗?
经历了我女儿的种种交友事件,特别是她会回来和我说的都是那些比较复杂的,有斗争、有矛盾甚至有打闹的交友事件,我觉得,做父母的确实不必太过担心。
要相信孩子愿意去承受的委屈,是他愿意的,对他们来说就是值得,家长没有任何办法。
既然未来我们不能帮他们走路,就只能让他们自己去摸爬滚打。
    自己家的香饽饽真的就受不得委屈吗?
掐青了属实过分,我作为家长,当然需要对方家长给我道歉,但是,就这么一次,孩子还自己有能力还回去了,确实比我干涉她、不准任何人欺负她要好。
这辈子谁还不受点欺负呢,我还觉得自己受气太少,才会遇事总是天真无比呢。
人就是要在碰撞中才能知道自己的形状,孩子也需要在自己的小社交中去慢慢给自己塑形。
正是这样,我给我的小妞讲交什么朋友这种问题,通常都不是她倾诉后说,而是等几天编成故事给她讲。
不能阻断孩子交友的需求,也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以上全部内容,并不是让大家纵容校园霸凌。

一个有能力、有底气还击的孩子,是天生的,也是父母平时言行熏陶的结果,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受到了长期的霸凌,但仍然回来不敢说。
然而,本身比较矫情、强势的家长,孩子还真不容易遇到这种情况,反而有一些时时处处为他人考虑的家长,孩子容易遇到长期霸凌。
本质上是家长自己要调整自己,认清自己为他人考虑的一面,同时该争取合法权力的一定要争取到底。
至于孩子说不出口的委屈,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说,平时多观察。
    一定要注意孩子身上的伤!
我家孩子是运动能力很强的孩子,很不容易运动受伤,然而我都被娃给骗了。
据我观察,哪怕运动能力不佳的孩子,在低幼龄阶段,也不可能浑身是伤。
如果见到孩子身上有小伤,孩子有所隐瞒,大概率是孩子“甘愿承受”的,想办法多问几遍。
孩子运动受伤多半是手、膝盖以及头部受伤,特点通常是面积大,形成伤害比较迅速、通常较为严重,而且这些伤孩子一定是疼、一定会哭的,因为不是自己造成的,孩子对客观伤害是能清晰准确表达出来的。
如果见到孩子身上有小伤,孩子有所隐瞒,大概率是孩子为了同学、朋友“甘愿承受”的,想办法多问几遍。
当然,很多时候问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孩子不想讲也别强迫太深,先拍照留下证据,等风来就可以了。
    多和其他孩子的家长沟通。
自己孩子不说,别的孩子回去会和自己爸妈说的。
小孩子不会说谎,尤其是对别人的事情,一般不太会说谎。
    如果孩子已经被霸凌受伤,要更多给孩子关爱。
是的,这句话太空了,多数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还能怎么关爱孩子。
所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关爱。
这就需要父母针对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去多和自己的朋友沟通,听取多方面意见,理解一下造成这个局面的问题,并综合出解决方案。
一个人、一家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去多和他人的意见碰撞、调和,得出最优解。
身边的高人往往也是问出来的呗。


都是襁褓里呵护出来的小宝贝,孩子长大了,襁褓还是要有,只是要绑松点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7

帖子

523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23
123463622 发表于 2021-11-10 07:54:46
道上的规矩:江湖事,江湖了,祸不及家人。另外,也因为很少有家长有能力解决学校和同学之间的问题。就像体制内有体制内的规则,菜市场有菜市场的规矩,孩子们之间也有规矩,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学术上的名词叫做:儿童社会学
家长以为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却不知在大人提供的温床之下,孩子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规则。这种规则渗透在方方面面:一个眼神、几个流行词汇、牛X的标准等等。就类似,你不能阻止孩子把顶撞老师作为一种用于反抗的精神来看待;就像70后不能理解EDG夺冠是什么意思一样,你可以不理解、甚至运用社会资源对这种现象进行抨击,但依旧不能改变年轻人对待这件事的看法。这种现象不是孩子特有的,而是人性使然。人是社会性动物,必然会存在团体,而每个团体都会或多或少有自己独有的规则。
所以,与其家长一心想要介入孩子的团体,不如努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团体生活。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孩子受了点委屈,就要带着孩子尝试改变潜规则,十有八九最后会弄得一地鸡毛,还不是孩子来面对这一摊。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规则,有时候成本反倒是最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帖子

483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3
把白天当白天吞 发表于 2021-11-10 07:55:42
不止是在学校受委屈不敢说。

1、当孩子一点小错都与强烈的恐惧感挂钩

2020年5月,一位6岁小女孩勤勤随爸爸到工地干活,不小心被7公分的钢钉击穿胸膛。怕爸妈责备,孩子居然一声没吭,直到晚上疼痛难忍才告诉父母。
后经医生检查,钢钉距勤勤的心脏只有26毫米,已经扎伤肝脏。如果不经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2019年3月,9岁男孩小王背着书包跳楼自杀,只因不小心撞碎了学校的玻璃。

2019年7月,同样因为犯了错误害怕家长责罚,12岁男孩小苏竟打死了6岁的妹妹。
被害女童与亲戚家的哥哥小苏一起在户外玩耍时,不慎从木架跌落,昏迷。
小苏担心妹妹醒来后会哭闹或向大人“告状”,大人便会责怪他没有尽到看护职责,于是用木板击打妹妹头部,导致妹妹死亡。
为了躲避惩罚,孩子们不惜自伤、自杀甚至杀害无辜的小伙伴,懵懵懂懂就当上少年犯!父母的责罚在孩子心里该有多恐怖!
一桩桩悲剧事件,唤起了许多成年人对自己“血泪童年”的回忆:
母亲脾气急,我小时候在学校做错事会非常害怕,如果忘记带作业回家可能睡觉前心脏都跳得很快。永远忘不掉那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感!

小时候丢了10块钱,觉得是犯了天大的错,那种感觉至今都忘不了。

我爸动不动就打我,小时候不小心打碎家里的花瓶,我那一整天都在浑身发抖。

小时候在外面玩,受伤了不敢让家人知道,装作没事,省得再挨一顿打……
看到这些留言,内心十分寒凉——
本该为孩子遮风挡雨,或者至少跟孩子一起抵御风雨的父母,却成了对孩子来说最可怕的风雨来源。
这些家长可能初衷也是培养出“好孩子”“乖孩子”,却南辕北辙,亲手把子女塑造成了“坏孩子”“傻孩子”,千疮百孔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的委屈不跟家长说?-1.jpg
2、闻过则喜VS闻过则伤

一些父母习惯于对孩子有错必纠、有错必罚,认为是对孩子负责任,还期待孩子能像成熟的圣人一样,闻过则喜、从善如流。
孩子做不到闻过则喜、甘愿挨打受骂,大人就给孩子罪加一等,怪孩子不够勇敢、缺乏担当、敏感脆弱……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的委屈不跟家长说?-2.jpg

抱着这样心态的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期待是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不切实际的。
“对每个孩子来说,大人的认可就是爱,不认可就是恨。”(《夏山学校》作者A.S.尼尔语)
孩子如果经常遭到批评、责罚,就会认定父母不喜欢他,甚至恨他。
父母是孩子的天,是孩子生存发展唯一的依凭。感受到不被父母喜爱,孩子的天就塌了,生存发展就受到了威胁。
为了不被父母揪住错误,防止再度体验被父母厌弃,孩子不择手段地隐瞒错误,甚至伤人伤己,就不难理解了。
是钢钉穿胸更痛,还是被父母责备更痛?6岁的勤勤用行为回答了——被父母责备更痛!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的委屈不跟家长说?-3.jpg
对此,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教育学家周海宏解释得更为清楚:
“家长对孩子满意不满意、接纳不接纳,关乎孩子的亲和需要。而孩子的亲和需要直接与他的生存需要挂钩。安全感被威胁,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恐怖的。”
父母期待孩子闻过则喜,实际上,孩子是闻过则恐、闻过则伤的。
别说孩子了,成年人真正能做到闻过则喜的又有几个?绝大部分人听到责备都会感到受伤。
不想孩子受到伤害,或者为了掩盖一个小错误酿出更大的恶果,父母就要放下有错必纠、有错必罚的执念,尝试给孩子更多的理解。
3、允许孩子犯错误

返回头去看看,很多时候孩子所犯的错误,真的称得上是错误吗?
打碎了玻璃,打破了花瓶,忘带了作业,弄丢了零钱,玩耍时受了伤……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
尹建莉老师打过一个比方:
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
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入一间暗屋,眼睛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屋里的东西。
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眼睛有问题,这显然不对。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的委屈不跟家长说?-4.jpg
尹老师继而说:
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
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错上加错。
不许孩子‘犯错误’,本质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这会出现两种后果:
孩子有可能‘听话’了,但变成了时时事事需要人操纵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听话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虽然两种表象完全不同,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缺少自由,他们的心理秩序都乱了,行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有位妈妈给尹老师写信,说她的孩子在幼儿园尿急了居然不敢跟老师说,尿了几次裤子。
老师和妈妈跟孩子说了好多次,告诉孩子尿急了可以自己去卫生间,不必跟老师说,孩子才敢去卫生间;可是,去了卫生间后,居然不懂得自己回来,一定要老师喊才会回来。
孩子的行为可笑,仔细体味却十分可悲。
追求完美,爱好纠错、指挥的父母,不仅没有使孩子习得自我把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把孩子变得自卑怯懦,连吃饭、上厕所这样的事都不能自理了。
育儿有困难?欢迎加入7天好妈妈成长营,学习家庭教育万能公式,让所有教育问题都有答案。
7天好妈妈成长营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的委屈不跟家长说?-5.jpg
4、好父母是孩子的容器

演员小陶虹也曾是个严格的妈妈。运动员出身的她时间观念很强,特别不喜欢迟到。可女儿小宝小时候,偏偏容易在每次出门前打翻东西,耽误时间。
一次临出门,小宝“啪”地把一杯牛奶掉在地上,玻璃碎得到处都是。陶虹登时冲女儿咆哮:“你怎么回事啊!”小宝吓得一哆嗦,没哭,就那么看着妈妈。
瞬间,陶虹觉得自己错了——她看到了女儿内心的恐惧。
“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她的错误,这世界上谁能包容她?”陶虹自省。
很快,同样的事情发生了第二次。
小宝又在临出门时不小心摔了一杯果汁。这次,陶虹过去抱住了女儿,对她说:“害怕了吧?没事,没事……”
孩子“哇”就哭了出来。
讲到这段往事,陶虹流泪了:
“我觉得要改正她的记忆——我不想她记忆中留下的是妈妈不允许她犯错误的印象。
妈妈的最高职责是什么?就是给孩子安全感。她在妈妈这儿得到的,就应该是港湾,是安慰,是最好的那个拥抱。
所有的人,当你批评他的时候,他都会远离你。只有孩子,在你越说她的时候,她越来抱你——她给你的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爱……”
孩子犯错时父母怎么做,决定了是否能带给孩子真正的成长。
孩子需要从妈妈的包容里学会包容自己;从妈妈的理解里学会理解自己;从妈妈的爱里学会爱自己。
学会了包容孩子错误的陶虹,后来欣喜地发现,女儿长成了一个特别自信的人。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的委屈不跟家长说?-6.jpg
5、找回童年,就能懂得孩子

经典童书《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
“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
不论现在的我们已经多大,找回童年就很容易体认到:
小时候的我们闯了祸、犯了错误,自己已经又惊又怕、又羞又愧,这时,并不需要父母进一步的施压。父母的包容、理解,反而对孩子是更好的教育。
一位普通网友回忆:
小时候他不小心弄坏了同学的链子锁,被同学索赔,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丝毫没有怪罪他,安慰他说“没事、没事”,并帮他买了新的赔给同学。
这件小事,成年后的他每每想起都十分感动。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的委屈不跟家长说?-7.jpg
今天难以包容孩子错误的大人,往往昨天是经常被父母严厉苛责的孩子,因此,心里住上了一个咄咄逼人的法官。
我的朋友,如果你看着孩子满身都是毛病,那么,先别急于责备孩子,先停下来观照下自己:
我是不是也常常苛责自己?
我可以放松一点、对自己好一点、更爱自己一点吗?
从现在起,我可以做自己的妈妈——做自己温暖、包容的妈妈吗?
看见并疗愈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是成为好父母的第一步。
更多方法,欢迎加入7天好妈妈成长营,学习家庭教育万能公式,让所有教育问题都有答案。
7天好妈妈成长营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尹建莉老师下面这段话当做一个智慧的提醒:
“没有一个孩子的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每个过失都是他收获经验的一次好机会,错误的经历同样有正面教育的价值。”
苛责是毒箭,爱才是铠甲。
借助孩子不成熟时犯下的“过失”,让他饱饱感受父母的爱吧!为孩子默默庆祝他从“过失”中收获的经验和成长吧!
我们能在过失处与孩子共担风险、共患难,孩子才会成长为勇敢、自信的人,未来,我们才能与孩子共享幸福与荣光!
@知乎亲子
看完文章还有疑问?欢迎加入7天好妈妈成长营,这里提供家庭教育万能公式,让所有教育问题都有答案。
7天好妈妈成长营原文作者小猪猪。
我是呱呱,育儿路上,一直在成长。
尹建莉父母学堂,超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创始,专注解决0-18岁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全网1000万家长信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1

帖子

481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81
敏纾傲 发表于 2021-11-10 07:56:18
很简单,因为孩子不想再挨一顿骂了。
正常的亲子关系下,孩子受了委屈,会下意识向父母寻求帮助。合格的父母会给予孩子帮助,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而不合格的父母,在孩子受了委屈后,反而会批评指责孩子,而不是帮助孩子。这样下次孩子再受委屈,就不会和父母说了。
孩子:妈妈,我今天和同桌吵架,他把我铅笔盒摔了。
妈妈:我们辛辛苦苦让你去学校,是让你好好学习的,你怎么能和同学吵架呢?
孩子:他先招惹我的。
妈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他怎么不招惹别人呢?好的不学,坏得学得倒是快,你倒是学会顶撞大人了?明天就去和同学道歉!
看到这样的对话,是不是血压上来了?
根据据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对全国18万名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所做的调查显示:
有25%的家庭在亲子沟通上是存在问题的。长期的亲子沟通不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可能会造成孩子叛逆、成绩下滑、性格乖戾、人际关系恶劣……使孩子的人生道路更加坎坷,影响其终身发展。
如何掌握良好的亲子沟通技术,对于我们的家庭教育而言至关重要。
亲子沟通其实很简单,“倾听”加“表达”,四字足矣。
如何倾听?

举个例子,当孩子跟父母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手头的工作,用信任、亲切的眼光平视孩子,让他感到你在认真听。
不能一边嘴上说我在认真听,实际却一边玩手机、打游戏。也不要显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伤心、气馁、沮丧、悲观绝望。
另外,当孩子叙述一件事情时,父母应该安静、专心地倾听,可以鼓励、引导孩子说出事件的完整过程和全部真相,不要不耐烦打断孩子,不要在孩子的叙述中给予评判,更不要未经调查就下结论,定调子,扣帽子。
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一些想法或行为,但必须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达到共情。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更容易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
如何表达?

要注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定是建立在良好倾听孩子讲述的前提下,先听后表达,多听少表达。
要有感情地沟通,父母沟通的态度,要比沟通内容本身更重要。作为成人,我们特别讨厌别人盛气凌人,颐指气使、高高在上,干巴巴的语言,命令的口吻:“你必须干什么,你绝对不能做什么,做不到不能下班,不能睡觉,不能回家。” 换位思考,孩子也不喜欢别人这样对我们说话,那篇这个人是自己的父母。
如果我们对孩子用这种口气,孩子不会乐意和我们交往的。研究证实,孩子对你所传递的信息的解读,55%取决于你的表情,38%取决于你的声调,只有7%取决于内容
更要命的是,有些父母记忆力特别好,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他能够把500年前的事情都扯过来,类似幼儿园尿湿褥子,一年级上课吐在老师身上,有一次不小心把头卡在栏杆里……
陈谷子烂芝麻,一遍一遍的唠叨,孩子能愿意跟我们沟通吗?遇到委屈,能让我们知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8

帖子

465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65
WDIAQG 发表于 2021-11-10 07:57:01
第一,同意高赞回答,说了后果更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孩子没傻透腔。

第二,大多数霸凌现象,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情况。
这时候父母要聪明的侧面主动套话。比如看见动画片,和孩子聊天淘气的话题,然后半开玩笑:你们学校有没有淘气包啊?谁是你们班上第一淘气的啊?ta怎么淘气啊?
有时候孩子就会说出来:他昨天还把我推倒了。

第三,态度和立场。
记住一点,父母的态度决定了下一次真正重要的问题,孩子会不会告诉你和寻求你的帮助。
孩子袒露分享的时候,过去的父母都是法官式打压态度:怎么不欺负别人,肯定是你有问题,不好好听课成天瞎胡闹,你成天学校里弄这个管不得考不了一百分……
父母可能是出于好意,结果却是逼走了孩子。
咱们做一个测试,假如你小学孩子回来告诉你有一个同学跑过来说喜欢你孩子将来要和ta结婚,你什么反应?
然后设身处地你听见刚才你说的那些话,下回还有类似的问题,你会不会讲出来。

最后提一下交情法。
对有点皮有点叛逆的孩子,不要想控制或者赢了孩子,而是先做一个很酷的教育者,让孩子信任你接纳你甚至崇拜你,然后你说什么孩子都会无脑跟从了。
我自己撸铁看书写东西,孩子从小都很佩服(眼界小哈),到处炫耀有个很猛的粑粑(其实不是的……)
我一个朋友开旅游公司成天带孩子游山玩水,孩子也很佩服信服她,反过来自动生成自觉性。
我还知道一个同事的孩子,长大后知道单亲妈妈不容易,原圣诞老人什么都是妈妈扮演的(真扮演)而且工作特别努力,也很孝顺和自律……
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榜样,而“交情法”核心是偶像,各位体会一下吧。
你有不开心的话,愿意给偶像说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123462891

村民

  • 主题

    5

  • 帖子

    18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