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2021-1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就在昨天晚上,我要被我家2岁的调皮小子气/笑坏了。
我洗漱完毕回卧室,满地的衣服零落,满床的床品狼藉,我的怒气值急速上升,马上爆表,正要发作,小朋友指着他用床单、毛巾被、枕头、毛绒玩具堆起来的一个小山,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说:妈妈,看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妈耶,看这个小孩笑得真开心呀。我的怒气值渐渐回落了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1.jpg
然后他又把这些枕头玩具一一移开,说自己在“愚公移山”,在旁边堆出了一个“西班牙”
我突然不生气了,我劝自己:房间再乱,等下收拾利索就好了呀,可小朋友此刻自己探索的这种愉快如果被我打断了那就再也没有了。

然后我索性跟他一起玩,拿出了更多的毛绒玩具,我们在床上摆出了北美洲,南美洲,还有亚洲和非洲,顺便聊了聊霸王龙、伶盗龙、中华龙鸟、三角龙等等这些恐龙的化石都是在哪里发现的。
聊着聊着,他问我小盗龙哪里发现的呢,我说妈妈也想不起来了,要不我们来翻书找找吧。顺理成章的,他的注意力就转移了,然后我们开始看书,继续徜徉在恐龙的世界里。
从颜色到爪子,从皮肤到牙齿,从恐龙吃什么到在哪儿发现的,只要是恐龙的话题,他就有无数的问题要问,恐龙书里也有无数的新的细节等着他发现。
趁他书海徜徉的时候,我一边对答,一边就顺手把衣物挂起来,把床品整理好、床铺好,一切又恢复了睡前干净整洁的模样,并不费事。做完这一切,我俩依偎在床上继续讲恐龙的故事,他慢慢的睡着了,也许在梦里,他正和最喜爱的鹦鹉嘴龙环球旅行,从北美到南美,远渡重洋来到亚欧大陆,在广袤的土地上去寻找更多的恐龙小伙伴吧。

一场因为他捣乱、乱扔东西的闹剧,就这样被化解了。
我的做法也许并不完美,或许我应该引导他跟我一起收拾利索?或许我应该借此机会教育他要保持干净整洁?......可我都没有做到。
不过我觉得至少这一次,我没有让怒气冲顶,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和他一起开发了新的游戏玩法,认识了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尽管可能第二天他就忘记了),看他睡梦中的脸我确信在这一小时里他是很愉快的。

其实,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他指着满床的狼藉,笑着说“看看,乱七八糟的”。听这语气、看这神情我真的惊到了,这分明就是他奶奶每天对着满地的玩具发出的控诉。
仔细回忆,奶奶经常这么说,作为洁癖+异常整洁星人,奶奶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看不得一点褶皱,但是看到孙子弄的满地狼藉,嘴上这么说,脸上却全是宠溺。
所以我想,2岁的孩子在家里捣乱,也许跟成年人对他的反馈也有关系。他玩具扔满地,爷爷奶奶嘴上说这样做不对,指责“乱七八糟”的,但是脸上佯装发怒实则宠爱,嘴上说着要他收拾玩具实则全是代劳。
可能在2岁的他看来,我做了这些事——引起了大人的关注——确认自己还是家庭的中心——不断尝试继续捣乱,这样的逻辑线确保了自己的“掌控地位”,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这种说法。
美国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在《可怕的两岁》一书中,总结了这个阶段孩子的一些特性。
好奇心很重,想弄清楚所有事物。
没有形成挫折耐受力。当事情不如意时,瞬间崩溃,嚎啕大哭,胡踢乱踹。
尚未社会化。在情感爆发时,完全不顾及自己身处何地,会影响谁妨碍谁。
他们觉得父母存在的意义就是关注他们、为他们做事。
以自我为中心
......
跟我家小孩这个阶段的特性全都符合!总是没有缘由的大哭大闹,嘴上不停地说着“不要”,和父母作对,乐忠于把所有的东西弄的乱七八糟,所有的玩具都拆得七零八碎,撕书,丢饭丢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捣乱方式。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2.jpg
看了这本书以后,不说醍醐灌顶吧,但也对我们家的一些养育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从书中,我总结出一些面对2岁爱捣乱的孩子的有效法则,以期在后续的养育过程中慢慢实践,也许过程是痛苦且漫长的,但相信经过家人的齐心协力,一定能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奇妙而重要的过渡阶段。
1.坚守规则、言出必行
孩子也许知道规则摆在那里,但他还是想要去试探一下。因此,父母得做到言出必行才能以身体行动坚定的告诉孩子,规则就是规则,比如吃饭时/有客人在时/公共场合不可以大喊大叫,你说再多遍都可能是没有用的,必须演示一下,他在上述场合这么做是不被允许的,比如让他回房间安静一下,或者回车里安静一下,遵守规则才能继续当前的事。
2.事前预防、避免惩罚
相比事后的惩罚,可能事前的预防更为有效。通常来说,惩罚是被动的且是对抗性的,而且也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罚都罚了,事儿就了了,下次可能还会再犯。而且父母在愤怒/生气时做出的惩罚,往往孩子也很糊涂,不知道父母期望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所以如果父母能够预见问题,提前制定好策略,并明确界定好做事的规范,可能会避免孩子的不恰当行为。
3.简洁具体、有效沟通
想让2岁孩子乖乖听话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适当调整和他说话的方式,达到让他配合的效果。要求要一条条提、具体地说,避免大而化之的概述。与其说“你要乖乖的”,不如说“逛商场时要牵着妈妈的手”;避免“禁止”“不要”,因为孩子没法理解这个抽象的词,与其说“不许爬桌子”,不如直接说“下来”;避免啰里啰嗦讲道理,多说无用,杂乱的信息会让孩子失去重点。
4.量力而行、全家一致
现阶段的小孩子,可能有很多大人看起来的“毛病”:爱捣乱、不听话、不礼貌、爱顶嘴......这些没有办法一次解决,那就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全家人要保持一致,不能在爸爸妈妈那里树立的规则,到爷爷奶奶那里全不作数,这会让孩子产生混乱感,不知道该遵从哪一个,甚至会不断地去挑战底线。

也许下一次,我家小朋友再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的时候,我会在和他一起玩耍探索之余,引导他和我一起物归原位,既享受玩耍的乐趣,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育就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摸爬滚打,我们只能前进,无法后退。在试错中总结经验,在摸索中并肩前行,和孩子一起长大,成为更好的妈妈,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知乎亲子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8

主题

16

帖子

456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56
卡卡409 发表于 2021-11-13 09:09:53
就在昨天晚上,我要被我家2岁的调皮小子气/笑坏了。
我洗漱完毕回卧室,满地的衣服零落,满床的床品狼藉,我的怒气值急速上升,马上爆表,正要发作,小朋友指着他用床单、毛巾被、枕头、毛绒玩具堆起来的一个小山,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说:妈妈,看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妈耶,看这个小孩笑得真开心呀。我的怒气值渐渐回落了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1.jpg
然后他又把这些枕头玩具一一移开,说自己在“愚公移山”,在旁边堆出了一个“西班牙”
我突然不生气了,我劝自己:房间再乱,等下收拾利索就好了呀,可小朋友此刻自己探索的这种快乐如果被我打断了那就再也没有了。

然后我索性跟他一起玩,拿出了更多的毛绒玩具,我们在床上摆出了北美洲,南美洲,还有亚洲和非洲,顺便聊了聊霸王龙、伶盗龙、中华龙鸟、三角龙等等这些恐龙的化石都是在哪里发现的。
聊着聊着,他问我小盗龙哪里发现的呢,我说妈妈也想不起来了,要不我们来翻书找找吧。顺理成章的,他的注意力就转移了,然后我们开始看书,继续徜徉在恐龙的世界里。
从颜色到爪子,从皮肤到牙齿,从恐龙吃什么到在哪儿发现的,只要是恐龙的话题,他就有无数的问题要问,恐龙书里也有无数的新的细节等着他发现。
趁他书海徜徉的时候,我一边对答,一边就顺手把衣物挂起来,把床品整理好、床铺好,一切又恢复了睡前干净整洁的模样,并不费事。做完这一切,我俩依偎在床上继续讲恐龙的故事,他慢慢的睡着了,也许在梦里,他正和最喜爱的鹦鹉嘴龙环球旅行,从北美到南美,远渡重洋来到亚欧大陆,在广袤的土地上去寻找更多的恐龙小伙伴吧。

一场因为他捣乱、乱扔东西的闹剧,就这样被化解了。
我的做法也许并不完美,或许我应该引导他跟我一起收拾利索?或许我应该借此机会教育他要保持干净整洁?......可我都没有做到。
不过我觉得至少这一次,我没有让怒气冲顶,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和他一起开发了新的游戏玩法,认识了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尽管可能第二天他就忘记了),看他睡梦中的脸我确信在这一小时里他是很快乐的。

其实,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他指着满床的狼藉,笑着说“看看,乱七八糟的”。听这语气、看这神情我真的惊到了,这分明就是他奶奶每天对着满地的玩具发出的控诉。
仔细回忆,奶奶经常这么说,作为洁癖+异常整洁星人,奶奶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看不得一点褶皱,但是看到孙子弄的满地狼藉,嘴上这么说,脸上却全是宠溺。
所以我想,2岁的孩子在家里捣乱,也许跟成年人对他的反馈也有关系。他玩具扔满地,爷爷奶奶嘴上说这样做不对,指责“乱七八糟”的,但是脸上佯装发怒实则宠爱,嘴上说着要他收拾玩具实则全是代劳。
可能在2岁的他看来,我做了这些事——引起了大人的关注——确认自己还是家庭的中心——不断尝试继续捣乱,这样的逻辑线确保了自己的“掌控地位”,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这种说法。
美国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在《可怕的两岁》一书中,总结了这个阶段孩子的一些特性。
好奇心很重,想弄清楚所有事物。
没有形成挫折耐受力。当事情不如意时,瞬间崩溃,嚎啕大哭,胡踢乱踹。
尚未社会化。在情感爆发时,完全不顾及自己身处何地,会影响谁妨碍谁。
他们觉得父母存在的意义就是关注他们、为他们做事。
以自我为中心
......
跟我家小孩这个阶段的特性全都符合!总是没有缘由的大哭大闹,嘴上不停地说着“不要”,和父母作对,乐忠于把所有的东西弄的乱七八糟,所有的玩具都拆得七零八碎,撕书,丢饭丢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捣乱方式。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2.jpg
看了这本书以后,不说醍醐灌顶吧,但也对我们家的一些养育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从书中,我总结出一些面对2岁爱捣乱的孩子的有效法则,以期在后续的养育过程中慢慢实践,也许过程是痛苦且漫长的,但相信经过家人的齐心协力,一定能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奇妙而重要的过渡阶段。
1.坚守规则、言出必行
孩子也许知道规则摆在那里,但他还是想要去试探一下。因此,父母得做到言出必行才能以身体行动坚定的告诉孩子,规则就是规则,比如吃饭时/有客人在时/公共场合不可以大喊大叫,你说再多遍都可能是没有用的,必须演示一下,他在上述场合这么做是不被允许的,比如让他回房间安静一下,或者回车里安静一下,遵守规则才能继续当前的事。
2.事前预防、避免惩罚
相比事后的惩罚,可能事前的预防更为有效。通常来说,惩罚是被动的且是对抗性的,而且也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罚都罚了,事儿就了了,下次可能还会再犯。而且父母在愤怒/生气时做出的惩罚,往往孩子也很糊涂,不知道父母期望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所以如果父母能够预见问题,提前制定好策略,并明确界定好做事的规范,可能会避免孩子的不恰当行为。
3.简洁具体、有效沟通
想让2岁孩子乖乖听话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适当调整和他说话的方式,达到让他配合的效果。要求要一条条提、具体地说,避免大而化之的概述。与其说“你要乖乖的”,不如说“逛商场时要牵着妈妈的手”;避免“禁止”“不要”,因为孩子没法理解这个抽象的词,与其说“不许爬桌子”,不如直接说“下来”;避免啰里啰嗦讲道理,多说无用,杂乱的信息会让孩子失去重点。
4.量力而行、全家一致
现阶段的小孩子,可能有很多大人看起来的“毛病”:爱捣乱、不听话、不礼貌、爱顶嘴......这些没有办法一次解决,那就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还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全家人要保持一致,不能在爸爸妈妈那里树立的规则,到爷爷奶奶那里全不作数,这会让孩子产生混乱感,不知道该遵从哪一个,甚至会不断地去挑战底线。

也许下一次,我家小朋友再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的时候,我会在和他一起玩耍探索之余,引导他和我一起物归原位,既享受玩耍的乐趣,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育就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摸爬滚打,我们只能前进,无法后退。在试错中总结经验,在摸索中并肩前行,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更好的妈妈,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85724f4099df3bbe69b629eb969367e4" data-hash="85724f4099df3bbe69b629eb969367e4" data-hovercard="p$b$85724f4099df3bbe69b629eb969367e4">@知乎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55

帖子

639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39
聊与之谋 发表于 2021-11-13 09:10:52
周末早上醒来的我,惊了。放眼望去,周围居然是一片玩具箱的海洋……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1.jpg
原来,他们趁我晚睡未起之时,把玩具箱搬到了床垫上,说是要给我打造一个安全的城堡,让我好好睡觉。
我哭笑不得,但未置可否,就洗漱做早饭去了。
谁知,我再返回卧房时,差点一口血喷了出来。
如果你还记得刚才那张图上的油画棒……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2.jpg
那么,现在它变成了这样……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3.jpg
不仅彩色盖子错位,笔身满是颜料,还把原本崭新的刘看山和小鸡球球给涂得青一块、紫一块。
更别提床单上,也早已沾满了花花绿绿的颜色。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4.jpg

拍出来不明显,实际更花

更可气的是,家里的玩具全都变了样。
无论是皮卡丘,还是超级飞侠,不管是积木小人,还是恐龙玩偶,全都涂上了各种色彩。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5.jpg
在清洗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位「小画师」的手法还非常细腻。
不仅把恐龙的小嘴抠开,给里面白森森的牙齿涂上了鲜艳的红色,给舌头根部都涂上了深红色,就连恐龙的嘴唇也涂上了性感可爱的芭比粉。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6.jpg
清洗起来,可别提有多困难了!

你说,这俩娃是不是在家故意捣乱?
那是必须是呀!床单、地板、玩具、衣服,无一幸免,还涂抹得如此细腻,一看就是刻意为之,根本无法用「不小心」来文过饰非。
可是,难道我要因此收拾他们一顿吗?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7.jpg
其实,孩子的问题,正是成长的机会。
现代心理学奠基者之一,个体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养育孩子就像是骑自行车。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你甚至都不会意识到自行车的存在,更不会想着要给自行车做什么改变;然而,当自行车驶过泥坑,车轮飞了出去,你摔得满身是泥时,你才会意识到:遇到问题了!
很少有人因为摔倒,而对自行车拳打脚踢一番。大多数人会扶起自行车,走出泥坑,并且给自行车装上车轮,甚至加固、改造、升级一番,好让它下一次顺利通过泥坑。
然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却很容易对孩子发火,认为这是孩子自己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甚至相信拳打脚踢一顿就能搞定问题——而不是仔细检查一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且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对这些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所花费的心思,也许还比不上对一辆自行车花费的心思,这难道不是非常可笑的事吗?
我们常常说「问题孩子」,却很少说「孩子遇到了问题」。
1岁的孩子开始扔东西时,有的父母认为打几下就能教会他不要扔东西,全然忽略了孩子正在尝试自己的手臂力量,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举起多重的物品,又能扔得多远;
3岁的孩子一被拿走手机就哭时,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被惯坏了,哭就得收拾一顿,却忘记了孩子只是缺乏有趣的游戏或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好让他打发时间,并从中学习;
6岁的孩子总是学不会拼音的复韵母,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就是没用心,劈头盖脸一顿骂,骂完孩子依旧出错,他们忽略的是孩子没有掌握好拼音规则,这时需要从头巩固一遍,而不是做更多的题、错更多的题;
9岁的孩子和家人发生争执,顺手摔了自己的课本,有的父母发现打一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但他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摔课本、为什么会持续和家里人发生冲突……
你看,这上面哪一个孩子是一开始就存心捣乱的「问题孩子」?
他们不过是遇到问题罢了。

但是,绝大多数父母,总采用「问题思维」来养育孩子,一看到问题就头疼,见不得问题,总觉得应该快速把问题解决掉。
实际上,遇到问题的孩子,比起责备和打骂,更需要的是得到来自父母帮助,从而重拾信心——这实际上就是「目标思维」的养育: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应该如何达成这样的目标?
采用目标思维养育孩子,就会把问题视作是抵达目标之路上必然会遇到的、正常的现象,从而想办法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罢、孩子也好,都能「打怪升级」,获得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站出来,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而面对每一个问题,只要我们帮助孩子建立起「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不是给孩子代劳、而是在关键环节适当引导,慢慢地,孩子也会通过一点一滴的成功,建立起自己面对问题、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而要建立起成长型思维,就需要采用成长型养育。
而最简单的思维转换,其实只需要来自「语言」的改变!
1988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德韦克·卡罗尔教授曾进行过一个震撼了心理学界的实验。
她将128名10~11岁的孩子分为两组,给这两组孩子都进行了智力测试(IQ test),主要是一些智力游戏等。接下来,她一对一给予这些孩子反馈:
夸奖A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你真的很聪明!」
夸奖B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看得出来你很努力!」
接下来,她问这两组孩子是否想要再做一些智力测试,结果发现,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拒绝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贴上了「聪明」的标签。他们喜欢被人夸「聪明」,并且害怕接下来在测试中出错,就会失去这一标签。
然而,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却很乐意做更多的智力游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表扬来自于「努力」,所以越努力,就能获得越多的表扬。

于是,她又给了这些孩子们难度更大的挑战,结果发现,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心态很快崩了,他们认为自己可能「并不聪明」。
而那些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则不断尝试,因为他们认为只是有的地方做得还不太对,但他们总会找到解决方法。

第二天,卡罗尔教授又给了这些孩子与第一天智力测试水平相近的题目,那些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测试分数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因为他们在遭受打击后认为自己「并不聪明」,因此在测试中未必能取得和之前一样的好成绩;而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测试分数则呈现大幅提升。

此后多年,卡罗尔的研究还在继续。
她研究根据孩子在成长中被夸「聪明」更多,还是被夸「努力」更多,分成了两类具有不同心态和思维方式的人。

一类人拥有固定型思维。
这类人害怕失败,不愿意去尝试太难的挑战,因为他们不想失去自己的「聪明」标签,害怕自己的挑战失败会让周围的人失望。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总是夸奖、从不批评他们的人。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而不是考虑这些建议的合理性。他们会认为这些批评者发现了自己「并不聪明」的真相,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从来都觉得自己并不聪明。当他们被夸奖擅长某类工作时,通常会拒绝尝试其他类型的工作。他们也不愿意努力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天生就聪明的人不用太努力,相反,努力则意味着不够聪明。
甚至于,当他们在一项考试中失败后,可能会选择通过作弊来获得好成绩,而不是更努力地学习;或者找到那些比自己考得更差的同学,以此获得心理安慰。

另一类人则拥有成长型思维。
这类人认为,越努力就会越聪明。因为在他们看来智力并非固定的,也并非简单的“聪明”或者“不聪明”,而是取决于自己有多努力。相较于验证自己是否足够聪明,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和他们有所不同人。正因为彼此各有所长,所以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成长。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将其视作「可藉此成长的机会」,而非恶意的攻击。

2011年,卡罗尔教授检测了这两类不同思维模式的人遇到错误时的大脑活动图像。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8.jpg

图源:腾讯视频卡罗尔教授TED演讲截图

结果发现,固定型思维的人,大脑几乎没有活动,这也意味着他们面对错误会选择逃避;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包括剖析错误、从中学习和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在人生这场马拉松里,很多时候所谓的领先只是暂时的。我们也好、孩子也罢,都难免跌倒和犯错,甚至在尝试新鲜事物时,被认为是「故意捣乱」。
但我特别想跟题主分享的是,错误,其实正是让孩子成长的机会!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9.jpg
我们一起打扫了涂满油画棒的房间:撤换了床单被罩,用毛巾一点点擦干净了地板和玩具盒。
本着「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小家伙的活儿是最多的。但考虑到工作量太大,我们全家也都参与了进来。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10.jpg
在「抢救」玩具的过程中,顺便把我早就想扔、他们一直没舍得扔,正好在这次涂画事件中难以清理的残破玩具,给清空了一波。
卧室和玩具房,都变得更加整洁了。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11.jpg
看到小乖涂满的精细动作已经日臻完善,除了给5岁的他买回涂色书做控笔练习外,更是开始陪他看书和玩耍。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12.jpg
因为,大多数孩子之所以「捣乱」,如果不是在尝试和探索,就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想要更多的陪伴。

我完全可以打他一顿,让他从此不敢乱画。
但他也会害怕探索,害怕用笔,害怕和我交流。
我们能通过打骂来解决短期出现的问题,
却无法把问题变成让孩子成长的机会。

捣乱,就让他们参与残局的收拾,学会承担结果;
但藏在捣乱背后,孩子渴望陪伴和理解的信,也需要被看到。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39

帖子

623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23
123463104 发表于 2021-11-13 09:11:42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问题,脑海中莫名跳出了《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李晓明这个人物。
从他身上或许可以总结出孩子故意捣乱的两个原因1.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得到关心。2.为了证明自己,得到家人的认可。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1.jpg
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养成了李晓明封闭孤僻的性格,又因为父母迫使他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机械专业,所以他在长期的抱怨和抑郁中,性格走向了疯狂的极端。为了证明自己的机械天赋,他造出了手枪,并且亲自来实验成果……其实走到这一步,他已经疯了,长期的压抑和不得志已经使他的精神状况出现了严重问题。
后面律师去找李晓明父母的时候,过着辛苦煎熬的赎罪日子的李妈妈终于崩溃说出“我一直在想,到底哪里把小孩教坏了。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我不会做人的妈妈。”在这黑暗的两年里,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自责和怨悔呢?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2.jpg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3.jpg
话说回来,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我说,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反思教育方式了。没有一个小孩生下来就带着破坏的基因,孩子呈现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父母的折射和反馈。大人往往都是看到表面的行为,就习惯性进行外层的纠正来达到“理想”效果,其实,孩子的行为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4.jpg
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孩子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孩子对父母的天然依赖感令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父母的认同和关注。而大部分父母,忙于成人世界的工作和娱乐交际,很少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在家长的潜意识中,孩子只要乖乖的,就可以放心,当孩子闯祸的时候,则需要好好管教了。
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社会性的道德感,简而言之,他们无法判断行为是对是错,只是从能否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角度出发的。这些让大人觉得头疼的“孩子捣乱”,在孩子的认知中,只是能够成功获取父母关注的行为,他们甚至不能够理解,这种行为本身并不美好。
所以不要责怪孩子的捣乱,家长也需要反思: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有效的陪伴,又是否给了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规范?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5.jpg
我无法认同“捣乱、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的说法,既然是天性为什么每个孩子的表现又有不同?所谓“捣乱的天性”不过是源于错误的教育和表率带来的错误启蒙,哪个小孩是带着坏习惯出生的?
父母要做到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足够的正反馈,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性格和习惯。要多多陪伴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不要让孩子觉得只有通过犯错的方式才能引起大人的关心。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6.jpg
不够称职的父母,才会等到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再来考虑应急教育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5

帖子

518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18
吴卓義窃 发表于 2021-11-13 09:12:18
经历过。
六岁以下的小朋友大脑偶尔会漏电。
他知道你会生气,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就是要挑战你的底线。
说了无数遍在地板跑跑跳跳会挨骂,他就要。
说了无数遍玩具不可以在地板上玩,要在垫子上玩,他就要。
说了无数遍不可以摔东西,他就要。
怎么办呢,只能一遍一遍心平气和教,他大脑漏电啊,还在发育啊。凶他骂他都无济于事,除了让他哭一顿,你气一顿,他还是会那样。
教育,没办法教育,只能带他出去玩,让他不在家里捣乱。
小朋友这个年龄,主要的诉求就是大家都要围绕着他转,这是基因决定的。
得努力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啊。所以基本不会有不需要搭理自己成长的人类幼崽。他们生活的意义,就是捣乱,然后获得关注,让大人哄她们,陪玩,陪看电视,陪讲故事。
没其他办法,只有陪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8

帖子

478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78
月下等你郎掖 发表于 2021-11-13 09:13:13
这里首先不是要考虑怎么教育孩子,而是找到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故意捣乱一种是孩子想搏得大人的注意,那这种就是大人平时给孩子的关注不够,以后注意多陪他玩耍聊天就好了。
另外一种是大人骂了他,或者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惹他生气,故意报复。这种就要跟他讲道理了,为什么不满足他,为什么骂他,他要是觉得大人不对,可以申诉辩驳,但是故意捣乱给大人找麻烦这种行为是不接受的。
还有一种是孩子就是恶作剧,喜欢看大人手忙脚乱的样子。这种行为看似没有理由,但深层原因还是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家人有所不满。不是因为某件事,而是长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比如压迫他服从,总是否决孩子的意愿等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5

帖子

497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7
ValerieW 发表于 2021-11-13 09:14:12
捣乱的原因在于什么呢。
根据我接触过的孩子,他们喜欢调皮捣乱,归根结底,都是源自注意力过剩。
因为生活中找不到一件能够让他保持足够关注的“大事”,所以孩子才会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情上。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家长需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一件“大事”:
1.值得长期关注
2.研究性,讨论性强
3.值得长期深入研究了解
比如围棋,体育,军事,还有历史,这些话题都是男孩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家长假如和他一起聊这些,他会更好奇,更主动,注意力也就更加专注,这样长期实验下来,孩子一定会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6

帖子

525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525
路人戊1 发表于 2021-11-13 09:14:43
所谓的故意捣乱是什么意思?把玩具撒落一地,把书撕了一堆,把纸巾变成雪花满天飞,把沐浴露、洗发水、洗衣液全倒进盆里制作一屋子泡泡,把零食吃得一地都是,把我的口红弄断了好几支。。。???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1.jpg

早上起来刷牙,变成了泡脚洗头
如果只是小小孩,这些行为,怎么能称之为故意捣乱呢?
这不是他们探索世界、感知所在环境、收获快乐和增长见识的途径吗?
别觉得,我这是站在说话不腰疼。
我家两个娃可是撕书大王,好好的一套可爱的《小熊宝宝》已撕剩两三本。纸巾更是一抽一抽地抽出来撕了满天撒。两个爱涂鸦的娃还特别喜欢拿着彩笔往雪白的墙各种画,一圈又一圈地转,要么就是画大头公仔,总之怎么爱怎么来。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2.jpg
后面的墙已成大花脸
还有记忆特别深刻的一次是,在我陪大宝打卡网课时,小宝悄无声息地溜回洗手间把一罐罐的各种液倒出来抹得自己浑身都是,她滑溜溜的一双手还不停揉眼睛、摸嘴巴。关键是我们没有人知道她在里面捣鼓。我以为她出了客厅跟奶奶一起,而奶奶以为她跟我们一起。
当她哭着出来,我才大惊失色!我急得立马抓住她去开水冲洗、冲嘴巴,我的尖叫也引来爷爷奶奶跑进来看。哎呀,大家都没想到,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娃还会这招玩法,真是吓坏我们了。奶奶也不忘对小二说:“幸好你爸不在家,要不我们没看好你,都要挨骂喽。”
小时候的姐姐也不省心,喜欢搞破坏和各种拆解的她只要见过我们拆什么东西, 事后她肯定会模仿着做。有一次,她拆了一支圆珠笔,笔芯、笔杆、笔帽、弹簧散了一地。奶奶见状,觉得零零散散的一堆东西危险,她大声吓着姐姐让她不要动,她来收拾东西。没想到,越吓,姐姐跑得越快,走时还偷偷拿走了弹簧。
奶奶收拾发现少了弹簧,便在屋子里里外外地找,还把我的床铺也抽出来的使劲地荡,就是没有弹簧的踪迹。问姐姐,她说丢了。
奶奶担心她吃了,哪怕丢了,也要把它找出来才放心。后来,姐姐一个揉鼻子的动作引起了奶奶的警觉。抓她来一看,吓人呐,姐姐把弹簧塞进了鼻子,只露出了一点儿金属丝!!!
当我们接到她焦急的电话时,没有人不震惊。我们只能赶回去,匆忙把她抓到医院里处理。太吓人了!!!
这样的小宝,是不是都得狠狠教育一番?
当然不是。这儿,我想给题主分享孙瑞雪老师《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孙瑞雪,作为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以大量的实际案例,给读者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敏感期的表现和心理特征。借助这些密码,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做到懂得了孩子,从而减少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的盲目的干扰,乃至挫伤孩子的情况。
也就是读了这本书,我得以知道,孩子喜欢从高往下蹦跳,因为他到了空间敏感期。他通过这个动作去感知空间距离。对孩子而言,他无法把握眼睛所看到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多远,那么自己亲自去腾空一跃,不就知道了?
孩子喜欢吮手指是到口欲敏感期,他的小嘴不但是用来吃饭的器官,也是认识世界的工具。通过放到口里“品尝”,他可以感受到材料的味道、材质的软硬等等,这不是探索世界的奥秘么?可是现实中,多少人会因为孩子吃嘴而打手,或是给他们套上手套,又或是涂上辣椒油来粗暴阻止他们呢?
孩子在家各种捣乱,同理,他们不过是用他们的方式去探究这个世界罢了。
如果大人不理解,就此给孩子上一通说教课,甚至以强制行动阻止他们“捣乱”,家的秩序是维持了,但孩子失去的是探索过程中的成长。孰轻孰重?
在我家,孩子喜欢的活动,只要不是危险的,都允许他们玩。

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3.jpg

我的书给换了脸
就如她们撕纸巾,奶奶会抱怨说,太浪费钱了。可是一包纸巾就是一块几毛的事,撕一万包就一万块钱。人家上过早教班远不止这个数呢。如果撕纸能成天才,我们可是赚大了。
当然,像口吞沐浴露、鼻塞豆子等行为,一定要制止,还要给他们上安全课,不允许再次发生。
同时,毕竟他们是小小孩,很多时候没啥安全意识,玩疯了的时候,更是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大人在旁看着,是很有必要的。
与其教育他们,不如做他们身边的守护神,陪他们玩,陪他们捣乱,在快乐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45

帖子

620

积分

村民

Rank: 4

积分
620
230889e3a5ae 发表于 2021-11-13 09:15:31
请把问题改为: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样反思?
就拿你来讲,什么时候你会故意去做一件公认为“不好”的事情?当你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或者,你想撒娇的时候。
无论是发泄负面情绪还是撒娇,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核——某种心理需求没被满足。
当孩子有这类行为时,作为父母,你应该反思:他有哪些心理需求?
    无聊,需要父母陪玩。父母在刷手机或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忽略了孩子。在用行为告诉父母:我需要被关注。至于为什么需要,还要父母进一步考察。
所以,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父母该怎么教育?教育个大头鬼,应该被教育是孩子的父母——好好一个孩子被父母逼成捣蛋鬼了,难到还不该反思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

帖子

490

积分

青年

Rank: 3Rank: 3

积分
490
123460831 发表于 2021-11-13 09:16:01
小孩子故意捣乱,是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放下手机,去陪他搭积木,拼图,讲故事,甚至过家家。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言传身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作者

  • 主题

    5

  • 帖子

    17

  • 关注者

    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宝宝村 | 赣ICP备19014419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baobaocun.com!  © 2019-2020版权所有宝宝村